“传承与探索”顾伟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24-07-15 22:0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梁平  
1
听新闻


“传承与探索”顾伟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东南大学主办的“传承与探索——顾伟玺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顾伟玺近些年来创作的中国画山水、花鸟作品,传达了东方诗意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顾伟玺致答谢辞

 

  顾伟玺1963年出生于江苏连云港,现为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兼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画学研究》主编。他长期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及艺术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画册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是一位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者型画家。

  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中国美协原副主席黄格胜为展览题写前言《传承与探索 责任与担当》。展览作品大部分是顾伟玺赴太行山、黄山、云南等地的写生教学创作。其中“渔湾系列”作品别具一格,以其家乡山水为表现对象,营造出人与自然同生共融、心灵寄寓其间的艺术情境,既有鲜明个性,又具当代性和创新性。作品《平型关大捷》《红旗渠》都是高4米多、长10余米的鸿篇巨制,反映出他对宏大历史画面营建的能力。总体来看,顾伟玺的中国画以书入画、用笔生拙、笔墨淋漓、气势雄阔、境界撼人,体现出中国画当代创新的新高度。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左惟致辞,认为顾伟玺是江苏中国画界具有代表性、领军意义的优秀画家。

  江苏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在致辞中说:“伟玺先生是我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校友,也是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的副会长,是江苏中国画界具有代表性、领军意义的优秀画家。数十年来,伟玺从艺治学持之以恒,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创作了很多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主要坚持写意性、金石气和以书入画,渐渐地形成了个人的风格。”

  高云表示,顾伟玺的画有几个特点给人印象深刻。

  第一,顾伟玺的画都是“写”出来的。书写性是中国画的一个鲜明特征。伟玺的作品好就好在它全部是“写”出来的,满幅看到的是真功夫和真性情,这是非常难得的,这一点就形成了顾伟玺个人的“识别特点”。

  第二,顾伟玺的画可归类为“线性山水”,其十分重视锻造线的质量。顾伟玺在线上下足了功夫,用笔特别注重笔法、笔意、笔性,坚持以长锋兼毫、中锋用笔,再加上他的书法功底和一流的控笔能力,很有内涵,耐看耐品。

  第三,顾伟玺具有驾驭超大作品的超能力。由于材料和工具的原因,中国画尤其写意画,画大画很难,画超大的画更难。“前几天,他把新创作的《红旗渠》发给我看,其超大的尺度和气势震撼了我。我心想,这得要有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自信、多大的功力、多大的控制大局的能力,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啊!伟玺就有这样的本事,这一点很让我佩服。”高云说。

  第四,顾伟玺在创新的同时,能守住中国画的正脉。中国画要传承,一定要守住正脉。今天评价中国画有三个维度,那就是古意、书卷气和当代性。古意就看这张画有没有传统的一脉相承。顾伟玺的画,无论大小都有深深的传统烙印,但它又不是旧的,是新的,是他自己的。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我觉得这个展览是顾伟玺教授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从事这么多年的艺术创作与实践,集教学、理论研究为一体,走到这样一个关键时刻,今后的征程如何走下去,去开创新的高峰,他要有一个总结汇报。这个展览实际上就是一个汇报。”

  吴为山表示:“今天这个展览是成功的,他很好地把自己的作品有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在这里可以看到山的壮丽、水的悠长,也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那种生命状态。我想,60岁正是一个画家起步的年龄。伟玺是‘60后’,还很年轻。他身处伟大的时代,特别是广大的艺术工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已蔚然成风。顾伟玺正是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把握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的艺术家。”

  顾伟玺在致答谢辞时回顾了自己的创作之路:“我从小喜欢绘画,属于‘苦学派’,笨鸟先飞。这次展出的作品,是我几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

  开幕式结束后,“传承与探索——顾伟玺中国画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会议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龙迪勇主持。

  (梁平 文 范素丽 摄)

标签:中国画;伟玺;作品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