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钱海盈) “快来这里看!有只印尼金锹甲躲在树枝下呢!”“我找了好久才找到叶虫脩,它和树叶一个颜色,简直完美隐身了!”6月1日早上,南京瞻园里,孩子们撒欢儿地跑着笑着闹着,踏上一场融合了自然奇趣和传统文化的探索之旅。“六一”国际儿童节当天,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推出“对话自然——探索园林里的昆虫世界”展览,展出来自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紫金山昆虫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近三百件标本、活体、工艺品及文物,生动展现本地昆虫的多样性,促进少年儿童的生态文明教育。
展览分为“识虫”“寻虫”“戏虫”“探虫”等单元,观众会看到昆虫精巧的生存策略和奇妙的生活方式,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无穷奥秘。同时,在园林的典雅之美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则;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感受“诗意栖居”的审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是一场专为孩子们策划的展览。”策展人徐丁告诉记者,“我们将整个展览的视觉中心下移,更适合孩子们的身高。此外,展览中设计了很多互动的环节,包括‘听虫声’‘昆虫滚轮’等设置。”
展览将陈列范围延伸至瞻园园林进行全域展示,让孩子们可以走进瞻园园林进行实地探索,充分体现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馆园合璧”的特点。“我们在园林中设置了很多活虫的生态箱,还有16个仿真‘昆虫世界’玻璃罩,等着孩子们挨个去探索发现。”徐丁说。
昆虫可以用来表达爱意、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是品行高洁的象征。从古至今,在许多器物或书画中都能找到昆虫的身影。蝴蝶因与“福”“耋”谐音,被视为美好的象征,搭配折枝莲、花朵、瓜果等图案,被称作“蝶恋花”或“瓜瓞绵绵”;蜜蜂则常和“马”“猴”做组合,寓意“马上封侯”……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它是铸刻在青铜、玉器之上的纹饰,是佩戴的玉器,也是书画文章的创作题材。“第三单元中有一组以蝉为艺术形象制作的玉蝉、蝉纹金铛等。”徐丁介绍,古人以为蝉栖于高枝,风餐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蝉比喻成高洁的君子。“我们经常在书画作品或者诗词中看到蝉,这寄托了作者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除此之外,古人还观察到蝉有脱壳的习性,认为脱壳代表着重生。”徐丁说,因此很多古代墓葬中会有蝉的装饰品,甚至会在亡者的嘴中塞入一颗玉雕的蝉,寄托了对复生的期盼。
“展览可说是一个昆虫‘文化’展,从昆虫本身出发,带领观众去探索昆虫背后的知识和传统文化。”徐丁说,展览中的文物和书画作品,都是按照不同的昆虫种类来陈列,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同一种昆虫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今天我在这里看到了10万年前的化石,还近距离观察了美丽的蝴蝶。”夫子庙小学四年级学生韩芯蕊在展览中玩得开心也学得开心,“同时我也懂得了一定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让这些美丽的生物和我们一起快乐地生活。”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