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人“竞”显身手 同台拼技能
“爷爷,我根据您的习惯已经调整好枕头高度,床褥的软硬度也可以。”5月29日至31日,首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南京如火如荼进行。该赛事是民政行业规格最高、赛项最多、参与人数最广、影响最大的标志性赛事,全国32支参赛队伍、307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一展技能风采。
大赛共设置养老护理员、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假肢装配工、矫形器装配工5个竞赛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个项目的竞赛场地都采取了模拟仿真布置,这是为了让选手在更贴近真实工作的场景里展现技能。
刚刚在赛场主持了一场“生态葬公祭仪式”的谭巍冉毕业于湖南长沙民政学院殡葬专业,“95后”的她,已在湖北武汉石门峰纪念公园从事公墓管理工作7年。“用庄严的仪式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充满正能量的事情。”谭巍冉认为,比赛的主要难点是要在8分钟内完成一个仪式的主持,这不仅需要选手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对行业最新发展有一定了解。“我在仪式过程中设置了两个亮点——AI生命花园和种子卡片,这样家属可以在仪式中有更多的方法对逝者进行纪念和缅怀。”
来自江苏省伤残人康复中心的毕珂磊已经在假肢装配工岗位上探索了14年。“我在工作中最开心的瞬间就是看到患者穿上我制作的假肢,能正常、轻松地走路。这是一份能给患者和我都带来极大鼓励的事业。”此次大赛中,选手需要在规定时间内为真人模特制作一副临时的大腿假肢。“比赛中对模特只能测量取型一次,这就加大了假肢制作的难度,需要对数据测量极度精准。”毕珂磊坦言,“这样的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十年磨一剑,我们需要的是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经验,除了多学多练,没有捷径可走。”
这一点在矫形器装配工赛项中也有所体现。“比赛中的每个环节都不简单。如果取型不合适,后面想要再调整就很困难。我们考验的是全流程制作,环环相扣,就像盖楼一样,地基没有打好,再高也是徒劳无功的。”矫形器装配工赛项裁判长李高峰说。
来自河南省圣德健康养护有限公司的杨瑞第一个完成了养老护理员操作技能单项赛,“感觉自己发挥得还不错”。他告诉记者,养老护理员单项赛分为居家、社区、机构三个场景,生活照护、康复服务、基础照护三项内容,“我抽到的老人案例有些呛咳,吞咽功能不太好。我在协助老人进食进水前,首先要做的是缓解老人情绪。”
记者发现,获得上届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冠军的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员工倪燕也来到了大赛现场,不再作为选手的她这次成为选手常丽莉的教练。
“在比赛中获奖感到欣喜只是一刹那的事,更多的是觉得自己肩膀上多了一份责任。”倪燕告诉记者,“这两年,我主动参与到我们院和合作院校的养老技能服务水平指导等工作中,从内心想要做好这份传承工作。”
“我们常说,养老护理员是替天下儿女尽孝、为社会家庭分忧的可敬职业,需要全社会给予关心和尊重。然而,受限于养老护理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的实际,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整体素质规模与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及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期待相比还有差距。”民政部养老服务司促进处副处长何妮告诉记者,举办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通过全员部署、全员培训、全员参赛,既能集中宣传展示养老护理员的精湛技能和昂扬风貌,提升现有队伍的素质能力,又能吸引更多人才积极投身养老服务,为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增添新力量、注入新活力、孕育新希望。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