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稚柳先生(1910—1997)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书画鉴定家、书法家、著名的中国画家。以精湛的书画艺术和全面的文化修养出任博物馆馆长,谢稚柳在我国博物馆界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与徐森玉、马承源三位馆长,以自己的学识才情,支撑起上海博物馆的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发展历程。使上海博物馆具有国际性的声望和影响,这三位馆长各自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开拓精神,显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十三岁时的谢稚柳)
作为一位著名的中国画家,谢稚柳积极借鉴我国六朝以来唐、宋、元绘画的优秀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今年适逢谢稚柳先生逝世十周年,本文试从谢稚柳的艺术成长道路、绘画艺术风格的构成、创作方法的变化等方面,对他的绘画艺术略作探讨,以作为对他的缅怀和纪念。
一、谢稚柳艺术生平
谢稚柳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教养的家庭,他的祖父谢祖芳为晚清举人,著有《寄云稿诗钞》四卷,伯父谢仁卿、父亲谢仁湛(皆为秀才)、哥哥谢玉岑,皆有深厚的学养……良好的文化氛围、深厚的家学渊源使他初步受到了良好的文化启蒙,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了基础。十一岁时侯,谢稚柳离家出外求学,拜他的表伯父、晚清进士钱振煌为师,在钱振煌的“寄园”读书,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代。由于谢稚柳显现出的过人才华,与他的哥哥谢玉岑一道被钱振煌誉为“谢家双玉树”,谓其今后必有成就,对谢稚柳存以很高的期望。
1929年,谢稚柳十九岁时就职国民政府财政部关务署,开始了在南京期间的生活和工作。在南京期间,谢稚柳经常参观书画展览,尤其有关中国历代书画的展览,使他获得很大的心智启迪。同时也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饱揽当时已经存在南京的故宫博物院库房的历代书画,视野更加广阔,为今后的绘画创作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础。这一时期也是谢稚柳进入社会,开始与文化人、画家频繁接触的时期,他先后与张大千、于非闇、徐悲鸿、黄君璧、方介堪等著名的画家相交往,共同的爱好和志趣,朋友们之间在绘画上的彼此切磋,使谢稚柳的绘画才华得到进一步的展现,这一时期逐渐成为谢稚柳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抗战爆发后,谢稚柳随国民政府进入四川,入川后不久即离开原工作的单位,进入中央日报社工作,以后又进入监察院担任秘书。这一时期是谢稚柳重要的人生阶段,他先后与于右任、章士钊、沈尹默、乔大壮、张伯驹、潘素夫妇等具有深厚学养的文化人相交往,获得了许多长辈文人的重视和提携,同不少人结下了忘年交,学问切磋,使谢稚柳的画风出现新的变化,是绘画艺术大幅度进展的一个时期。抗战晚期,谢稚柳在西安与大收藏家张伯驹夫妇的交往,得以浏览了张氏夫妇的珍藏,拓宽了绘画视野和创作的深度,开始了人物画的创作。
八年抗战期间在四川的生活、工作和创作经历,给谢稚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川的山水、风物极大陶冶了他的精神情操,四川的一些山水、风物成为日后绘画创作的素材和主题。此一时期接受张大千的邀请赴甘肃敦煌致力于敦煌壁画研究是谢稚柳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在敦煌接触北魏以来的敦煌壁画,对谢稚柳的画风变化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抗战胜利后,谢稚柳回上海定居,一直到他去世,都在上海居住、生活、工作、创作。这一时期是谢稚柳绘画创作进入更加成熟的重要时期,与收藏家的交往、接触,使他的绘画视野进一步开阔,如他曾去大收藏家庞莱臣处观赏庞莱臣收藏的五代董源真迹《夏山图》……这都使他在绘画创作上进一步接受以董源为首的江南画风的影响,画风继续发生新的变化。1945年谢稚柳在上海举办了“谢稚柳画展”,1947年出版了《谢稚柳画集》,留下了这一时期绘画创作的轨迹。
建国以后,谢稚柳的绘画创作进入了又一旺盛的发展阶段。1956年谢稚柳担任上海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1980年担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不断地举办大型绘画展览,将自己的绘画创作活动不断地推向深入。大量的社会活动和相关事务,使谢稚柳继续在书画艺术领域发生广泛的影响。尤其泼墨泼彩绘画的出现,是谢稚柳晚年绘画创作的亮点,使他得以与张大千、刘海粟并驾齐驱,成为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泼墨泼彩画家,将中国画引向写意重彩、大泼彩写意的发展道路上来。
四十年代以来,谢稚柳先后举办了一些画展,这些展览形象地记录了谢稚柳的绘画艺术道路。不妨将一些举办的重要展览详列于下:
1942年在成都由朋友们张罗第一次举办谢稚柳画展
1944年在昆明举办的谢稚柳画展
1945年在西安举办谢稚柳个人画展
1980年在香港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
1981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
1984年在山东省美术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
1985年在安徽合肥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
1986年在香港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
1988年在上海博物馆举办谢稚柳先生八十寿辰书画展览,沈阳、天津、广州相继举办谢稚柳书画展览,
1991年在澳门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新加坡举办谢稚柳画展
……
1997年6月1日晚10点,谢稚柳于上海广慈医院逝世,享年八十八岁,终于走过了他辉煌而亮丽的一生。
谢稚柳的绘画往往呈现出非常晴明的精神气象,其作品或如明净月夜之下的情境再现,或者是薄阴天气流光变灭的氛围,飞光岚气、云光流影不时浮动在明净的画面氛围之中,铺陈奇丽,营造出一片雨洗的江南自然景象。谢稚柳的绘画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形象,亦是从写生并结合自己的古画鉴定所获得的经验而发展出来的绘画风貌,有着很深的文化根基和写生体验,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然,他的绘画风格的确立,显然也经过了一个萌芽、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谢稚柳绘画风格的形成
谢稚柳有着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他在书画鉴定、美术理论、诗词、书法方面广阔、深厚、全面的学养,使他的绘画创作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其绘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其素质、学养、胸襟、气象,确实已远非一般画家所能望其项背,这在他的绘画风格中必然有所反映。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谢稚柳终于确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境界。
谢稚柳早年曾在钱振煌的“寄园”观赏到陈洪绶的真迹,因而他的绘画深受陈洪绶画风的影响。晚年他曾深情地回忆说“少时弄笔出章侯”(《绘事十首》),记录自己当年学习陈洪绶绘画时的情境。这是谢稚柳的第一个绘画风格形成、发生期,从十五岁至二十七岁,延续了大约十三年左右的时间,其风格面貌主要体现在花鸟画领域,“古穆浓丽、典雅蕴藉”成为这一时期的基本绘画格调。
谢稚柳二十七岁以后,文化阅历进一步丰富,开始摆脱陈洪绶画风的影响,上溯两宋画风,赵佶、李安忠、李迪等著名工笔花鸟画家都成为他取法的对象,尤其北宋赵佶花鸟画“工整纤细,婉丽清幽“的风神,对他的花鸟画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终于在中年时期成功地实现了从老莲体向宋人笔意的转化。谢稚柳在花鸟画创作中同时又融入了元人放逸笔墨的成分,使自己的花鸟画又具有写意的成分,给人以高华、放逸之感,完美地将宋元两种绘画格调绘融为一体,推出心的绘画特色。在山水画上谢稚柳同样也广为取法,他在学习陈洪绶绘画的基础上向隋唐、五代、宋元山水名家学习,董源、巨然、范宽、燕文贵、郭熙、王诜、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先后成为他取法的对象,他曾精心临习五代以来一些山水画名作,从中汲取创作的素养,如巨然的《秋山问道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郭熙的《溪山秋霁图》、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王诜的《烟幛叠嶂图》、《渔村小雪图卷》等,他都曾加以临摹、学习,汲取他们的绘画精华,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绘画格调。作为在江南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位画家,谢稚柳对五代以来“江南画派”的绘画更给以高度重视,多年研磨领会,参领其要,创造出现代江南绘画“绚烂高华”的典型风貌。
谢稚柳将徐熙在花鸟画领域使用的落墨法用于山水画创作之中,以花鸟画的笔法,工写结合,进行山水画的创作,画风雄浑放逸、清峻浑穆,同时又有质朴自然、天真放逸的情趣,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谢稚柳接受徐熙绘画的影响,将徐熙落墨法与宋、元以来江南画派的放逸笔墨风格结合起来,将用于花鸟画创作的落墨法用于山水画创作中来,自创新体,创造出自成一格的落墨泼彩法,“岂有梦中传彩笔,自商落墨染朝云”(绘事十首))、“梦中彩笔原虚诞,落墨清新得未曾”(自题《牡丹》),将落墨法作为自己变法的根本言诠。终于在晚年完成了自我在法度上的突变和超越,将中国青绿山水、重彩写意山水推向新的高峰。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是谢稚柳西出敦煌研习敦煌壁画对他绘画风格形成的影响,他说:
从北魏到赵宋,绚烂高华的千壁壁画,都浮现于心目中来。……我逐渐惊心于壁上的一切,逐渐发现个人平时熟悉于一些明清以及少数宋元绢或纸上的绘画,将这种眼光来看壁画,一时是无法妥洽的。 (《敦煌石室记》)
我国北魏以来的重彩壁画使他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对我国传统绘画色彩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尤其古代无名画家的用色观念,更给他以相当的冲击。谢稚柳吸收了北魏以来隋、唐五代画家的用色特点,在绘画中凸显色彩的重要意义,将已经成熟的笔墨法度与用色结合起来,终于在中国画内部的变革中大获成功。
在长期的书画研究和创作中,谢稚柳逐渐形成了自觉的绘画史观,这也使他的绘画创作具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意义。“不识元明莫论清”,他认为在绘画创作中要具有明确的画史意识,但不能局限在古人的成见上,而要在深入领会前人成法的基础上,向更加深广的领域探索、研究,才能真正领略古人的真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绘画作品。谢稚柳本人正是在深识明清绘画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向宋元、隋唐五代以至北魏、南北朝历史时期迈进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突破了明清传统绘画观的约束,在明清成法的基础上打通了一条贯融古今的取法道路。敦煌壁画之用色、“董巨画派”之笔墨、徐熙之“落墨法”、宋代赵佶之“宣和体”以及明代陈洪绶之画体等几大传统绘画资源,成为谢稚柳绘画风格形成最为重要的取法源泉,对他绘画风格的确立有着直接、关键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建国后谢稚柳长期专职从事书画鉴定工作,对于他的绘画创作无疑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可以看作是谢稚柳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1950年,谢稚柳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聘为特约顾问,1962年又参与发起组织书画鉴定,足迹遍及四省、市,鉴定书画一万余件。1983年,谢稚柳受国家委托,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对全国公家所藏书画进行鉴定整理工作,历时八年,鉴定书画八万余件。作为一代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后两次参加全国书画鉴定组,鉴赏了208个单位所藏十余万件历代书画藏品,在晚年又多次赴海外鉴定书画,一生所鉴赏海内外历代书画真迹以数十万计,他内心的感受可想而知。数十年专职鉴定书画生涯为谢稚柳的绘画创作提供了借鉴、学习的难得机遇,催生了绘画风格的进一步变化。如鉴定五代徐熙的《雪竹图》,就在绘画创作中接受了徐熙的“落墨法”,为晚年创立“泼墨泼彩”绘画提供了思路。谢稚柳曾说:
我当初并不是为学鉴定而去看画的,主要是想学习绘画而开始研究古人的真迹。从那时候起就成了一个习惯,一有机会看真迹,就绝不会放过。而且必定一丝不苟,因为不认真学习,以后就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这件作品了。
可以说,谢稚柳绘画风格的形成和变化,与他鉴赏历代绘画所遇到的名迹有重大的关联,学如其人,一个人的文化观念、学养气质的形成是绘画创作获得进展、绘画风格得以确立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内在关键要素。
三、晚年变法:谢稚柳的泼墨泼彩
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出现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直至去世,前后延续了将近三十余年的时间。谢稚柳的晚年变法不仅仅是绘画取法的原因引起画风的转变,从一定方面看,主要是由于身体上的原因,使谢稚柳不自觉开始改变画风,并逐渐将这种画风转化为一种审美上的有意识追求,放逸挥洒的格调代替工整精致的格调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在《海棠鸲鹆图》中说:
此十年前所作,桑榆晚笔,渐变所尚,风腕颤指,势有不能,非独情迁也。已未春日重见此图因题,时年七十矣。
从中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变法是由于晚年生理变化以及患病的原因造成的变革,并不是自己的审美变化所致,是一种不得已的画风转变。后来他意识到这一变法的必然性,尤其在接触张旭的狂草后,加上他自己对徐熙落墨法的感悟,终于在晚年形成不同于早期的绘画基调。
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不是突然变法,而是渐变所尚,有被动而转为积极主动的追求,将原有的绘画样式转化为新的绘画样式,这同张大千的晚年变法有相似之处。他在1973年《山水》自题中言:
杂彩纷华落落匀,迷迷烟雨墨痕新。
怀中梦后纤毫失,病腕尤思斫鼻斤。
反映了他不能忘却自己过去的既成方法而又不得不变的复杂心情。谢稚柳是在将适合自己晚年生理特点的落墨法吸收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之中来而闯出来的一条新路。当然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也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学术修养、绘画基础分不开的。
谢稚柳泼墨泼彩的出现,接触到徐熙的落墨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何为“落墨法”,谢稚柳在七十岁的时候曾总结说:
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的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它的技法是,有双勾的地方也有不用双勾只用粗笔的地方,有用浓墨或淡墨的地方,也有工细或粗放的地方。整个的画面,有的地方只有墨,而有的地方是著色的。所有的描绘,不论在形或神态方面,都表现在“落墨”,即一切以墨来奠定,而著色只是处于辅助地位。至于哪些该用勾,哪些该工细,哪些该粗放,而哪些又是该著色的地方。换言之,在一幅画之中,同时有用勾的,有用粗笔的,有著色或用墨的地方,这只是一种艺术变化,因而特别用“落墨”来区别这种体制。 (谢稚柳《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
它认为所谓“落墨”,就是把枝、叶、蕊、萼的阴、阳、凹、凸,先用墨笔连钩带染地描绘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加色,从而表现出所画对象在大自然中阴晴明灭的变化中所呈现出来的优美姿态,这是古人创造一种有效的绘画表现技法。至于哪些该钩,该不勾,该浓,该淡,该工细,该粗放,该著色,该不著色,皆随实际需要而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这一绘画技法,兼有工细与粗放的法度,既有写实的要求,也有写意的成分,因而非常符合谢稚柳的个性和禀赋才情。谢稚柳将工笔与写意统一起来,将敷色与用墨统一起来,将工整与粗放两种绘画格调统一起来,不独施于花鸟,并将这一创作方法推及到山水画的创作上来:
徐熙以落墨为花竹写生,所谓落墨,盖以墨为格,而副之以杂彩,其迹与色不相映隐。徐熙画迹久绝于世,予奇其所创,推此画理,斟酌去就,演为此体,易工整为放浪,而不离乎形象之中。且不独施之于花竹,兼推及于山水,思欲骋其奇气,以激扬江山之佳丽。年来病脑日深,头目眩昏,手指僵颤,所得仅此。使其余年,精力所许,则击水三千,六月一息,尚思有所进耳。 (1973年自题杂画册)
谢稚柳终于在“以墨为格,而副之以杂彩,其迹与色不相映隐”的基础上,在“不离乎形象”的情况下,“易工整为放浪”,以“骋其奇气”、“激扬江山之佳丽”。
谢稚柳将徐熙仅用于花竹的花鸟画技法推演为山水画创作的绘画方法,形成了 “落墨一军”:
别开生面意入云,落墨江南张一军。
绝叹心裁好骨格,鲍诗无鬼唱秋坟。 (《绘事十首》)
因谢稚柳在落墨法上的创造性使用,以致被人称为“落墨画派”,意即他的绘画具有徐熙以来“落墨法”的风格特点、用笔特点。由于谢稚柳用落墨法表现江南景致的特点十分突出,善于表现江南明丽清秀的自然景象,所以又被目之为“江南画派”,再加上他对五代董、巨开创的“江南派”画风一直喜爱有加,有着精深的研究,因而在泼墨泼彩中也接续了“江南派”的精髓。他说:
当年野逸动千门,飘忽流风断笔痕。
又是江南寒食近,杂花落墨与招魂。(自题《花鸟册》)
已褪怀中旧笔痕,自沉冥思返清真。
无多工让江南路,杂彩缤纷落墨新。(1978年《落墨荷花》)
谢稚柳以落墨之法写野逸、放逸怀抱、江南景致,“已褪怀中旧笔痕”、“杂彩落墨写缤纷”,发展了徐熙的落墨法,发展了董源、巨然的“江南派”画风,终于在晚年达到“无多工让江南路,杂彩缤纷落墨新”的创新境界,不让古人,于墨彩交融中营造出清真、野逸的“落墨气象”,形成了有着个人鲜明特点的绘画风貌。
不仅五代徐熙的落墨法对谢稚柳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奠基作用,谢稚柳本人晚年在书法上的转变,对于泼墨泼彩绘画基调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书法上的变革,也很难催生出谢稚柳以“落墨法”为基础的泼墨泼彩绘画来。谢稚柳的书法早年受陈洪绶的影响,清俊峭拔,后又受宋人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影响。晚年则开始研究怀素、张旭、黄庭坚的书法,进一步将自己的取法对象向两宋以前靠拢,精神面貌有之一变,进入更加大成的文化境地之中,尤其张旭的《古诗四帖》,其狂草意象给他带来更加深伟的内心体验,一洗早年的含蓄典雅,而转化为放逸清雄的气度,进一步促进了泼墨泼彩绘画的形成。
谢稚柳的泼墨泼彩直接来自于落墨法的创法使用,他的绘画经历了由工整向放逸的变化过程,但也保留了早期的一些工整细致的特点。从一定角度看,谢稚柳的“落墨法”不仅仅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创作方法,更是一种绘画风格:
徐熙落墨久绝于世,推其画理,以放易工,演为此体,使徐熙复生将不予易也。
(1978年《落墨荷花》)
“以放易工”演绎而成的“落墨体”,构成了谢稚柳晚年的风格体貌,他本人也为之非常自豪。“落墨体的出现,使谢稚柳将工谨严整的“宣和体”绘画面貌转向放逸洒脱的写意一路上来,由谨密而豪放,他说:
落墨缤纷有信书,粲然遗说见清图。
试回谨密归豪放,未委当时意得无。 (《绘事十首》)
高墨猿禽下墨枝,梁生牧衲一时奇。
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 (《绘事十首》)
终于在“少耽格律波澜细”的基础上完成了“试回谨密归豪放”、“老去粗豪是本师”的创造性转变。
谢稚柳从“宣和体”向“落墨法”的过度,于“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然细碎为工”,变宋人的工整法度为放逸豪放,从明丽细致向自由奔放转变,用笔爽利而豪放,粗细相兼,从而形成了严密精整、恢弘博大的风格特点,“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有着既端庄雄健而又潇洒流丽、既醇厚清奇而又含蓄典雅的绘画风神。他的泼墨泼彩绘画往往于工整、纤细、婉丽、清幽中兼具浪漫、雄奇、豪放的精神气象,耦合阴柔与阳刚的审美感受,深具儒家典型的中和之美,形成了高贵华美、放逸清雄的审美境界。
结论
谢稚柳是我国现代绘画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中国画家。他既不同于长期供职于政府而以绘画作为兴趣爱好的画家,也不同于致力于美术教育而成长起来的一代绘画大家,而是长期供职博物馆,依托博物馆这一文化职业,在文化工作中将中国画创作作为自己终生事业追求的一位画家,因而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雄浑、博大,其绘画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谢稚柳先生以自己所从事的博物馆工作为依托,从事绘画创作,将现代绘画创作和传统绘画的精神格调接通起来,推演出新的绘画面貌、精神面貌。长期在博物馆工作所获得的知识和开阔的事业,为他的绘画创作提供了雄厚的文化根基;而他在绘画创作上的实践,对于他所从事的博物馆工作,则为他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学术素养,锻炼了他的才干,使他成长为一代卓越的书画鉴定家、文博专家。不仅我们的美术界需要像他这样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一代绘画大家,我们的博物馆界更需要像他一样具有卓越创造能力和全面文化积淀的文博专家。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是胜任任何一项工作的前提,也是每一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和发展的坚实保障。
附录一、主要参考著作及论文目录
1、《谢稚柳系年录》 郑重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上海 1991年
2、《谢稚柳》 上海博物馆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
3、《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 谢稚柳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海 2004年
4、《中国文博名家画传 谢稚柳》 郑重著 文物出版社 北京 2004年
附录二、谢稚柳(1910——1997)先生年表
1910年5月8日生于江苏武进。
1916年入塾读书。
1918年开始学画。
1925年从晚清进土钱振煌在寄园读书。
1929年离开寄园,由常州赴南京。
1934年作《陈老莲传》。
1937年作品《山茶》入选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
1942年在成都首次举办个人画展,赴敦煌考察。
194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44年在昆明举办个人画展。
1945年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
1946年由重庆到上海,在成都北路中国画苑举办画展,出版《谢稚柳画集》。
1948年《谢稚柳画集》第二集出版。
1949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成立,主管接管和收购文物的鉴定工作。
1956年任上海中国画院筹备委员会委员。
1962年参加文化部文物局组织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足迹遍及四省市,历时半年,鉴定书画万余件。
1964年 至成都、重庆等博物馆鉴定书画。
1979年 《鉴余杂稿》出版。出席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0年 参加西冷书画院首次书画创作活动。在香港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并出版发行画集。中国画研究院成立,被选为院委。
1981年 赴日本参加“上海与大阪友好城市五周年联合书展”。《谢稚柳画集》出版。在上海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应邀赴江苏展出1982年 赴东京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与日本二十人联合书展,任中方代表团团长。
1983年 中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组在京成立,任组长1984年 山东省美术馆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
1985年 安徽合肥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览”。
在香港举办“谢稚柳、陈佩秋画展”,并出版发行画集。
1988年 上海博物馆举办“谢稚柳先生八十寿辰书画展览”,《谢稚柳八十纪念画集》出版。沈阳、天津、广州相继举办“谢稚柳书画展览”。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工作组经过八年时间,鉴定历代书画八万余件任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
1991年 在澳门举办“谢稚柳、陈佩秋书画展”。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谢稚柳画集》出版。谢稚柳艺术馆在常州市博物馆内落成。
1993年 《荣宝斋画谱之八十五·谢稚柳绘写意山水部分》出版。
1994年 在日本大阪参加“谢稚柳、村上三岛合作画展”。在台湾举办“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画展”
1995年 为上海博物馆捐款三十万美元(谢稚柳、村上三岛1994年在大阪合作举办画展时所售画款)
1996年 当代名家中国画全集《谢稚柳》卷出版
1997年6月1日晚10点,谢稚柳逝世于上海广慈医院,享年八十八岁;6月,《谢稚柳法书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