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评|守望者就是新时代的奋斗者
2024-04-28 21: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姚起亚  
1
听新闻


守望者就是新时代的奋斗者

□ 姚起亚

  守护古镇,眺望未来。在江南水乡古镇抱团申遗的队伍中,在周庄、黎里、锦溪,在甪直、同里、沙溪,也在无锡惠山、湖州南浔、嘉兴西塘、上海朱家角和金泽……有这样一批老者连结成了一张民间网络——“江南古镇守望者”。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申遗的志愿者,这支队伍有一份不断延长的名单。

  要讲守望者的故事,还要从1995年开始。黎里古镇的文化学者李海珉花了三年时间,走访考察江南一带的50多个古镇及古村落,积累了一千多万字资料,两三万张图片。走访后的收获,让他更加坚定了保护古镇的信心。李海珉本是一位中学老师,后来又做了柳亚子纪念馆的馆长。他有一个心愿:一生践行做好古镇的“守望者”。

  近30年过去了,李海珉老师从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变成了78岁的老者。从QQ群交流工作经验,到2018年建起守望者群抱团取暖,再到2020年组织第一次守望者雅集,李老师的朋友圈从吴江扩大到苏锡常,扩大到江浙沪。他像矫健的雄鹰,领着群雁飞向未来。几十位守望者,各有浓浓的情怀,都把守望古镇文化作为终生事业。

  庄春地,1949年出生在周庄,1992年起担任周庄副镇长、镇长,由他引领,率先揭起江南古镇旅游的大旗。周庄的兴起,成了各方效仿的“周庄模式”。

  浙江西塘韩金梅,20世纪80年代担任嘉善县文化馆馆长,注重民间文学的采集。1995年起,他以政协文史委主任身份,多年努力,成功打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西塘。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话,锦溪文史专家陆宜泰始终牢记这句话。年已78岁的他用大半生光阴身体力行,心中的“大事”,就是开掘、发现、梳理、整合锦溪的人文历史,关注本土名人,创建名人馆,撰写名人传记。

  担任过同里镇副镇长的蒋鉴清,曾主持这座古镇“一园三堂三桥”修复工程。他呕心沥血,将自己的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古老而美丽的家乡。

  锦溪古镇的“文史金宝贝”金明林,从收藏入手保护古镇的姚明公和严焕文,长于文史研究的东山杨维忠,编写《中国近代园林史》《南浔近代园林》等书的湖州南浔沈嘉允,出版多部沙溪文史研究著作的太仓沙溪陈健,让濒临消失的“木渎堂名”走上舞台的木渎殷建平,潜心钻研国家级非遗“河阳山歌”的凤凰龚晓东,一人守望一座山的浒墅关钦瑞兴,凭借文学创作涉足古镇保护开发的上海朱家角吴玉泉,撷取本土素材创作文学作品的甪直李明诚和浙江新市张明儿……守望者各有特色,各有侧重。这群志愿者、守望者,不管年龄怎样改变,也不管身份如何变化,内心都只有一个愿望:用一生的心血,去保护、守望故乡。

  无锡惠山古镇,那里的祠堂文化令世人瞩目。2004年,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成立。研究会现任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金石声,曾长期担任惠山古镇景区管理处的文化总监,长年参与惠山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历年讲课、讲座数百场,成为惠山古镇文化的热心宣传者和忠实守望者。

  无锡李文扬老师以十年之功编著《千秋家国梦——无锡惠山祠堂群人文故事集》,共150万字,是一本通俗且经典的文旅读本,此书荣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省社科联一等奖。正是有了众多文史学者、爱好者、志愿者的不懈努力,惠山的故事才会越传越远,越讲越生动。

  宜兴市古镇文化研究会会长章顺明,创刊《古镇文化》杂志,至今出刊十期。同时,他注重横向互访交流联系,发起成立“环太湖古镇文化联盟”,积极带头举办和参与环太湖地区的古镇文化活动;主动代表宜兴地区,申办2024“首届环太湖古镇文化研讨会暨江南古镇守望者第五次雅集”,并刊发专辑《江南古镇荟萃》。

  守望者年龄多数偏大,黎里殷安如、同里金恩观、震泽李廉深、无锡惠山尤伟和夏泉生已经作古;凤凰姚明公、同里蒋鉴清、千灯程振旅都超过80岁,急需年轻一代前来接班。如今,黎里、震泽和无锡惠山等一批古镇都已经着手开展相关活动,意在培育新人。

  江南人杰地灵,不仅经济贡献卓著,而且人文渊薮。今天的江南地区,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在守望者的队伍中,我们还有东山的金惠华,沙溪的陈健,凤凰的龚晓东,盛泽的沈莹宝,震泽的沈臻,张家港的何才荣,德清县的朱建明……我们的队伍有一份不断延长的名单,身为其中一员,我们每位都承担着一份历史的担当。

  因为我们深知,江南水乡的每一座古镇,都是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层面所显示的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历史变迁中“可见”“不可见”的那一部分,是地方史、民族发展史相互交叠和融汇的文明史的一部分。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挖掘和交流,是强化历史文化认同,实现文商旅结合、活态传承的重要依托,更是促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的重要保证。

  我们深知,江南水乡的每一座古镇,作为后人一定要千方百计加以保护,更要传承与利用,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把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我们责任如炬、使命如磐。

  《江南时报》开设“行走江南”栏目,先后推出了“江南古镇守望者”系列报道;苏州肖像画家杨纯玉,为每一位守望者画像,办了一个守望者肖像画展;芦墟的郑一冰、黎里的徐薇,用自己的公众号,推送守望者记录、论述古镇的文章;中央电视台编导赵悦及其团队,聚力传播“江南水乡的好声音”;首都师范大学张胜男教授,表示从江南古镇守望者身上看到了“风格各异、五彩缤纷的伟大的古镇,看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力量”,她撰写论文,向世界宣传江南古镇守望者。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在《江南水乡古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提到,江南水乡古镇申遗采取的是“系列申报”的模式,也叫作“打捆申遗”。如果把系列遗产比作一捆树枝,其中的每根树枝自身也应当是舒展的、自在的,具有自己的姿态,同时它们之间还要勾连在一起、拥抱在一起,形成更美好的状态,以此达成“1+1>2”的效果,这就是系列申报的意义所在。而我们这个守望者群,就是“勾连在一起、拥抱在一起”的民间践行者!

  守望者怀着“乐为家乡鼓与呼”的豪情,为挖掘、整理、复活古镇的文化,奔走呼号、苦苦寻觅、沥血呕心。这关乎心、关乎情,意在韵、意在寻根、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守望者就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他们用行动,在江南古镇处处擂响了文化传承的声音!

  (作者系江南古镇守望者联盟秘书长)

标签:古镇;守望;江南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