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看头|传承千年盐韵 品味文化瑰宝
2024-04-24 21:4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姣姣  
1
听新闻


传承千年盐韵 品味文化瑰宝

  一条古盐河,半部海州史。盐河,一条流淌了1400多年的河,承载着大运河盐文化的厚重历史,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滋养了一代代连云港人。在连云港市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北宋熙宁七年盐鐅,历经岁月沧桑依旧保留古韵遗风,通过它,我们可以触摸到连云港悠远的盐业历史。

  盐鐅,也叫盘铁,是熬盐的工具。制盐时,由四块拼接成圆形,对盐鐅进行加热后,把盐卤水泼在盐鐅上,熬干后取盐。据连云港市博物馆科信部副主任丁鑫介绍,北宋熙宁七年盐鐅1992年出土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甲子桥附近。此为四块中的一块,上铸铭文“熙宁七年,字二”,表明此盐鐅为北宋熙宁七年(1074)的产物,编号为二。该类文物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极少,具有地方特色,2009年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据连云港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赵旭介绍,北宋熙宁七年盐鐅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件有自铭纪年的盘铁块,对研究宋代的盐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考古发现的历史后期制盐遗存,多是至迟魏晋以来实行食盐官营的遗存,尤以采用盘铁和竹盘煮盐的遗址为代表,硕大厚重的盘铁甚至需要官府设立专门的盘铁厂来铸造,并且设计成多件盘块拼成一个大型盐盘,目的就是起到各家盐户相互监督、“聚团共煎”的功效,而且官府对盘铁和竹盘的规格和产量都有明文规定,目的也是相互监督、防止食盐走私。

  连云港因海而生,因盐而兴,淮盐文化源远流长。最新考古发现表明,海州盐业的滥觞可上溯至西周晚期,在现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尤庄遗址内发现有盐灶、淋卤取卤等遗迹,以及煮盐的大量陶器残片、支撑陶支脚等遗物,为了解中国早期海水制盐工艺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也是目前江苏最早的盐文化历史遗存。《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有彭城(今徐州)以东的“海盐之饶”。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尹湾汉墓简牍”《东海郡吏员簿》中明确记载当时的东海郡,设“伊芦、北蒲、郁洲”三处盐官,该地区的盐业是封建王朝重要的税源。

  博物馆是一座宝藏丰富的知识殿堂,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连云港市博物馆作为一座集历史、艺术、自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共收藏自旧石器时代至近现代文物二十几类一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如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东海尹湾汉墓简牍,江苏省发现年代最早、最大、最完整的汉代绣品“珠慧长生图”,不可多见的汉代黄玉猪,历经2000多年而保存完好的全国第三具汉代湿尸凌惠平,以及记述清代中国与琉球地区文化交流的琉球炉等。

  连云港市博物馆自1973年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收藏、保护和研究连云港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相继建成“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千古之谜——凌惠平”“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陈列”“彦涵美术作品”“西游记文化”5台基本陈列和1个室外碑林景观艺术广场,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此外,为推进文物和文化遗产的阐释传播,该馆依据东海尹湾汉简发现三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联合江苏、山东11家博物馆和文物考古单位,举办了“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呈现了连云港在两汉时期东海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风貌,为观众奉献一台主题鲜明、叙述明确、内蕴丰厚的汉代地域文化盛宴。

  据连云港市博物馆馆长江睿介绍,为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连云港市博物馆持续打造“连博戌时”延时开放公众服务品牌,组织开展一系列夜间文化主题活动,采用沉浸式表演、特色文化展示展演、自主教育活动等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为观众创造“体验式”互动空间,彰显港城历史文化魅力。同时,该馆还积极开展各种艺术教育活动,通过与学校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江睿表示,接下来该馆将进一步夯实立馆基础,促进文物活化利用,发挥好彦涵版画等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功能,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连云港市博物馆供图)

标签:连云港市;博物馆;盐鐅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