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看头|竺水招先生遗物凝结金陵越剧时光
南京越剧博物馆里古韵悠长
2024-03-27 21:2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南京越剧博物馆里古韵悠长

竺水招先生遗物凝结金陵越剧时光

  南京老门东边营35号,有一处三进院落藏着南京越剧的清悠婉丽岁月。

  走进南京越剧博物馆门厅,晨曦透过窗棂投下的清光,笼罩在一件件富有时光厚度与舞台“阅历”的旧物上。1959年《盘夫索夫》剧中使用的红烛台,1982年《汉宫怨》剧中使用的酒杯,竺水招先生的学生、已故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筱水招亲手制作的花旦头饰……展馆虽小,“五脏”俱全,越剧在南京的过往在这里留下清晰印记。

  留存南京越剧60余年历史

  “是竺水招先生,为我们南京带来了越剧团。”南京越剧团团长杨庆锦向江南时报记者回溯了越剧在南京扎根生长的岁月。

  越剧发源于浙江,在江浙沪一带广为传唱。1954年,竺水招带领上海云华越剧团来宁。经南京市文化局批准,南京市越剧团于1956年正式成立,竺水招任团长。由此,吴侬软语越国小曲注入六朝古都,并在这里获得新生命。剧团以《南冠草》《柳毅传书》两大剧目让越剧惊艳南京。“翻开报纸不用找,《柳毅传书》《南冠草》”被传为一时佳话,南京越剧重镇的地位由此奠定。

  此后,南京市越剧团与浙江越剧团、上海越剧院在江浙沪三足鼎立,为越剧在江苏地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成为蜚声国内外的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团体。“竺水招先生曾率艺术团进京演出,郭沫若亲笔为剧团题下‘南京市越剧团’。”经博物馆工作人员孙勇的指引介绍,记者发现题有这几个大字的牌匾现也珍藏在馆内。

  2016年,恰逢越剧诞生110周年及南京市越剧团建团60周年,南京越剧博物馆在老门东正式揭牌。作为江苏首家越剧博物馆,这里将南京越剧60年历史细细道出。馆内部分展品,由竺水招家属和广大戏迷无偿捐赠,南京市越剧团老艺术家计大为也无偿捐赠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越剧剧本手稿及珍贵的老艺术家当年演出的宣传资料。

 

  首任团长遗物凝结珍贵记忆

  展馆内最为夺人眼目的,是精雕花阁屏风后的一顶凤冠。凤冠珍珠纷繁、刺绣精致、流苏灵动,在柱形玻璃展柜里流光溢彩,唤起游客对戏剧舞台的旖旎想象。

  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告诉记者,“冠”与“馆”同音,置戏剧凤冠于展馆显目位置,是为了将观者视线引向展馆的“镇馆之宝”——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竺水招的数件遗物。由凤冠向下,记者看到竺水招生前演出使用过的银质道具、化妆镜、象牙筷、老花镜、日记本,老物件有序排开,堆叠出竺水招的越剧生涯碎片。

  “我们在‘文革’中多次被抄家,母亲的物品几经风雨遗留不多。展馆所呈现的几件遗物,母亲生前使用时间很长,比较有意义。”竺水招女儿竺小招告诉记者。

  竺小招回忆,母亲眼睛老花比较早,40多岁就戴上了老花镜,玻璃展柜里的这副老花镜伴随母亲看报、读剧本直到去世。这面镜子也伴随竺水招化妆、演出几十年。最为珍贵的是竺水招的日记本,“母亲向来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年母亲为何带领云华越剧团落户南京,以及南京市越剧团成立的细枝末节,在这本日记里都能找到答案。”

 

  让越剧时光久久延续

  60余年艺术文脉悠悠流淌,越剧与南京的不解之缘仍在延续。

  记者跨入二进院落,“金陵戏坊”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屋内是可容纳三四十人的小戏院,后墙上陈列着《柳毅传书》《莫愁女》等南京市越剧团演出的经典剧目。孙勇说,这方小舞台目前每月都有演出,票友、戏迷们相聚一堂,共享越剧时光。

  在整座建筑的第三进院落里,坐落着“竺派艺术传承工作室”。大门匾额由竺小招挚友、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杨康乐女士题写。孙勇告诉记者,这里是竺小招和她的弟子们为专业演员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业余越剧爱好者传承竺派艺术、教授越剧表演艺术的地方。古色古香的工作室内,戏服、剧照、剧本等有序陈设,承载着新一代越剧人的赤诚与向往。

  “越剧曾在漫长岁月里滋润过我们的先辈,也陪伴我们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南京市越剧团团长杨庆锦说,未来会进一步加强策划和运营,把南京越剧博物馆打造成集戏曲文化传播、创作、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文艺空间,让更多观众走近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越剧;越剧团;南京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