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名家座谈会观点集萃(上)
张永祎:
传承江南文化 媒体需触及读者灵魂
作为江南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我省知名作家张永祎表示,这种喜爱之情随时间不断累积,是《江南时报》的《江南文脉》栏目让他一吐为快、兑现所愿。在阅读中,他认为《江南时报》把准了“四点”,分别是:站位点、聚焦点、结合点和关注点。
张永祎说,站位点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江南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具有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去年7月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时强调,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在心里传承好,很大程度就需要媒体的那种触及灵魂的力量。
既然叫《江南时报》,它的聚焦点就应该主要是江南。张永祎很早就提出,江南的范围应该基本等同于现在的“长三角”。第一,从古人“江南”概念的形成来说,最终聚焦的就是这一方天地。我国最早的历史文学汇编《尚书·禹贡》中把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尔雅·释地》对江南的解释是“江南曰扬州”,当时的扬州比现在的要大得多,但也无疑包括了现在的扬州,如今扬州虽在江北,但在我们的共同认知当中完全属于江南。张永祎认为,与江南相对应的词绝对不是“江北”,而是“塞北”,所以才会有“杏花春雨江南,铁马秋风塞北”这样的名句。江南概念是与中原、西域、岭南、巴蜀、关中等相伴相生的,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长三角这一带具有基本趋同文化特征的地域概念。第二,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来说,江南也是一个让人更加明确的概念。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把江南理解为长三角不仅能够与古代文化相衔接,也代表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结合点是指沿着江南这条主线,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价值传播相链接,形成最大的边际效应,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满园春色,百花盛开。
张永祎表示,《江南时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始终关注江南故事,内容囊括江南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充分展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蒸蒸日上的新发现、新气象、新面貌,也彰显了江南人回望历史、眺望未来、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对《江南时报》关于江南文化的报道,张永祎提出建议:坚持报道定力,充满探索活力,强化内在动力,挖掘传播潜力。
他表示,《江南时报》始终要坚持以报道江南为重点,这是特色之路、成功之路,也是必由之路,更是发展之路,既然这个“小而特、专而美”的办报思路是对的,那就要坚定不移,就要坚持不懈,更要坚韧不拔。
此外,他认为《江南时报》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关键是有一个思想解放、勇于探索的好班子,一支能打硬仗、功底扎实的编辑队伍,以及一大批优秀的作者群体。张永祎表示,希望报社能够继续深挖潜力,不断发力,保持一流质量,彰显一流业绩,再创一流辉煌。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周旭:
灵秀俊朗 尽显江南“春”气象
“每次打开《江南时报》,满满的文气总是扑面而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周旭在“江南文脉”专家座谈会上表示。在他眼中,江苏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经济发展动能澎湃,历史文脉底蕴深厚,有着“吴韵汉风”的鲜明文化特质。而《江南时报》始终深耕江南文化,精心打造的《江南文脉》栏目将“书卷气”与“烟火气”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
周旭认为,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大家庭中,《江南时报》在传承红色基因、旗帜鲜明坚守政治立场的基础上,彰显出灵秀俊朗的风采,生动演绎出时代气象。“就像《江南文脉》栏目,邀请文化名人创作、访谈,并把他们的作品连续不断地重磅推出,及时生动地向读者进行解读。我想,《江南文脉》的影响力并不只是局限于江苏这一方土地,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大家作品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聚集,这不仅显现出《江南文脉》的影响力,更彰显了《江南时报》办报品格的影响力。”周旭表示,《江南时报》在以文兴业、以文兴艺的前进道路上是一个典型案例,呈现出“江南的春三月”严谨认真、活泼生动的万千气象。
对于《江南时报》的未来发展,周旭有着自己的期许。“首先,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其次,希望《江南时报》能不定期地组织采风、笔会、座谈活动,听取书画、作家、摄影、传媒等各领域乃至新兴媒体人员对办好《江南时报》的最新建议,保持报社与社会前沿最敏锐的联系,使《江南时报》独特的风格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热爱,增强纸媒和公众号的吸引力。同时,可以为在《江南时报》发表大量文章的作者提供专业的个人展示平台,让一批来自江苏甚至是全国、全球的作者,紧密团结在《江南时报》的旗帜之下,打出《江南文脉》的品牌。这也能让《江南时报》的新闻团队得到成长和锻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让《江南文脉》栏目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耐看耐读。”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衡正安:
挖掘江南文化中的“方向性精神”
对于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衡正安来说,他眼中的江南文化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划分,也不是心理或是空间上的认知,而是应该多维度去理解的文化概念。衡正安解释道:“众所周知,中国文明主要起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自司马睿在南京建都后,文化中心逐渐向江南转移,并成为中原地区之后另一个文化的中心。到了明清之际,江南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脉,一条饱含民族精神的文脉,经过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一种标志、符号,甚至成为一种文化态度。”衡正安认为,当代人若想了解江南,了解江南文化,首先得把深层次的内核发掘出来。
衡正安表示:“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江苏的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江南文化中先进、精致、含蓄等有代表性的精神传承下来。在此基础上,还要认真地研究和探索江南文化中所具有的‘方向性精神’,这是明清以来,江南文化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的后发优势之所在。”
此次参加由江南时报社主办的“江南文脉”专家座谈会,谈起与《江南时报》结下的深情厚谊,衡正安颇有感触。“近年来,《江南时报》的《江南文脉》专栏多次主动刊发我的文章,这让我十分感动。我们对文艺的一些探讨和心得,可以通过融媒体平台及时地传播出去,这既是传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也是在向大众传播我们对当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前沿思考。”
如何发挥《江南文脉》的价值,衡正安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可以通过文章的刊发探讨究竟什么是江南文脉。讨论的意义并非在于得出单一的结论,而是通过广开思路与言路,让江南文脉的内涵更加丰富,与现代文明更加交融。此外,如何展示江南文化极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这点很重要,也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作为江苏的主流媒体,要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有选择性地重点报道一批作品,发表一些评论文章,以此发挥媒体对于文化的展现、引领作用。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庄小军:
立足全媒体矩阵 为江南文化“发声”
“今天走进江南时报,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江南文脉》从版面设计到内容安排都非常活泼、生动,不但有高度,还有深度、广度、温度,内涵很好。”南京市委党史办原巡视员、南京文投集团顾问、作家庄小军在座谈会上表示。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庄小军入伍后曾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和摄影创作。转业后,他在南京市宣传、出版、党史、文化等部门工作多年,长期深耕文学创作和史学研究等领域。庄小军表示,自己的一家人都与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有很深的渊源。“上世纪80年代,《新华日报》资深编辑赵力田老师、《扬子晚报》的朱淑清老师等经常跟我聊天,鼓励青年人多写写文章,包括评论和散文。所以,游记散文就成为我的最爱之一。”
庄小军曾主持编纂《南京百科全书》《南京当代风采》《南京历代风华》《南京辞典》等各类著作20多部共1500万字,对于金陵文化有着深刻研究。“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努力探索南京历史文化前行的方向。我曾在苏州度过十年军旅生涯,如今身居江南典雅的环境中,也曾经寻访过很多江南古镇,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庄小军认为,江南文化及金陵文化已形成包括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三大层次,将历史的考据和现实的变化融合起来,才能更好传承江南文化。“我认为,《江南文脉》栏目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利用好《江南文脉》阵地和窗口,继续深化推广我们的江南文化,今后还大有文章可做。”
庄小军建议,《江南时报》要继续运用好舆论阵地优势,立足《江南文脉》栏目,以更广度的传播、更深度的宣传,呈现江南文化万千气象。“江南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地,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利用《江南时报》的全媒体传播阵地将三者结合起来,并加以深化和推广,我相信将来路子会越走越广。”
(江南时报记者 姬传涛)
王振羽:
勇立潮头 观江南而知世界
“江南文化的重要特点,不仅仅在于它的灵秀妩媚、山川秀美、经济繁盛、人文荟萃,而更在于它的清醒理性、果敢抗争、坚韧不拔、敢于逆流而上、挺立潮头,《江南时报》在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文气与锐气、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值得敬佩点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江苏省作协委员王振羽认为,江南文脉因水而生、以水为媒,水是文脉的根与魂。自西而来奔腾入海的长江、淮河,穿城而过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还有太湖、洪泽湖等湖泊,烟波浩渺的南黄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都构成了江南文脉的人文地理背景,很有文化风向,要围绕其做好文章。
江南——这个地域有什么样的特点?在中国处于什么方位?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当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王振羽认为,过去讲改革开放排头兵,往往提到的是珠三角,其实不应该忽略更具有活力、厚积薄发的长三角地区。以江南地区为代表,这里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反映,尤其是近代以来,这里的人民所造就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都具有独特意义的样本价值。
“长江两岸,伴随岁月长河,春秋风云,形成了各具特色,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区域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生生不息。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一代大思想家龚自珍,他一生的行迹和江苏有着密切联系。在不到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龚自珍行走于苍茫大地、江河山川,在扬州、镇江这两座沿长江大运河的城市多有徘徊流连,并在镇江留下振聋发聩的七言绝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在王振羽看来,江南不仅有吴侬软语、温柔旖旎,也有忠人义士、家国情怀、慷慨悲歌。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曾说,天堑何曾限南北,长江从来不是南北的分界线。江南地区之所以能够发达,成为崇文重教的膏腴之地,就是因为有一大批有思想、有见地、敢于逆流而上的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思想发轫之地。
数字化时代,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不可避免的调整与阵痛。“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江南时报》及其推出的‘江南文脉’系列,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在于报纸还保留着文气,挺立潮头,这很难得。二是《江南时报》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快捷,文章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推送出来。三是在版面形式、文字内容等方面都非常新颖。四是阵地多且精,人民号、公众号、强国号和纸媒,比翼齐飞,相得益彰,都办得有声有色、生机勃勃。”此外,王振羽认为,《江南时报》的成功还在于它既立足于自身媒体的特性,同时聚焦江南——无论是地理空间上的江南,还是人文空间上的江南,进行传播、研究、解读、诠释。与受众及时互动,及时提供受众所需要的内容产品,详细记载、复盘、梳理,积极探索,摆脱了纸媒所面临的困境。这一点上,《江南时报》走在前列,有目共睹。
王振羽引用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他表示,任何文化都需要现代人去激活,要重视江南所处的地域环境,包括长江、运河、湖泊乃至大海,围绕江南文脉做好文章。“立足于江南,不局限于江南,如作家叶兆言所言,‘我在南京搬一个小板凳,看时代风云,看历史变迁,看人物的人来人往、潮起潮落。’”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