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新西善
——初识“理想教育小镇”
□ 谢友宁
今年5月,我欣赏到了一朵盛开于南京市南部新城的城建之花、社区治理之花,我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有了一次新体验。
现代化城市扩容中,社区治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需在宜居、宜教、宜工、宜养、宜闲等方面具体落地。5月19日,我们一行在民进江苏省直工委的安排下,走进西善桥调研,初识“理想教育小镇”,体验了一下社区治理的新模式。之前,我仅仅走过路过“科技小镇”“软件小镇”“文创小镇”“民俗小镇”等,以“理想教育”命名的“小镇”还是头一回遇见。我猜想,这应当是红色基因的发酵,一次挖掘与传承的践行。
走近“小镇”,听说岱山新城是“飞来”的一座城,这又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岱山新城位于南京南部片区的西善桥街道,是配合南京城市改造,推进城市化进程,规划安排的拆迁安置区域之一。据悉,岱山新城约2010年启动,2015年居民逐步开始入住,99栋楼盘,3万多户,计10万余人。掐指算来,仅仅四五年时间,“空降”10万余人,多么惊人的数据呀!真的是南京“速度”才能成就“飞来”之说。
基于“新移民”安置,除了建筑、交通、商业、学校等硬件设施,软件方面,“小镇”社区治理成了头等大事。西善桥街道通过调研、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理论先导,创新设计出“理想教育小镇”的新理念、新抓手。
这里的“小镇”不是狭义的,而是宽泛意义上的区域。近来阅读罗伯特·伍斯诺的《小镇美国——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一书,书中解释小镇应当具有很高“黏度”,人与人之间相互熟悉,有着小镇的身份认同等特质。且说:现在有些人把自己生活熟悉的区域也称为“小镇”,实际是城市一部分。本文所提及的“小镇”,仅是借用一个历史的源流(西善桥小镇),路名留“村”可以作证。小镇目前已经融入城区,即使岱山新城,也不例外,不是孤岛。
新“移民”,从“熟人社会”突然走向“陌生人社会”,他们心里有不平衡、不习惯,矛盾与博弈常常发生。有关这些,街道生活保障部部长李逸在午餐时也和我聊了许多具体故事。如何把突然转变的“陌生人”,再迅速回归到“熟人”,这是摆在新社区治理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为此,西善桥街道展开主动、积极的引导,添加各种“黏合剂”,修补其“缝隙”,以迅速增加“黏度”,增进居民们的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他们从重教开始,夯实基础,立足可持续性。其眼光独特,精准治理,让我学习思考了许多。
绿色深浅交错的运动场上,小足球队员们上身着红色运动服,下身着运动短裤,正在训练基本的脚力。跑道上,一组一组男女学生,分别围绕一根长绳蹦跳,一人、两人、三人、四人,轮换进入又跳出。像这样跳长绳,我还是第一回见。
餐厅里,身着白色工装的“小厨师”们,忙得热火朝天,蒸煮煎炸,准备着班级里的一次盛宴。隔壁一排桌上摆着一盘盘“作品”,很是诱人。一行中,南信大邢国稳教授还兴奋地和“小厨师”合影,“小厨师”端着自己的作品,脸上露出笑容,心里也藏着一份兴奋。邢老师离开后,“小厨师”还热情地追出来,送上一块小甜点,让老师品尝,那是多么有“温度”的画面呀!
这些都是我们在岱山实验小学里遇见的一幕幕情景。这也是西善桥街道“理想教育小镇”建设的一个侧影。校长郭卫星介绍了办学理念,即“学会生活”。究竟什么是“生活”,学校用户外运动、开设劳动课程等多元的方式,全面探索,在实践中丰富其内涵。
学校追问“教育是什么”,得出的答案是“教育就是为生活而准备”。这看似不深奥,很朴实、很直白的观点,却诠释了教育的又一层含义,其折射出的“新西善”人的智慧,更加令人点赞。这让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今天,我在这里又看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学校还展示了学生走上央视节目《国家宝藏》的过程,他们把身边“竹林七贤”的考古发现搬上了荧幕,成为“国宝守护人”。看着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从小就立志守护国宝,守护、传承历史文化,“西善有我,岱山有我”,这让我们感到欣慰。这都是“教育”的成效呀!
在白家山名人铭园,雕塑家陈建华的“竹林七贤”巨型雕塑矗立园中央,外围220米的文化墙上有多位名人的碑帖。我特别注意到了言恭达先生的碑帖,隶体刻写,稳重有健,气韵有佳。24个字表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西善桥倡导的“理想教育小镇”的硬核。
铭园打造是文化建设。以文化人,落实“教育”理念。他们不仅仅有“铭园”,还在大力推广阅读、设立开放大学、建立社团等方面花足了力气。这是我行走之外,分别从宣传片和书籍《画说西善》中了解到的一些信息。2018年,最美书店“初见之旅共同体”入驻岱山,在岱善润福城开业,给新城撑起了一盏灯,实现了一杯茶、一本书、一盏灯的文青之旅。之后,身为“书店控”的我又专程去书店坐了坐,享受了一杯茶的时光。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就业要学知识与技能并举;文化环境营造要从历史资源中挖掘与传承;享老、养老要从社区着眼,下沉居民点,贴心温馨等……环环相扣,步步扎实。这也是我行走“理想教育小镇”亲眼所见的,也可以进一步梳理出一种新西善模式。
老龄化是社会一大现象,近来,我也尤其关注养老问题。我们走访了西善桥街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参观了养老中心,有不少老人正在娱乐棋牌;女士们跟着老师做剪纸、插花等手工艺,从那专注和笑容中,可以体察到她们内心的愉悦。
在户外小广场上还遇见一个民间的舞龙队。一个业余爱好的团队,竟能有如此水平,很是不错。从舞龙队的细节中,我也窥见了“理想教育小镇”在释放“个性”情感上的注脚。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关注。我注意到了舞龙队员们的收尾造型,一个昂立的龙头,站得住,立得直,自信满满,非常之棒。
之后,我于6月11日专程来岱山体验了一次庙会(集市)。这是民俗的延伸,携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记忆着“乡愁”。民俗搭台,彰显特色,给就业铺路,为岱山IP赋值,是“理想教育小镇”内涵的又一大亮点。
结束调研后,街道副书记王志贤还特别为我推荐了西善桥范围内的几个养老院,这一小小的举动令我感动。有这样关心他人,热爱自己“小镇”的干部,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和社区居民同心同德,美美与共,把西善越建越美。
走马观花,半日很快就结束了。回来之后,继续翻阅蔡震绘著的《画说西善》一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西善之美,需要来一个“西善多日游”,方可收下全部。蔡震是一位文学记者,于2021年11月起,花费三个月的时间,骑着一辆电瓶车,走街串巷,纵横穿越,在西善留下许多轱轮印迹,真是一位有心人。他会写会画,一幅幅水墨速写、一行行行云流水文字,是字符也是音符,让我感受到美丽的乐曲一直萦绕在耳畔。
社区治理是一个大课题,我已经注意到了新西善的与时俱进,他们开始关注社区的未来,开始思考AI智慧赋能。“理想教育小镇”是一条将“陌生人社会”快速融入“熟人社会”的友善之“渠”。新西善的社区治理实践,书写了城市化进程的新篇章,我也被“融入”其中了。
您好!新西善。
(作者系原河海大学研究员、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