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淇诗歌赏读会在“世界文学客厅”举行
2023-03-22 20:5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雅倩  
1
听新闻


王宣淇诗歌赏读会在“世界文学客厅”举行

  春雨潺潺,樱漫如雪,绵绵诗意氤氲鸡鸣寺畔。3月21日,正值世界诗歌日,由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青春》杂志社主办的“《午后》&印象”——王宣淇诗歌赏读会在世界文学客厅举行。现场,民谣悠扬,绮思交叠。作家、诗人、小说家、杂志主编等数十位嘉宾相聚论诗,共话青年女诗人的诗歌发展之路。活动由诗人、小说家李樯主持。

  王宣淇,80后女诗人、作家。诗集《午后》诞生于2022年6月。金灿灿的封面下,190首诗歌被划为“我”“你”“她/他/它”三章,折射着诗人的自我分辨和审视。细碎的生活在她笔下诗化,细腻的情感在她纸上流动,轻盈、飘逸,充溢哲思之美。

王宣淇(左)李樯(右)

  “忽然就哭了/被什么感动着/仔细想想,又没什么……我这样的/一个破碎的人/拥抱自己也扎出血迹”。开篇第一首诗《我》,令不少读者深受触动,在很多嘉宾眼中,这是最能概括王宣淇诗歌的诗篇,简洁、留白,直面内心。

  “王宣淇的诗歌藏着一把匕首。”诗人、小说家、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黄梵说,这把匕首总是刺向她自己。刀口对准自己极容易产生幻灭,但王宣淇的诗里恰恰有种充满力量的转换,她把所有幻灭转换成了审视之美。诗篇《最近》让人感受到一种狡黠的欣喜,哀而不伤。黄梵说,人在困境中特别难以自洽,会被某种情绪左右,走向一端。王宣淇在诗中找到了自洽,困境如粮食般喂养了她诗意的美。

  “思想可以改变生活的平淡无奇。”诗人、散文家、江苏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说,诗集《午后》充满思想,读来有种熟悉的陌生感。熟悉的是生活,陌生的是诗歌带给人的感觉。在《今天的风很大》中,细小的事件在诗人眼里没有消失,渐渐演化为一个诗歌世界。胡弦觉得,王宣淇能游刃有余地把握“轻”和“重”,语言清澈而不乏深度。

  “一个诗人必须对前进表示出她的怀疑。”《没有人真正前进》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傅元峰比较喜欢的诗,“每一步都有点粗壮/南来北往间/没有人真正前进”。傅元峰觉得,对于经验的反叛和否认,使王宣淇的诗歌显现哲思之美。

高泽深演唱民谣《破碎的人》

  王宣淇写诗其实是近几年的事情。她喜欢写小说、写舞台剧,真正切入诗歌“频道”,是在2018年11月。“那是我舞台剧创作的阵痛时期,心里积攒了很多想要表达的敏感情绪,产生了些诗句,然后一发不可收。”王宣淇说,《午后》是她诗歌创作的起点,也是她向诗歌敞开自己的方式。

  诗歌赏读,共品“瘦削”语言中的丰饶思想。如何走好接下来的诗歌创作路,傅元峰建议,王宣淇可以把“刀子”稍微藏起来,“迷失”一会儿,凌空蹈虚。青年评论家、《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提议王宣淇可以由内而外开拓更多诗歌写作空间。

  诗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孙冬认为,优越的生活孕育了王宣淇既禅意又惬意的诗歌,书中人际关系,既独立又亲密。之后,可以增加更多自己之外的视角,尤其是女性群体视角。

  诗人、小说家育邦认为,王宣淇诗歌有种贴地飞行的状态,既有沉浸、深入,也有疏离。建议以后从“陌生化”开始,在字词句章、表达内容等方面,从目前精致的生活跳脱出来,去看到更为粗粝的生活,从贴地飞行的想象里去尝试更为狂放的想象。

  “时光早走了,人留在原地,我这样的一个破碎的人,拥抱自己也扎出血迹……”诗歌赏读会尾声,重拍乐队主唱高泽深一首改编自王宣淇诗歌的民谣《破碎的人》,回荡在文学客厅,吟唱着文都的诗意与浪漫。

  (江南时报记者 张雅倩)

标签:诗歌;诗人;小说家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