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融出”新高度
2022-10-12 21:2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文旅融合“融出”新高度

  在2022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上,传统彩灯结合数字科技,清秀的江南水乡披上活泼绚丽的外衣,游人穿梭于光影间,逛夜市、观夜秀、品夜宴……周庄在古典与现代的辉映中扮“靓”新“夜”态。

  江苏文化底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是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近年来,江苏深化文旅高水平融合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

文化惠民更有实感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江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江苏21地新上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位居全国前列。在镇江丹阳,大人和孩子们在社区文化艺术节、民间文化艺术节、非遗项目展示会等活动中,听丹剧,猜灯谜,作书法,乡村振兴、抗击疫情、法治社会等题材寓教于乐。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场景。江苏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其中,计划“十四五”期间打造一千个主客共享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运动后,来这儿读书很能舒缓疲劳。”常州溧阳的老体育场内,惬意的阅读环境,让秋白书苑平陵中路馆列入2022年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

  提升文旅公共服务数字化质效。“出来玩儿,再也不用大包小包翻门票、找证件!”线上预订后,游客在检票口直接刷第三代社保卡就能进入。目前,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苏州同里古镇、镇江醋文化博物馆等文旅场所都已实现“一卡通行”,激发了更多游客的消费意愿。

文保非遗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江苏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

  用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解读中华文明。江苏全面推进考古前置,启动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泗洪顺山集、兴化蒋庄、徐州土山二号墓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统筹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红色旅游发展。江苏公布第一批、第二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49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8986件/套,推出一批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和红色文化研学旅游项目,新四军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江苏制定出台工作指南和评价指标,引导各地推动非遗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认定首批20个省级示范项目,同时,创设省级非遗创意基地13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家,江苏发展非遗旅游经验在全国推广。

文旅融合提质增效

  统筹当下促复苏,谋划长远增后劲。江苏多措并举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激活文旅消费市场。

  针对性出台助企纾困政策举措。针对疫情对文旅企业带来的持续冲击,江苏靠前发力、务实给力,出台“6+18+12+8+16”叠加政策。近三年累计调剂安排纾困资金2.76亿元,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推出首家文旅特色支行和“乡旅E贷”信贷产品,帮助企业渡难关、强信心。

  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力。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创成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2个,涌现出“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等品牌,南京、苏州等6地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不断增强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江苏建成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和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文旅平台,大力发展数字艺术、数字文娱、数字创意等新业态,推动文旅场所拓展沉浸式互动性新场景。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推出13家示范性智慧旅游景区。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江苏将紧扣中心大局,以更高标准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以更实举措推进文旅高水平融合,以更大力度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标签:江苏;公共文化;革命文物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