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十里,莺啼报新年。春节期间,《江南时报》发来了专属新春祝福:将浓浓的祝愿融入手语舞里,演绎《谢谢你》歌曲。这段1分41秒的手语舞视频刚一出来,便备受好评,引来不少人的主动点赞与转发。
实际上,手语舞只是一个外在形式。通过这场备受好评的手语舞表演,展现出《江南时报》全新的精神内核:用“小而特”“专而强”的团队,做奋进江苏的记录者、民生幸福的守护者、诗意江南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优势,推广手语文化,弘扬聋健交流无障碍,助推构建和谐社会。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为了这次的“惊艳亮相”,《江南时报》已准备了一个月时间。
早在1月初,《江南时报》便开始思考:改版之后,《江南时报》该如何用时尚活泼的独特方式,展现全新形象,表达对大众的感恩与祝福?最终,总编辑管云林提出思路:借用聋哑手语这一形式,将欢快喜庆的舞蹈融入其中。随后,《江南时报》迅速成立手语团队,开启学习之路。
1月8日,《江南时报》手语团队首次跟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退休教师郭景彪,学习这门无声的语言。“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郭景彪带领众人细扣每一个字、每一个动作,仔细揣摩歌曲中蕴含的情绪起伏,以呈现最佳效果。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对于从未接触过手语这门特殊语言的人来说,变幻繁多的手语动作让人手忙脚乱,往往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害羞、胆怯也是需要战胜的心里窘境。对于长期在幕后工作的团队成员而言,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在大众面前勇敢表演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上完课之后,郭景彪录下分解动作视频,方便众人课后自己学习。当时,团队成员会在下班之后围聚一起,共同探讨每一个动作的做法及节拍。手在耳边张开代表“听”;攥拳,把拇指翘起来,拇指关节弯曲2次代表“谢谢”;双手微曲,掌心向上,由腹部慢慢移到胸部代表“温暖”……大家用自己的肢体,把最想说的话“朗诵”出来。
有着多年舞蹈经验的郭景彪也想了很多办法,教会团队成员用自己的眼睛、脊背、手势来说话,让手语表演更具视觉感染力。“你要想象,对面就站着你最尊敬的人,这个时候你应该是什么表情、什么动作,用心去感受那份喜悦与感恩。”郭景彪的解释也让众人灵动起来,原本相互孤立的动作逐渐串联成充满韵律感的成套动作。
此次手语表演也融合了诸多舞蹈元素。郭景彪告诉记者,本次手语舞是在标准手语的基础上,借鉴现代舞蹈元素,表演者通过优美的手势、形体展示,表达出丰富的形象、内容和主题。“会舞蹈的,手语打的没我好;会手语的,舞蹈跳得没我好。所以我将舞蹈和手语二者有机融合,原创出这首《谢谢你》的手语表演。从目前来看,此次手语舞表演的效果也非常好。”郭景彪说道。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春节前夕,《江南时报》手语团队成员终于录制完手语舞《谢谢你》。97个字,43个动作,4位成员随音乐起舞,把一首《谢谢你》诠释的美丽、浪漫又温暖。无声的手语,传递的是关爱与祝福。她们用真心化作舞蹈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恩,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通过这一个月来的学习与训练,团队成员之间的情谊更为深厚,同时也更加明白团结、互助的意义。这次的通力合作,也让我对之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未来,我们《江南时报》人将会更加坚定的凝聚力量,朝着更好的目标迈进。”手语舞团队成员说道。
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 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