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当北国早已开启集中供暖之时,长江流域的居民仍在与“魔法攻击”般的湿冷气候抗争。这种深入骨髓的寒冷不仅影响着数亿人的生活质量,更折射出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中的深层矛盾。尹会涞,这位中国清洁供暖领域的领军人物,以电热地膜技术体系奠基者的身份,担任中国供暖集团董事局主席、中惠地热董事长,同时兼任南方智慧供暖研究院、南方低碳科技研究院和中国智慧供热科技馆创始人,始终致力于将“智能+清洁”供暖方案推广至全国。他带领团队打造的南京综合能源智慧供热科技馆,正在成为破解南方供暖困局的创新策源地。
一、破冰之旅:从零到一的自主创新
1999年冬季的德国之行,让彼时还是企业家的尹会涞经历了颠覆性的认知冲击。在没有传统暖气设备的民宿里,电热膜系统带来的温暖体验与欧洲对核心技术的严密封锁,激发了他“必须造出中国人自己的清洁供暖系统”的信念。回国后组建的研发团队很快发现,这项涉及材料科学、热能工程、智能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远非简单的模仿就能攻克。
“最艰难的时候,我们连实验室的恒温箱都买不起。”尹会涞回忆道。团队在哈尔滨零下30度的仓库里反复试验,经历了217次配方调整、89次结构优化,终于在2008年研发出首款通过国家检测的远红外电热地膜。这项技术不仅热转化效率达到98.2%,更通过独创的“热波变频”技术实现20%的节能优势,彻底打破了欧美企业长达30年的技术垄断。
二、智慧转型:重新定义供暖服务
在南京江北新区的智慧供热科技馆,参观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供暖技术的迭代升级。通过数字孪生系统,供暖管家能实时监测千里之外某个房间的温度波动;智能调控平台根据天气预报自动预判供热需求;石墨烯发热膜与建筑光伏系统联动,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这些场景正是中惠“三位一体”战略转型的具象呈现。
“我们正在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能源服务商。”尹会涞阐释道,这种转变意味着商业模式的重构:在江苏某示范区,居民不再购买供暖设备,而是按实际用热支付服务费。中惠的智慧平台通过AI算法优化能源配置,使整体能耗降低35%,用户支出减少20%。这种“温度即服务”的模式,正在重新定义供暖行业的价值链条。
三、南方方案:温暖背后的技术哲学
面对南方供暖的特殊挑战,中惠给出的解决方案充满东方智慧。在湖南某老旧小区改造中,技术人员采用“隐形供暖”设计,将0.3毫米厚的石墨烯发热膜嵌入墙纸,既不影响建筑外观,又实现分户控温。系统接入智能电表后,居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人在供暖开,人走供暖停”,单户采暖费日均不足10元。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技术理念,正在重塑南方供暖生态。在江西某乡村振兴项目中,中惠创新采用“光伏+储能+电热膜”的微电网系统,让偏远山区的教室首次实现稳定供暖。项目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通过智能调控和错峰用电,整个冬季的供暖成本仅相当于传统空调的三分之一。
四、温暖承诺:技术普惠与社会责任
2023年寒冬,云南高黎贡山深处的希望小学里,孩子们第一次在温暖的教室里晨读。这是“温暖中国行”公益行动落地的第47所学校。中惠地热不仅捐赠全套供暖系统,更培养当地人员掌握运维技能。“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尹会涞说这话时,身后的电子屏正显示着实时数据:已累计为12.8万困难群体提供免费供暖服务。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中惠始终践行着“温暖普惠”的承诺。他们推动建立的《南方建筑节能导则》,将供暖系统纳入新建建筑验收标准;与高校合作开设的“清洁能源工坊”,已培养3000余名专业技工。这些举措正在构建起清洁供暖的良性生态。
站在南京智慧供热科技馆顶层的观景平台,尹会涞指着远处长江两岸的万家灯火说道:“每盏灯光的背后,都应该有适合中国人的温暖方案。”这个深耕清洁供暖领域25年的企业家,依然保持着当初在德国民宿发现电热膜时的热忱。从北国雪原到江南水乡,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商业模式创新,他带领的中惠团队正在书写中国供暖产业的新篇章——用科技创新破解民生难题,以智慧方案温暖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