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江南 品味古镇|安昌:一首风情浓郁的长诗
2025-05-06 22: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永祎  
1
听新闻


安昌:一首风情浓郁的长诗

□ 张永祎

  安昌古镇是浙江省绍兴市四大古镇之一,最早叫长乐邨,后叫安沧。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钱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因平董昌之乱有功,地方得以安宁,因此改为安昌。

  走在被岁月磨砺得包浆发亮的古镇你会发现,这里没有廛闬扑地的繁杂,也没有歌吹沸天的喧嚣,灰白的墙、青黑的瓦、墨绿的树,以及停泊岸边的乌篷船,都显得温婉细腻、宁谧悠远。

  始于大禹传说

  在古镇入口处,耸立着三间四柱的牌坊,上面写着“安昌古镇”四个遒劲的大字。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提炼精准,自带光环,成为揭示安昌灵魂的点睛之笔:上联“碧水倚长街看古镇风情似诗如画”,下联“涂山仰圣德颂先贤业绩安国昌民”,前者概括了安昌的绮丽风景,后者追溯了安昌的人文历史。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洪灾泛滥,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会议,共商国是,四方部落首领皆推鲧前去降伏洪患。鲧足足花了九年时间,采用“堵”的方法,未能奏效。舜帝一怒之下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禹接替未竟事业。禹吸取父亲的前车之鉴,改弦易辙,采用了“疏”的策略,顺着水性,开凿河道,导之入海,最终完成千古伟业。

  当年禹会涂山,四方来朝,号令天下,“治国必先治水”,全力以赴解决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吴越春秋》说:“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士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看来大禹在涂山娶妻生子,这是文献记载的事实,但“涂山”究竟在何方,却成了日后争讼不断的谜团。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在今安徽怀远县东南,又名当涂山。《左传·哀公七年》的杜预注中明确:“涂山在寿春东北。”司马贞对《史记·夏本纪》的索引认为:“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二是在今四川重庆市巴县,俗名真武山。《华阳国志·巴志》:“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三是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西北的三涂山。《山海经》和《水经注》中有关于三涂山的记载,而且近代著名学者如闻一多和顾颉刚也支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三涂山与大禹的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能是禹娶涂山氏女的地方。

  对此,我们也询问了当地人,他们斩钉截铁地回答,涂山就在我们安昌,不是“可能”,而是“就是”,不是“之一”,而是“唯一”。其主要理由:一是史书有记载。《越绝书》载:“涂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嘉泰《会稽志》云:“涂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旧经云禹会万国之所。”这些都说明涂山在安昌境内。二是先民有足迹。该山东西710米,南北755米,海拔116米,面积481亩。北临大海,因为周围都是滨海滩涂,故称涂山。北坡开垦土地,山腰喷涌泉水,满山草木茂盛,南麓更是阳光充沛,气候温和,绝对是早期人类的宜居之地,涂山氏居住于此,也顺理成章。三是逻辑有呼应。大禹结婚生子在涂山,叶落归根在会稽山,一生一死之间,一呼一应之际,让这个历史传说在此安营扎寨,更显有始有终。四是遗迹有余响。大禹治水,使涂山附近方圆百里的风土成了吉壤,恩泽惠及黎民,人们感恩戴德,在涂山上建大禹庙、塑大禹像,用于颂扬治水英雄的丰功伟绩。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人们都会来到这里,敬仰大禹的功绩,祈求大禹的庇佑,感恩大禹的造福。相传大禹也曾在安昌一带疏浚过河道,至今仍有“禹巡堤”留存,诸如此类的地名还有禹会乡、禹降村、禹会桥等,即便是通往古镇的道路现在也叫大禹路了。由此可见,尽管沧海桑田让历史遗迹日渐模糊,但大禹在古镇人的心目中早已不可磨灭。

  靓于水乡风貌

  走进古镇,最初的印象就是与我们见过的许多江南水乡一样,这里也是“一河二街”的基本布局。

  安昌河作为贯穿整个古镇的街河,就像一匹揉皱的绿色绸缎,抖落在三里长的河道上,其水源主要来自西小江,南连白马山江,西接清墩江,经西市后向徐家漆曲流南上,转了几个弯,再向东流出永安桥。所谓“碧水贯街千万居”,就是说这条生活之河、生产之水和生命之流,千百年来一直陪伴和滋养着两岸的人家,至今仍朝夕相处,须臾不可分离。

  北岸古商业街,西起清墩桥,东迄高桥,俗称“三里长街”。这里在古代云集着花行、布行、米行、木行、油坊、磨坊、典当、钱庄等,同时还聚集着大量的手工业作坊。如今这里紧挨着的都是各色各样的摊铺,主要出售笋干、梅干菜、绍兴香糕、酒酿馒头、糯米蛋卷、腐乳、茴香豆、扯白糖和香肠腊鸭等土特产,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还有那些挂着酒旗、灯笼和招牌的酒楼食肆和特色小吃,也在不停地召唤着舌尖上的诱惑。

  南岸古商业街,除少数商家店铺外,都是深宅大院,尤以“台门建筑”为主。所谓“台”就是“高基”,所谓“门”是指宅院的正门。绍兴地区地势低洼,为防潮防洪,民居常建于石砌高台上,高大的门楼成为标志,故称“台门”。但一般人家没有能力建这样的房子,只有豪门贵族才有这样的实力,所以“台门建筑”不可能是老百姓的普通住宅,肯定都是士族、官宦或富商家族的豪华宅邸。为了光宗耀祖和彰显门第身份,他们多以自家的姓氏为台门命名,比如庞家台门、寿家台门等;同时大多是聚族而居,整个家族住在同一个大的院落里,以中轴线牵引着血脉亲情,通过内部空间的具体细分,体现长幼尊卑的严格秩序,比如娄氏宅第、白洋十台门等。

  南北两岸,各有侧重,以桥相连,融为一体。“彩虹跨河十七桥”,就是说横跨街河的古桥就有17座(现仅存七八座),涵盖了宋朝至清代不同时期的石桥代表作。这些桥梁既是岁月的刻痕,也居交通的要冲。当地人告诉我们,全镇桥梁总数有78座之多,分布在不同的要道,各式各样,千姿百态,或拱式,或梁式,或吊式、或浮式,或亭或台,或如彩虹横卧,或如玉带浮水,或平铺岸边,或傍野临水,或飞架水上,或迎流而上,或高大雄伟,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厚重,或精巧别致,三步两桥,桥外有桥,构成一幅幅点染水乡独特氛围的美妙画面。

  千百年来,桥梁不仅是交通的工具,更是历史、民俗与文化的见证。古镇最早的桥是吴越王钱镠时所建的安昌桥,这是历史的标志,也是桥名的标杆,接下来便有了东安桥、普安桥、瑞安桥、安吉桥、新安桥、庆安桥、宁安桥、长安桥、万安桥(俗称洞桥)等,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安宁的渴望和祈求。这以后人们对幸福如意的期盼,又变得越发强烈,体现在桥名上就是吉祥祝福。比如,吉庆桥(又称罗家桥)、长乐桥、永福桥、太平桥、长生桥、吉生桥(俗称豆腐桥)等。这些古桥静卧水波之上,不仅接通着芸芸众生的心灵,也连接着有史以来的故事。“状元桥”就是状元返乡捐修的桥,“马回桥”就是项王丢失的马骓走回来的桥,“南渡桥”就是康王南渡经过地后来建的桥,“九婆桥”是九婆独自捐款建的桥……

  走在这些桥上,一眼望去,尽收眼底的是:临河而建的白墙黛瓦,逶迤绵延的古街廊棚,鳞次栉比的作坊店铺,画栋雕梁的台门骑楼,曲折幽深的小巷小弄,绰约多姿的河埠石阶,尤其乌篷船摇过,欸乃有声,洞中有洞,洞后是洞,浓郁水乡韵味,尽在不言之中。

  彰于师爷故乡

  “师爷”这个幕僚群体究竟滥觞于何时,安昌人平步青在《霞外裙屑·幕友》中说:“不知始于何时,意者明末国初。”他认为大概始于明末清初。其实幕府制度,早已有之,古代将帅出征,治无常处,以幕为府,故称幕府,后来幕府就成了各级军政官署的代称,受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的文人墨客,也就因此获得了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既然有如此众多的称谓在前,何以又要生出“师爷”的叫法?徐珂在《清稗类钞》中对此作了解释:“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即官府内的衙役和仆从,尊主官为“老爷”,称宾友为“师爷”。

  师爷在清代突然火出圈外、大行其道,这完全与满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有关。许多州县官员都是“不识文义之人”,他们不熟汉俗,不谙民情,不悉政务,确实很难胜任所履之职。作为管辖一方的大官要员,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样下去,难以为继。怎么办呢?就得请汉人出来支撑局面。他们虽然愿意委其重任,却不愿授其重权,害怕无法控制、大权旁落,要解决这个“既要”“又不要”的矛盾,别无他途,唯一办法就是招募无职衔无官品的师爷来担此重任。于是在这种急切需求的召唤下,绍兴师爷匆匆忙忙地登上了历史舞台。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府、知县,清代各级地方官员,几乎都聘请绍兴师爷来帮助自己处理事务。随着绍兴师爷“佐官为治”或“代官出治”的作用日益加强,他们南征北战,纵横驰骋,整整影响了中国官场数百年,直到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上奏皇帝,呼吁师爷制度的改革,这才为“无绍不成衙”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

  据《绍兴县志》记载,绍兴师爷大都出自安昌。据说在明清期间,安昌出了一万多名师爷,鼎盛时期安昌“每十户必有一人游幕”,数量之多、涉及之广、密度之高,都是其他乡镇难以望其项背,所以说这里是“师爷故乡”,确实名副其实。

  细究其成因,大概有四点:一是文风昌盛。“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在安昌蔚然成风,私塾书院,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弦诵之声,比屋相闻。在弦歌不断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他们有的擢进士第、踏入仕途,明清两代安昌共出进士16人,举人31人,但更多的人都被拒之于士绅群体之外。尤其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下诏停止所有乡试、会试及各省科试,将本来就狭窄拥挤的科举通道,又给彻底地堵死了。为了养家糊口,这些学子只好做塾师或做医师,但与教书、学医相比较,做幕僚所获得的报酬会更优。汪辉祖在《佐治药言》中说“吾辈从事于幕者,类皆章句之儒,为童子师,岁修不过数十金,幕修收入,或数倍焉,或十数倍焉,未有不给于用者”,而且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吾辈以图名未就,转而治生,唯习幕一途,与读书为近,故从事者多。”就是说舞文弄墨者更适宜做幕僚,在这里更有用武之地,于是,在师爷这条道路上忽然就变得繁忙不堪了。二是偶像引领。历史上安昌出现过许多闻名遐迩的师爷,像晚清刑名师爷娄心田、钱谷师爷章士杰等,他们凭借良好的素养和务实的精神,硬是登上这个领域的天花板,为人所赞叹,也为人所尊重。仰慕者日众,追随者日多。三是水运发达。安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商业的繁荣提供了许多需求信息与人脉资源,同时,河网发达也为师爷们往返于各地衙门,提供了方便。四是家族传承。据统计,明清时期安昌镇产生了一万多名师爷,许多家族世代以此为业,像章、娄、陈等家族都是“师爷世家”。同时,血缘关系又可以进一步衍生出亲缘、乡缘、师缘等关系。通过亲戚引荐、同乡提携、师徒关照,很容易形成地域性的职业网络,椒衍瓜繁,绵绵不绝。

  古镇的“师爷博物馆”就建在清代刑名师爷娄心田的宅邸里。进门迎面就可以看到,一尊绍兴师爷青铜像,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衫马褂,手握折扇,胸怀大志、满腹经纶。他凝神挺立,目视远方,仿佛整个世界的谋略,都收拢在他的眉宇之间。该博物馆通过图片和实物对师爷这个特殊群体进行了详尽剖析,特别是对师爷的起源、种类及其发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还对师爷的历史典故与职业操守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

  我们看到,这里有师爷用于起草文案的笔墨纸砚,有个人的印章和代为保管的官印,有用来计算赋税、账目、钱粮等的算盘,有用作参考的公文或书信格式范本的尺牍,有存放案件记录、户籍、税册等官方文件的卷宗,有存放机密文书的信匣和拜访他人的名帖以及密封重要信函的火漆等,还有夜间办公照明的油灯和蜡烛,有夏季降温或思考时使用的折扇,更有办案依据的法典以及朝廷诏令和往来文书等。这些展出的工具看似简单,却承载或隐喻着极强的文字能力、法律知识、人情练达和人生智慧。

  馆内有一处再现清代地方衙门的官员升堂审案的情景:原被告均跪在堂前,三班衙役持棒伺候。“明镜高悬”的横匾下,县官正襟危坐,威风凛凛,惊堂木一敲,声惊八面,喝令一声,地动山摇。其实这就是一场自编自导的双簧戏,前面坐着的是县官,后面躲着的是师爷,前面的县官是配角,后面的师爷才是主角,前呼后应,随机应变,所谓“审判之名在官,审判之实在幕”,此处可作如是观。

  讲解员告诉我们,绍兴师爷祖师“邬先生”虽非安昌人,但其故事与古镇文化深度绑定。这个人物,我们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见过,深受雍正青睐,腿好像有点跛。据说,他姓邬名思道,字王露,绍兴人。其自幼喜好读书,才华出众,怎奈屡困场屋,又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外出游幕,因“习法家言,人称之为邬先生”,寓居开封后,被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罗而致之幕下,不仅帮田文镜处理棘手难案,又能窥知上意,刻意逢迎,代写参隆科多之疏,直接把刀子递到皇上手中。雍正正中下怀,借此剪除了心头之患。当雍正获悉这是邬先生所谋,便常常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语“朕安,邬先生安否?”邬先生因此声名大噪。同时,讲解员还给我们举了安昌师爷马星联的例子。当年马星联为慈禧题写唐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过于紧张,竟然漏写了一个“间”字。慈禧以为这是欺她才疏学浅,顿时勃然大怒。此时马星联反而镇定了下来,连声说道“老佛爷息怒,老佛爷息怒,奴才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一首词。”并当场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太后听了,觉得经马师爷这么一改,更加诗意盎然,气势不凡,且押韵准确合理,便转怒为喜,还赏银子三百两为马师爷压惊。

  当然,在安昌像这样声名鹊起的师爷毕竟是少数,更多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打拼者。安昌师爷许思湄在《秋水轩尺牍》中,非常详尽地叙述了他们悲欢离合的人生和酸甜苦辣的心情。师爷的命运基本是绑定在幕主身上,原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殊不知,白云苍狗,世事无常,幕主的突然变故,常常让他们猝不及防,不得不赶快寻找下家,另谋生路,如此再三,转战多地,他们基本是奔跑在“失馆”和“觅馆”的路上,故而被人称作漂泊不定的“游幕”。如果能够进入新馆,实现前后的衔接,那应该算是非常幸运的了。为了站稳脚跟、打牢基础,这时又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尽快熟悉环境,尽力精通业务,尽早打开局面。身处宦海风波之中,面对钩心斗角错综复杂的环境,他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得不持躬谨慎,见风使舵,有时只有委曲求全,方能左右逢源。“幕虽小道,非洞达世情,周知利弊,焉能出而佐人。”这就要求他们工于弥缝,巧于趋避,妙于抑扬,“凡事不求有功,但期无过”。可当忙碌的一天以后,孤灯黄卷,形影相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绪又会袭上心头。远离家乡岂能不眺望桑梓,抛妻别子又怎能不挂念亲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人去国,愁听短笛之梅;游子思乡,魂断长亭之柳”。情之所深,诗何能已?源源不断的乡愁就成了滋养他们孤寂心灵的源泉,也为他们似僚非僚、似师非师、似宾非宾的师爷衙门生涯,描绘出了一幅冷暖自知、孤苦伶仃的自画像!

  喻于花好月圆

  上世纪20年代,京剧宗师周信芳与名门闺秀裘丽琳乱世梨园的倾城之恋,如同一折跌宕起伏的传奇戏文,在旧上海绽放出惊世骇俗、璀璨夺目的光芒。

  一个是叱咤梨园的“麒麟童”,身穿蟒袍唱尽人间忠奸,一招一式尽显光彩;一个是上海滩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天仙般的混血魅力值满满。机缘巧合就发生在1928年的某个晚上,裘丽琳踏入天蟾舞台,目光穿过满堂喝彩,正好与《徐策跑城》中的周信芳四目相对,也许就在这一刻,戏里乾坤黯然失色,唯有那甩袖转身时眼底的锋芒,深深地烙进了她的心间,而舞台上那个英姿飒爽的角儿也深会其意,从此把佳人双眸里的柔情悄悄地藏进戏词中。

  名伶与名媛,这两个本来不该接轨的角色,忽然之间,擦出了爱情火花。小报记者如获至宝,闻风而动,连篇累牍,满城风雨。裘家十分震怒,坚决棒打鸳鸯,不让裘丽琳离家一步。可杯水岂能浇灭业已熊熊燃烧的车薪,那种在优雅中迸发出来的坚定和果敢,让她不顾一切地奔向爱情。他们在苏州的乡下草草成婚,没有花轿鞭炮,也没有亲朋好友,唯有月色作伴、山水作证。彼此依偎,花好月圆。她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盔甲;他是她的丈夫,亦是她的软肋。她从此褪去华服,为他执笔理账、周旋戏班,成为多功能的经纪人和全方位的助手,周信芳也深爱妻子并爱屋及乌,主动参演《绍兴师爷》等剧目,其创作灵感多是来自妻子家乡的师爷文化。她把自己的爱全部献给了他,他也把自己的全世界还给了她。他在报上专门刊登结婚启事,向全世界宣告:“裘丽琳是我此生唯一的妻。”

  为了补回青春的美好,周信芳和裘丽琳在结婚多年以后,又特地补办了一场隆重的婚礼。那天裘丽琳穿着白色婚纱并配以白色康乃馨,楚楚动人;周信芳穿着绅士般的燕尾服,英俊潇洒。两人手搀着手、心连着心,喜气洋洋地走进了婚姻殿堂。虽然此时他们早已为人父母,但依然掩饰不住那种新婚燕尔的最初激动。对于裘丽琳而言,“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对于周信芳来说,“你是我最深爱的女人,你有最美丽的嘴唇,你拥有最动人的眼神,你带给我幸福和快乐,我是你最深爱的男人,我的爱绝对是永恒,做什么都值得。”

  在那样的动乱年代,一个京剧伶人,一个富家名媛,因为爱情,所以爱情,为了爱情,争取爱情,真爱真情,不含杂念,确实感人至深。问题是这样有声有色的故事,与安昌又有什么关系呢?当地人告诉我们,裘丽琳的父亲裘仰山是上海知名大亨。他出生在安昌,因家庭贫穷,小小年纪就到上海钱庄当学徒,因为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就出人头地。特别是在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其清晰的思路,流利的英语,颇受英国洋行老板的赏识,很快就被招入麾下。19世纪末英国发生内乱,英国老板携带女儿罗爱娜赶忙回国,由裘仰山临时代理洋行业务。两年后,英国老板与罗爱娜返华,看到洋行资产非但没有缩水,反而大幅增长,整个洋行运作井井有条,有板有眼,甚至连当年离开时忘带的手提箱还都放在原处。父女俩见状,惊喜万分,深感此人忠实可靠,值得托付,于是英国老板就将女儿许配给了裘仰山,罗爱娜也乐愿其成。从打工仔变为乘龙快婿,裘仰山没有飘飘然,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大刀阔斧地开拓多种经营,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也没有让自己丈人和妻子失望,更没有忘记家乡之情。他不仅富甲一方,更能福及乡里。听当地人说,裘仰山曾参与过安昌的河道治理、桥梁修建等工程,还资助过教育或编修地方志,并捐资修路、赈灾等。裘丽琳在幼年经常随父母返乡探亲,对家族之根,也情有独钟。人们一直把他们当着家乡人和自己人,从来没有把他们看着是上海人,所以提到他们的故事头头是道,讲起他们的爱情也眉飞色舞。

  灿于民俗风情

  安昌的腊月风情节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一般都是在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举行。我们没能赶上这个时点,但也没有缺憾,通过电视片的播放,同样可以领略别开生面的场面:热闹的水乡社戏,喜庆的船头迎亲,传统的手工酿酒,还有搡年糕、裹粽子、串腊肠、扯白糖等年俗活动,扑面而来,仿佛已经置身其中,到处人头攒动,到处熙熙攘攘,人们欢声笑语、兴高采烈,早已把安昌的各种年俗渲染得淋漓尽致。

  安昌以制作传统腊味(如腊肠、酱鸭、酱鱼)和酱货闻名,起源与当地水乡气候相关。传说古时渔民为保存食物,发明酱制技艺,一家开始,百家效仿,一传十、十传百,风生水起,风起云涌,逐渐演变成了过年的习俗。隆冬腊月,安昌老街到处都透着醇厚浓烈的独特年味。那一串串黝红的腊肠,那一条条风干的鳊鱼,那一只只诱人的酱鸭,透着红彤彤,闻着甜丝丝,看着肉油油,声势浩大,遮天蔽日,几乎成了这里唯我独“秀”的风景线……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对安昌的酱制技艺进行了细腻的演绎。镜头展现了古镇沿河悬挂腊肠、酱鸭的场景,强调食材与自然气候的融合,渐之融之,玉汝于成。纪录片还从当地老人与手工艺人的视角,讲述了腊味制作的家传技艺,传递着“食物承载家族记忆”的独特情感。仁昌酱园是百年老字号,完整保留着传统制酱工艺。我们看到晒场上一排排酱缸群铺天盖地、蔚为壮观。镜头记录了大酱缸在露天环境下发酵的场景,强调“阳光、空气、时间”对风味的影响和口味的塑造,通过“微生物与人类的合作”,大力弘扬传统饮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智慧。

  腊味不仅是腊月的风情,更为古镇标志性的符号,代表着人们对传统生活的怀念和存照。“谢家台门”老宅内的民俗风情馆,让这种感觉完全地坐落在古镇人衣食住行的实物表达上。目睹皆往昔,所见皆历史。举凡这里的纺车、水车、弹棉花弓、土制脱粒机,以及各种农具、石磨、灶具等,还有寿庆祝福、节日礼仪、家居日常以及精巧手艺,都让人触景生情,感叹惊叹,尤其是娘家为女儿精心准备的嫁奁,物无巨细,样样周到,让我们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应该说,这些乡土风俗随着光阴荏苒,已渐行渐远,但通过这些实物展览,却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和最大力度地再现那些并不如烟的往事,可以让人们慢慢地看,慢慢地忆,细细地玩味,细细地咀嚼。

  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扭扭捏捏,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理所当然,比比皆然。通过风和日丽的袅娜笔触,携来的细水流长的日子,也许就是安昌别样的风情。不声不响,不紧不慢,不慌不忙,不急不躁,让我们流连忘返,沉浸其中,铭记肺腑,来日常忆。

标签:师爷;古镇;绍兴师爷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