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别山
□ 徐光献
4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几对老年夫妻从南京登上开往革命老区六安的高铁,开启了大别山之旅。六安市坐落于皖西大别山区,是我工作过5年、十分眷恋和敬仰的地方,那里有我踏过的足迹和流下的汗水,那里有曾经与我共同奋斗过的战友和干部群众。转眼间,己有十多年没到六安了,它的面貌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坐在飞奔着的列车上,心情激荡,思绪万千,在六安工作时的一幕幕场景不停的在眼前浮现,盼望着早点到达那个让我惦念的地方。
石斛园区收获多
上午十点左右,列车到达六安站。我在六安市国动委工作的外甥女王少华夫妇驾车前来接站。他们首先带领大家到坐落于国家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九仙尊霍山石斛文化产业园参观。产业园解国芳总监热情地接待我们,亲自为我们导游。解总向我们介绍,产业园由六安精工集团于2010年创办,占地500余亩。提起六安精工,不禁让我回想起2002年的一天,我以六安市委常委的身份参加了该企业在开发区落地的奠基仪式。他们后来成立了九仙尊霍山石斛开发公司,以开发濒临灭绝的霍山石斛作为切入点,依托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及公司强大的科研力量,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霍山石斛规模化快速繁殖、GAP栽培和加工。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霍山石斛组培育苗中心,具有年产2亿株石斛苗的生产能力,建成获得GAP认证的1000多亩集约化栽培基地和近500亩的林下仿野生栽培基地。现己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霍山石斛产业化企业,被授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实验站示范基地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解总带领我们首先参观中华名医雕塑街区,街道两旁耸立着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十余位古代名医雕像,并介绍了他们对我国医学的杰出贡献。我国历史上涌现出来的这些杰出名医,他们在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和药物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体系,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通过参观,大家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医药学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
接着,我们走进石斛科普馆参观。这里通过挂图和实物,详尽介绍了石斛的历史、培育、药用价值和传统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参观,大家进一步了解石斛“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美誉及其药用价值。在科普馆里,陈列着吴邦国委员长2012年6月来园区视察时的题词“霍山石斛,中华瑰宝”和参观园区的留影。
走出科普馆来到石斛种植区,这里培植着各种石斛标本,展现出石斛的生长环境。大家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面积的石斛种植和如此之多的石斛品种,每个人都惊喜若狂,情不自禁的拍照留念。种植区旁边即是石斛产品馆,这里陈列的各种石斛产品让人眼花缭乱。一些同志对石斛产品很感兴趣,不停地询问价格。
中午时分,解总带领大家进入园区的餐饮体验馆,餐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各样以石斛为原料做成的饮料和美食。有石斛花茶、鲜榨石斛汁、石斛老鸭汤、石斛百合粥等等。大家第一次见到这样既丰盛又独有特色的石斛宴,无不为之赞叹。解总打开一瓶价值千元的石斛酒让大家品尝,几位男同志情不自禁的开怀畅饮起来。大家在餐桌上欢快畅谈,共同感到通过对石斛文化产业园的参观,受益匪浅,上了一堂生动实际的传统医学和石斛文化教育。同时,大家对该公司把珍贵药材石斛做成了大产业、为石斛的保护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赏。
博物馆里赞六安
离开石斛文化产业园,我们前往六安市博物馆参观。我在六安工作时,博物馆正在与市政府新办公区同时规划建设。这次重回故地,特别想去看看。我在六安军分区工作时的战友、现任六安市投资促进中心书记李才录正在博物馆前迎接我们的到来。一阵寒暄后,讲解员带领我们进入馆内参观。六安市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全面展示六安地区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六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的封地,故称“皋城”。皋陶被誉为我国的司法鼻祖,与尧、舜、禹并称“上古四圣”。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设“六安国”,取“六地平安”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开始。六安在战国时期属楚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融,出土的汉墓文物具有鲜明特色。六安老城区至今保留着部分明清建筑,如文庙、北门塔等,展现江淮传统风貌。博物馆浓墨重彩的是六安的红色革命文化。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里诞生了12支红军部队,走出108位开国将军。六安的金寨县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走出59位开国将军,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我们随着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认真观看历史文化陈列,清晰了解六安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红色文化特色。大家边观看边赞叹,既被六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所吸引,又为六安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而翘指。
走出博物馆,李才录书记陪同我们在六安城区参观和到南湖公园散步。大家看到六安市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区和美丽优静的生活环境,都为革命老区的快速发展和建设成就而惊叹。我深有感触地给大家讲述二十年前六安城市的落后面貌和老区人民生活贫困的状况,通过新旧对比,让大家从六安的变化见证改革开放和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
马鬃岭上赏杜鹃
晚饭后,我们乘坐二十分钟高铁到达金寨县城住宿。第二天一大早,金马御龙缘山庄的陶经理亲自驾车接我们前往马鬃岭观看杜鹃花。马鬃岭是金寨县春季的著名景观,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赏花。由于今年的气温偏高,盛花期提前到4月中旬。途中,陶经理一边驾车,一边向我们介绍他的创业经历。他的村庄就在马鬃岭下的大山深处,以前是个十分贫穷的山村,村上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到外地去打工。他先后三次到上海、浙江等地打工和创业,几年前回乡时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高铁和高速公路都从金寨县山区穿过,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山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发,旅游业蓬勃发展,山区群众过上了富裕生活。他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商机,毅然决定回乡创业,投资数百万元买下二十多亩土地,建起三、四千平方的楼房,办起了当地规模最大的民宿。马鬃岭旅游旺季,他的民宿生意兴隆,每天接待游客二、三百人,收入十分可观。从他的经历中,我们看到老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和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根据我们一行人年龄较大的情况,陶经理开车把我们送到马鬓岭景区的中段,让大家从高处下山一路赏花。我们沿着景区的木栈道或石阶逍遥地漫步前行,观赏满山遍野盛开的杜鹃花。马鬃岭位于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5%,杜鹃花与奇松、瀑布共同构成天然画卷,美不胜收。山坡上一片片杜鹃花的娇艳令大家称奇,每个人都频频打卡拍照。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徒步,尽管大家身感劳累,但是对山里的美景却恋恋不舍。中午,陶经理安排我们在他家的民宿里就餐,让大家尽情品尝山区的特色美味。
大湾村里看脱变
下午,陶经理驾车送我们到全国著名的脱贫攻坚典型示范村——大湾村参观。大湾村四面环山,坐落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导游小李陪同我们乘坐观光车进村参观,大家被这里的美丽环境所震撼。从村口望去,左边是一幢幢徽派建筑楼房,白墙灰瓦,整洁美观,右边是有一定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村庄道路宽阔,两旁的花坛里盛开着杜鹃花、月季花等艳丽的花卉,是标准的花园式村庄。观光车到达一处高坡下停了下来,小李带领大家走进山坡上的一个院落,这里是2016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湾村时召开村民座谈会的地方。院子里摆放着十多张凳子,从墙上陈列的照片可以看到总书记坐过的位置。总书记在这里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拉家常、话脱贫,共商脱贫攻坚大计。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总书记为大湾村的脱贫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总书记还一连走进5户农家,询问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增强脱贫攻坚信心。陈泽申、陈泽平兄弟两家是总书记走访过的农家,他们遵循总书记的指示,依靠开发农产品和办旅游增加了收入,走上致富道路。陈氏兄弟成为大湾村贫困群众迈向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我们一行人兴致勃勃地坐到院落中的凳子上合影,感受当年总书记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的场景。我们还到陈泽平家的农产品商店里参观,陈泽平给我们讲述当年与总书记握手交谈的幸福感受。参观路上,导游小李向我们介绍:大湾村曾经是大别山腹地的深度贫困村,“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拌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这曾是大湾村的真实写照。2014年底,全村33348人中仍有55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近17%。近几年来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大湾村蹚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茶叶、天麻、灵芝等特色种植业,改造成标准化茶园4000余亩。他们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开发民宿和农家乐等,2021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旅游收入9000多万元,旅游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大湾村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实现全村脱贫,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全村的基础设施也大大改善,完成道路硬化、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新建了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上的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起,村民从破旧危房搬入统一规划的安置小区。通过推进退耕还林、垃圾分类和环境治理,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获得“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国特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一个个闪亮的招牌。大湾村交出了一份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亮丽答卷。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登上领奖台,代表大湾村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奖牌。大湾村成为展示中国农村脱贫攻坚成果的窗口,成为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一个缩影。小李绘声绘色地讲述,让大家深受教育。他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由一个外地打工仔到回村当导游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是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改变了大湾村的命运,改变了全村人的命运”。
红军广场缅先烈
到金寨县的第三天上午,我们打车前往位于老县城梅山镇的红军广场祭拜革命烈士。我先后七、八次前来瞻仰,每次都受到深刻教育和精神洗礼,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金寨县是鄂豫皖苏区的核心区域,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等部队的发源地之一。土地革命时期,有10万金寨儿女参军参战,新中国成立后确认的烈士占安徽省的五分之一。金寨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我给团友们介绍:红军广场共有59级台阶,这一数字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是为了纪念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金寨县诞生的59位开国将军,凸显了金寨县作为“将军县”的重要地位。59级台阶,不仅是对历史的铭记,也象征了金寨县人民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尽管大家登马鬃岭后双腿还在酸痛,但是个个精神抖擞地攀登台阶。我们首先到达广场的核心建筑革命烈士纪念塔,高约24米,正面携刻着刘伯承元帅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大字,象征着金寨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塔基座刻有浮雕,展现红军战士场景,庄严肃穆。我带领大家排成一行向烈士塔鞠躬,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敬仰。
接着大家再向上攀登,进入红军纪念堂参观。这里陈列着金寨籍革命烈士(约1万名)及59位开国将的生平事迹、文物和照片,通过史料展示金寨县的红色历史。
纪念堂旁边是红军墓园和烈士陵园,安葬着部分红军烈士的遗骨,供游客瞻仰缅怀。洪学智将军的陵墓坐落在红军纪念堂的右后方。洪学智是金寨县出身的最著名将领,是解放军后勤工作的奠基人,先后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洪学智将军的纪念碑上详述着他的生平事迹及功绩。我在六安市工作期间,有幸参加市委、市政府对洪学智将军的接待,并与将军一起交谈和合影,目睹过将军的风姿,聆听过将军的声音。因此,我对洪学智将军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情感。在我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向洪学智将军的陵墓鞠躬致敬。
这次大别山之旅时间虽短,却又一次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产生许多感慨。我亲眼目睹了革命老区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老区人民不仅完全摆脱了过去的贫困,走上了生活富裕的康庄大道,而且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老区的脱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老区的脱变得益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当我登上返回南京的列车,耳边又响起《再见,大别山》这首深情讴歌革命老区的经典歌曲。我最喜爱唱这首歌曲,因为我有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工作过的经历。“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我有过离开大别山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一草把我留”,我与六安老区人民有着一起奋斗过的经历和由此建立起来的深厚友情。“再见了大别山,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铭记在心头”,这句歌词唱出了我的真情实感。
(作者:徐光献 黄山军分区、六安军分区原政委,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