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7月13日至7月19日,江苏师范大学“非遗所思”中华文化传承团前往宜兴市丁蜀镇、镇江市南徐小学等地开展“紫砂流芳,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亲手制作,开展宣讲体验课堂等活动,为宜兴紫砂陶制作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推广贡献力量。
探访陶都之光,对话紫砂匠人
为深入了解非遗紫砂技艺,团队成员齐聚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重点参观了紫砂馆、韩美林艺术馆、顾景舟艺术馆等场馆。从简朴典雅的明清古壶到融合现代特色的创新紫砂陶作品,从各式各样的手工制壶工具到工匠精心绘制的设计手稿,团队成员在赞叹技艺精妙的同时,也感受到每件紫砂陶作品背后凝聚的匠人心血与智慧。一番细致观赏后,成员们对紫砂壶的发展演变、制作过程、材质特点等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图为队员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观赏紫砂壶作品。梁雯欣 摄
为进一步了解紫砂技艺传承现状,实践团前往紫砂工艺师个人工作室、盛丰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地进行探访,与多位资深紫砂壶从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采访期间,团队成员有幸品尝紫砂壶所泡的茶水,师傅介绍道:“用紫砂壶泡出来的茶,能够最大程度激发茶中的香气和味道,别有一番韵味。”成员们用味觉与嗅觉再一次感受了紫砂壶的独特魅力。
图为队员采访紫砂手艺人蒋铭,师傅正在沏茶。梁雯欣 摄
在采访过程中,成员们发现这些匠人不仅技艺精湛,更对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制作工艺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普通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投入几年时间是能够学成的,难的是创新,这需要个人的审美、能力多方面的融合才能做好。”创新能力不足是当下匠人们所面临的难题,但他们正不断寻求突破,迎难而上,努力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传统工艺之中,使紫砂壶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成员们了解到当前已有部分地方高校开设了紫砂陶制作技艺相关专业,非遗技艺的传承受到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发展态势良好。
探索壶中奥秘,领悟独运匠心
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下,深入学习了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员们使用身筒拍子、矩车、竹拍子等传统手工制壶工具,完成了自己的紫砂陶小作品,尽管远不及师傅手下的紫砂壶精巧,却也体会到传统手工制作的乐趣。“紫砂陶制作真是太有趣了,我真想在这里拜师学艺了!相信大家在深入了解后都会爱上这项非遗技艺的。”团队成员李园园兴奋地说道。同时,复杂的制作流程、难以把控的形状塑造让第一次接触紫砂陶技艺的成员们切实感受到制作一把紫砂壶的困难,对于传承紫砂陶制作技艺的匠人们充满敬意。
图为紫砂手艺人教授队员制作紫砂壶。梁雯欣 摄
走进紫砂课堂,助力非遗传承
为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打造文化传承阵地。团队成员先后赴镇江市南徐小学、徐州市德惠教育,面向青少年开展宜兴紫砂陶非遗技艺宣讲体验活动。主讲成员搜集大量资料,认真备课,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对紫砂壶的分类、制作流程以及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讲解,并进行现场制作演示和教授。孩子们相互合作,现场氛围异常活跃。在活动最后,孩子们纷纷向团队成员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在团队成员的带领下,他们在亲手制作紫砂杯的快乐中体会非遗之美,在心中播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种子。
图为孩子们正在制作紫砂杯。梁雯欣 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梁雯欣 摄
“非遗之美,不在于书本上,不在于视频中,而在于每个去亲身体验、触碰非遗文化的人的心中。希望通过团队的行动,能够让更多人感受紫砂陶非遗技艺之美。”团队成员姜宇豪如是说。本次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从旁观者到亲历者再到传播者,不仅是一次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对青年学子弘扬中华文化责任感的深刻洗礼。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用行动书写非遗传承的华美篇章。(通讯员 梁雯欣 王炎冰 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