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源免疫细胞存储:癌细胞“最爱”转移至肺、肝、骨、脑!有何症状?
2023-05-23 17:15:00  
1
听新闻

  肿瘤转移,是癌症治疗中一大难题,同时也是癌症患者的“梦魇”!

  癌症之致命,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会扩散转移。肿瘤出现转移后,不仅代表治疗难度增大,也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细胞会通过哪些途径转移?最爱转移至哪些器官?如何应对肿瘤转移?

癌细胞转移途径

  直接转移、种植性转移、血行转移、淋巴转移

  癌症的“本性”就是不断生长、侵袭、扩散、转移。癌细胞转移,主要有4条途径:直接转移、种植性转移、血行转移、淋巴转移。

  直接转移:最简单的转移方式,在患癌部位对周围组织造成伤害,出现面积扩大的情况,此转移方式一般容易察觉到。

  种植性转移:癌细胞由于自身原因、重力原因,或者手术操作等原因,粘附到周围其他器官引起的转移,此转移相对罕见。

  血行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多数肿瘤是通过此途径转移。

  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可沿淋巴管转移到其它部位,这是胃癌等癌症的主要转移途径。

  肿瘤转移,在癌症中其实并不罕见,以乳腺癌为例,约有3%~10%的女性患者,在初诊时即有远处转移。

肺、肝、骨、脑、淋巴结

癌细胞最爱转移的器官

  除了毛发、指(趾)甲,癌症可以转移到任何器官组织部位,但“停留”在何处?却要看“养分和血液”和“亲和性”。癌细胞要生长发育,离不开血液和养分,哪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血液,哪里与之更“亲和”,它就爱往哪里去。

  肺、肝、脑、骨血流都非常丰富,加上对特定癌细胞的“亲和性”,一拍即合,癌细胞转移成为现实。

  肺:肺部是血液循环必经场所,血流非常丰富,因此成为癌细胞容易“落脚”转移的器官之一。

  肺转移症状:不明原因的咳嗽、胸闷胸痛、气急、呼吸困难、咯血等。

  肝:肝脏有两套供血系统,一是肝动脉供血,二是门静脉供血。供血丰富,易成为癌细胞转移器官,尤其是消化道肿瘤,如结直肠癌,胃癌等等。

  肝转移症状:右上腹不适、体重持续下降、黄疸/巩膜变黄、发热、双腿浮肿等等。

  骨:骨髓是人体造血系统存在的部位,且营养物质丰富,较为适合癌细胞生存及繁殖。

  骨转移症状:疼痛(间歇性钝痛、活动后疼痛加剧、突破痛)、骨折、骨密度下降、血钙升高、四肢无力等。

  脑:血液丰富,虽有血脑屏障存在,但癌细胞会破坏此屏障,从而脑转移。

  脑转移:头痛、恶心、呕吐、视物障碍、眩晕、感觉/运动障碍等。

  淋巴结:多数上皮来源癌症,容易转移的地方,如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非常容易有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可触及质硬的肿块、发热、盗汗、全身乏力等。

  当然这只是总体而言,具体不同癌症,转移又有不同,有的容易肺转移,有的容易肝转移,或骨转移等等。

如何应对肿瘤转移?

免疫细胞疗法提供新方向!

  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破坏是肿瘤复发、扩散和转移的重要原因,免疫细胞一旦减少、功能下降,就无法正常发挥“防卫”与“监视”功能,那转移路径中的癌细胞便会“无法无天”,从而增加转移概率,故此重建免疫系统,对预防癌症转移复发相当重要。

  免疫细胞疗法,基本原理便是通过分离获取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在体外大量扩增出具有高度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的治疗方法。

  免疫细胞经体外激活扩增修饰后回输体内,不仅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激发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有利于清除体内残留的癌细胞及微转移灶,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的几率,从而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

  不仅在治疗中,在术后也可及时补充免疫细胞。对于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肿瘤,约80%的复发或转移会发生在根治性手术后前3年。如果能够在3年内这个癌症复发转移的“黄金时段”及时补充免疫细胞,或可将血管、淋巴中游走准备“着陆”复发的癌细胞扼杀在摇篮中,降低癌症转移风险。

  当然,除免疫细胞疗法外,规范治疗、定期复查、日常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对降低肿瘤转移的发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有癌症,转移就无处不在!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细胞免疫+靶向、细胞免疫+局部等多种组合,让更多癌症患者有了治疗新选择,获得改善症状和延长生命的希望。

标签:癌细胞;肿瘤;免疫细胞
责编: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