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深度融合,“城市中心”长出科创森林
2022-04-08 15:3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建科轩  
1
听新闻

  南京正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整合高校院所创新资源成为其中重要内容,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力抓手。在全市“一盘棋”中,建邺区不断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在“城市中心”培育出一片枝繁叶茂的科创森林。

  截至目前,建邺区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市级备案23家,3家入选市级高水平培育对象,均居主城区第一;新研及孵化引进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实现营业收入9亿元;产生南京市8名顶尖专家,10名创新型企业家;孵化与引进企业产业创新集群集聚度为100%,集聚度居全市各板块首位。

  聚焦产业高端,技术创新更具“含金量”

  近日,新型研发机构南京派光高速载运智慧感知研究院为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研发的钢板超声波自动探伤系统成功上线,合同金额1200万元。这一落户建邺区的研究院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平教授人才团队牵头组建,主要致力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的无损检测服务及设备研发,相关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应用在武汉、济南等多条轨道交通线上,研究院运营公司成功获得工信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这是建邺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鲜活镜头。在南京科创体系中,新研机构是校地融合、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抓手,其“新”体现在打开了从技术到产业的通道。今年南京新年“第一会”再次强调,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行动,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图片说明:建邺区科创载体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早在2020年,建邺就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倍增计划”,视新研为创新发展的主抓手、牛鼻子,向其导流最好的资源,为人才团队提供最好的服务。截至目前,建邺全区通过市级认定新研机构总量达23家,新研及孵化引进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孵化与引进企业产业创新集群集聚度为100%,集聚度居全市各板块首位。

  去年,“倍增计划”升级“突破计划”。“‘倍增’指的是数量,‘突破’则重在质效。一词之变,意味着建邺新研机构发展的质量要更高,创新的密度要更浓,孵化的成果要更具含金量。”建邺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京“2021年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对象”名单中,建邺独揽3家,入选数量居主城首位。

  锚定产业链的最上游,价值链的最高端,建邺区新研机构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南京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成像研究院研制出世界首台非干涉、多模态定量相位显微镜以及我国首台商业化数字全息显微镜、无透镜定量相位显微镜,领衔专家左超教授是国家“优青”和江苏省“杰青”,研究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未来在计算显微成像研发上将取得颠覆性技术革新。

  五瑞研究院由南京工业大学王庭慰教授人才团队牵头组建,所研发的生物质技术提高了全降解材料中生物质材料的使用,最大程度减少了对石油基和聚合材料的依赖,材料生物质含量超过75%,将国际上同类材料生物质含量提升了近50%,综合水平国际领先。

  南京南大电子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创新研究院在语音信号处理到整体机器听觉系统与云智慧服务平台构建方面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金融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场景应用落地,科技创新成果向国家领导人做了专题汇报。

  强化场景应用,“科技战疫”彰显社会责任

  当下,全省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建邺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成果,在全市乃至全省疫情防控中发挥以快制快作用,构建起精准、高效的“科技防线”。

  走进江苏省高速公路联网运营管理中心,江苏高网综合防疫系统大屏上,外来人员健康率、服务区实时人流量等数据不断变化,实时展示我省高速公路各类疫情防控场景。该系统是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途经人员数据分析的“最强大脑”,由建邺区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汉卫公共卫生研究院与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可对来苏返苏人员进行精准筛查。

  图片说明:江苏高网综合防疫系统

  “系统对于外部出行人员,可实现国康码、苏康码、行程码‘三码并行’,通过智能感知设备校验健康行程信息并实时告警。对于内部工作人员,系统实现了健康监测、风险预警、人员/车辆风险回溯等功能,并设置了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院执行院长闫艳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检测151120人次,发现体温异常人数3118人次,单日最多检测7418人次,切实保障了服务区营运安全。

  每小时消杀6万平方米,相当于20个人的工作量!这是建邺区新研机构南机智农农机科技研究院的创新产品——防疫消杀无人车能达到的效果。连日来,这一“黑科技”已覆盖我省所有高速服务区。

  “去年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建邺向全区企业征集应急项目,我们立即展开技术攻关,在原有农机设备基础上进行适配改装,成功研制出防疫消杀无人车。”研究院副院长张智说,人工消杀难免存在遗漏和随意性,机器严格执行设定路线,一台车完成一个服务区的消杀,平均用时不到两小时。同时所有无人车接入后台系统,其在线数量、工作时长、作业面积全部远程监控,数字化技术实时监测作业机器,实时进行资源调配,确保消杀无遗漏、无死角。

  图片说明:喷洒新型消杀除味剂

  防疫消杀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关键一环。为助力疫情期间消杀工作,公诚节能研究院8名科研人员连续攻关,研制出新型消杀除味剂,并主动向建邺、秦淮、鼓楼等多个街道社区无偿供应和捐赠一千八百余升。由公诚节能研究院孵化培育的南京艾萨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防疫消杀机器人,用于公共场所的大规模自动化卫生作业。目前已应用于建邺区大学生创业园韶华工坊、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邺区政府大楼等。结合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技术,机器人可智能识别工作场景并针对性地选择紫外线、消毒喷雾等消杀手段。

  突出金融赋能,资本助推新研高成长

  日前,五瑞研究院成功实现3000万美元国际化融资。通过设立VIE架构,成立香港五瑞(WFOE)境外融资平台,去年正式打通海外融资渠道。研究院本体及孵化企业实现跨境融资,成为全市首家获海外融资的新研机构。

  首获海外融资,充分彰显建邺新研机构自身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南京公诚节能新材料研究院成立不足4年,已先后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升规纳统,入库南京市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库,获评省级众创空间;南大电子机器人研究院已启动股权融资,拟上市。

  新型研发机构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建邺区的靠前服务。“我们发展的各个阶段,建邺区委区政府都给予了有力支持。”公诚研究院董事长孙俊杰介绍,尤其是在发展初期,企业产品较为超前,市场推广遇到难题,建邺区积极为企业对接市财政局“首购首用”政策,企业顺利拿到首购首用风险和保险补贴;帮助企业对接省内外各种需求,牵线产权交易中心等省市业务平台,助力企业一举打开市场;在区科技局牵头下,企业加盟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相关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截至目前,公诚新研已成功孵化引进60多家企业,其中1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13家成功通过“创业南京”人才项目。

  视新型研发机构为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建邺区以一条条创新之举、一项项精准之策,助力新研机构提质增效——围绕市级文件,建邺区专门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为新研机构创新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组建全市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盟,鼓励新研机构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日前发布的《建邺区助企纾困稳定经济增长“十六条”措施》提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支持辖区内科技企业围绕疫情产生的新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示范,对发布重点应用场景的项目给予奖励。

  图片说明:“创邺精英汇”现场

  当下,建邺区正举全区之力建设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用好用活金融这一资源禀赋,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涌入新型研发机构。区科技局打造“金鱼嘴每日路演”子品牌“创邺精英汇”,聚焦人工智能、硬科技领域,通过每月一场不同主题的路演活动,推动更多资金直达新研机构和科创企业。去年9月,公诚新研牵头组织“金鱼嘴每日路演”环保科技专场活动,路演项目全部来自公诚新研平台孵化企业。当天,6个项目参与路演,8家创投机构合伙人现场点评,路演结束不到一周,2个项目迎来机构联络。

  今年,建邺区将持续推进科创育林工程,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实现新的突破,为全市争创国家性综合科学中心贡献建邺力量。 (建科轩)

标签:含金量;建邺区;研发机构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