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碧波运载千秋 煌煌文脉融汇古今
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焕发新光彩
一粒炭化粟,窥见“超级粮仓”背后的隋代繁华;一把“王”铭铜矛,见证越地先民舟楫渡生的拼搏意志;一座漕运码头,记录大运河绵亘三千里的沧桑历史……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新时代考古工作者追本溯源,探寻历史流淌过的痕迹。
5月8日,江苏新增1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定位为展示全流城、全时段、全方位的大运河专题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名列其中。5月14日至8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运河沿线八省市文物局主办,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开幕,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240余件(套)最新考古出土文物集中亮相。穿梭其间,人们触摸到运河的过去,感知到运河沿线城市当下与未来的脉搏。
运河沿线,多姿多彩
描摹古代城市生活与文化
中国大运河由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三部分组成,斗转星移,很多运河故道已深埋地下。近年来在运河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些淤废了几百年的河道相继重见天日。
900多年前,人们站在北宋东京城的地标州桥上,望见汴河水潺潺而过,听着周边商铺人声鼎沸。2018至2022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河道考古发掘,首次完整揭露了唐宋至明清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填补了中国大运河开封段遗产的空白,被评为“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清“荆记肉铺”款白釉黑彩碗
一只内底写有“荆记肉铺”的白釉黑彩碗是州桥遗址“明星产品”之一,产自清代。“商铺用墨书表示物品的私有属性,清代这类白地黑花常在内底刮涩圈,在涩圈内写墨书,不经常盛放汤汤水水的食材,多盛放干货。”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典藏征集部工作人员、展览内容策划人田帅告诉记者,这次展览是州桥遗址自发掘以来首次集中文物展出,出土了相当一部分“某记”店铺墨书,该件是其中出土完整度最高的一件,展现了清代州桥附近商业繁荣的景象。
中间为宋绞胎球
要说中国古代哪个朝代最会玩,非宋朝莫属。小小“捶丸”又被称为“中国高尔夫球”“现代曲棍球”,学名“绞胎球”,是宋朝甚为流行的娱乐游戏之一,在安徽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出土。“绞胎工艺是唐代制瓷业的一个创新,绞胎球兴起于唐代,流行于中上级阶层。到了宋元时期,更为普遍流行,从孩童到贵族各阶层,老少咸宜,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田帅说。除了绞胎球,记者还看到系列白釉象棋、黑釉鸟形埙、古代“存钱罐”灰陶扑满……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井文化悄然发生,高雅精致的文娱项目让运河沿线人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因运而生,因运而兴
细数河水“孕”载的文物珍宝
2013年,扬州曹庄一处房地产建设工地发现了一座隋唐砖室墓,一方已近斑驳的墓志令人兴奋。墓志上可供释读的文字不多,但字字透露着信息——墓主人是隋炀帝杨广,这一发现也在关键时刻为当年“中国大运河”申遗增添又一重要佐证。
萧后钿钗礼冠(复原)
展览展出了隋炀帝陵出土的鎏金铜铺首,兽面形象为龙生九子之一的椒图,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寓意坚固安全。复原件钿钗礼冠出土自隋唐墓(萧后墓),整体由两道梁和与其相连的三道箍,及对称分布的13棵花树构成,材料有金、铜、铁、汉白玉、珍珠等10种,工艺有铸造、锤揲、珠化、鎏金、焊接、掐丝、镶嵌等12类,无一不展示其精妙技艺。展览还特别展出隋炀帝的一颗牙齿,据田帅介绍,牙齿的牙洞磨损严重,经检测得出死者年龄为50岁左右,与隋炀帝死亡年龄一致。
大运河的贯通极大便利了瓷器、丝绸等货物运输,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在当时,繁荣的瓷业交往促成了以越窑与邢窑为代表的“南青北白”瓷业格局。
唐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2016年,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了一只产自唐代的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口径2厘米,足径8厘米,高21.5厘米。该件净瓶底部刻有“公”字,同类“公”字也见于法门寺地宫出土八棱净瓶底部。八棱净瓶是越窑秘色瓷中的一类典型器物,曾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和西安张叔尊墓出土,在故宫博物院和余姚博物馆也有收藏。“这件秘色瓷八棱净瓶的出世,解决了学术界关于‘秘色瓷从哪里来,运输路线是什么’的争议,证明了南方越窑是通过大运河运输到北方的。一句话,大运河其实也是一条经济之路。”田帅说。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一项‘最中国’的伟大奇迹工程。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表示,依托新时代大运河考古的重要成果,深入挖掘它们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用展览的形式,让更多人走近并了解大运河。
融汇古今,妙趣横生
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大运河,是水路,也是文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西汉白金三品龙币龟币、唐乾符六年经幢基座、宋青白釉“国清”款刻花碗……作为活态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融汇古今、沟通世界,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
据了解,本次展览分为寻迹、探胜、见证、融汇四个主题板块,从大运河水工及附属设施考古、大运河城市考古、大运河工商及海丝文化考古、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四个视角,展现大运河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变化、新成就。展览遍布诸多“巧思”,特别设置了10个富有趣味性的小窗口,通过文物、视频、图版等形式,带给观众别样的观展体验。
一伸手,就能触摸到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碎片;一抬头,就能看见瑞兽海马脚步轻盈地奔驰着,守护着船只从州桥下穿桥而过;一点击,自行滑动的屏幕呈现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旧貌换新颜。件件文物承载中华文明的传承密码和文化基因,观众在其中感受属于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与创新并举的文化涵养。
江都宫遗址的复原模型与隋炀帝墓出土的文物相顾无言,一年四季的场景转换尽收眼底。“展览广泛运用场景复原、投影、多媒体、模型、互动体验区等多种展示手段,增加参与感和互动体验。展厅文物墙中暗藏玄机,十处精心设置的深入解读点带观众领略木岸狭河、河道总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等。同时,我们上线了‘助力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小程序,与展厅外墙的显示屏相互呼应。”田帅说。
千里碧波,运载千秋。大运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大运河考古清理着历史的淤土,印证历史的印记,讲述大运河前世今生的故事,在探索中传承,在交流中共鸣。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文/摄)
(展厅空镜由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典藏征集部 张晴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