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撑起未成年人成长“保护伞”
江苏是儿童大省,共有未成年人1506万,占总人口的17.8%。其中,困境儿童48.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2.4万人,占儿童总数的3.4%。如何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如何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蓝天?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江南时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游小顶”外出研学项目
开门办院
托起特殊儿童“上学梦”
5月23日,徐州市社会福利院“福童启智”儿童农场正式启用。大清早,工作人员就带领着院内儿童走进农场,亲身体验“田园”生活。
徐州市社会福利院是徐州市唯一一所儿童福利机构,现有孤弃儿童260人。这个月,该院新建设了“福童启智”儿童农场,配合“智慧农学”互动学习系统,让院内儿童走到户外,沐浴阳光,亲近自然。
“我们院现有儿童康复训练场地约5000平方米,专业技术人员70余名,在保障院内儿童康复的基础上,将优质的专业技术服务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形成了‘开门办院’的特色模式。”徐州市社会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永介绍,该院累计承担了全市及淮海经济区范围2000余名特殊儿童的康复工作,每天训练达400多人次。截至目前,通过康复训练,已将300多名特殊儿童送至正常学校就学,640多名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幼儿园参与融合教育。
7岁男孩小宁已经在福利院里康复训练6年。“过去,他吃饭都很困难,现在可以自己使用餐具吃饭,去卫生间也可以自理。”小宁妈妈告诉记者,“上午上三节大龄成长班,下午再上两节一对一课程。现在孩子已经不再只会哭闹了,愿意跟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
“根据徐州市残疾儿童救助制度,0-6岁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费为每年2.1万元,再加上今年5月起,儿童孤独症被纳入门诊特殊病种范围,小宁妈妈可以在福利院完成基础课程,再到我们医院的康复中心使用医保上其他课程。”该院康复中心主任唐如莲介绍,这样一来,小宁妈妈选择的一天5节课程基本上可以覆盖,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近年来,江苏持续推进儿童福利机构提质转型。统筹推进全省20家儿童福利机构提升养治教康社一体化发展水平,100%纳入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目录,100%设立特殊教育学校(班、点),面向机构外特殊儿童提供入户筛查、康复治疗、喘息照护等拓展性服务。
“我们正在和普通幼儿园进行融合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在机构教育的基础上,等孩子达到一定的适应度后,进入我们与普通幼儿园共同开设的资源班,等他们能力达到标准后再融入到普通班级中。”唐如莲说,“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希望可以上普校的孩子都能上普校,更好地融入社会。”
小站大爱
搭起流动儿童“宝藏屋”
完善基层未成年人保护“阵地”,延伸基层未成年人保护“触角”,江苏连续6年累计投入资金9200万元,将巩固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
走进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孩子们在漂流书栈阅读空间里遨游书海。“近年来,我们积极打造以‘顶顶口袋’‘顶顶学吧’‘顶顶奇趣花园’‘游小顶’为载体的‘顶顶护童’系列品牌服务。今年已开展60多场活动,服务1800人次。”顶山街道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丁晨露告诉记者。
顶山街道正在推行“困境儿童帮扶行动——雨露计划”。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安家住顶山街道,父亲因车祸去世,他和老人一起生活。在街道未保站的资源链接下,孩子加入“雨露计划”,获得爱心企业捐助的2.4万元助学金,缓解了家庭困难。
“为了更高效发现困境儿童,应保尽保,南京江北新区开发了新区儿童福利信息系统,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对全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开展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做到智能监控管理、全流程动态管理。”江北新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已与低保、残联等部门数据信息互通,以智能引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关注特殊困难儿童群体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江苏各地不断延展儿童关爱服务内涵,探索从单一物质救助到把人文关怀、社会融入、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功能提升有机结合。
徐州经开区东环街道十个社区多为拆迁安置社区,因街道内工厂、企业、商业较多,辖区流动人口增加,流动儿童也因入学随迁而来。未成年人保护站站长刘维娜说,除了兜底保障困境儿童,这里还针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较多的状况,引入师范类学校资源,为孩子们提供公益的学业辅导、课后托管等服务。
今年,东环街道实施了“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儿童友好型社区打造项目,建立起流动儿童数据库,开展中英文阅读分享、文化艺术素养教育、SEL社会情感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构建一个完整、平等、多元、健康、平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与社会融入。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