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和平的祈愿》组歌演唱会在南京举行
2023-12-09 22:4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倪敏芝  
1
听新闻

  浩浩长江祭血史,巍巍钟山铭国殇。12月8日和9日,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一场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圆梦中华、开创未来为主题的大型舞台音乐组歌《和平的祈愿》演唱会首场公演,在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时光流转,记忆飞翔。86年前,南京印刻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同胞惨遭杀戮,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历史永远不能忘记,悲剧决不能重演。2014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公祭日活动。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两次亲临南京出席国家公祭日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历史告诉我们,和平需要争取,和平需要维护,和平需要礼赞,和平需要歌唱。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金陵放歌,礼赞和平。南京市文化馆会同南京市音乐家协会形成共识,9位国家一级词作家、曲作家,把以史为鉴、和平发展、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宏大主题融入歌词,把人类热爱和平的向往与心声化为旋律,历时一年多,精心打造了一台大型舞台音乐组歌《和平的祈愿》,寄托了中国人民对死难者的深深哀思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追求。

  铭记历史的痛,敲响今天的钟。国家公祭日提案发起人,原十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邹建平说,“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的创伤,也是世界现代文明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场灾难。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警钟长鸣,就是为了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音乐低回,心绪悲怆。演出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进行。第一乐章《历史的回望》,以《记忆的翅膀》《血在燃烧》《守望相助》《铁证如山》组歌,用“记忆/回到鲜血染红的那个最冷的冬月/鲜红的生命成为哭墙上的名字/南京1937/凝成血泪镌刻的历史”的悲壮歌词开场,把观众的思绪带到了那一座座血铸的纪念碑墙前。第二乐章《永远的祭奠》,以《长江在说话》《胜利时刻》《哭泣与哀思》《警钟长鸣》组歌,用“在血泊中站起/在黑夜里抵抗/拿起刀,拿起枪,赴国难,上战场/在火焰中燃烧/在战斗中成长/擦干血,擦干泪,杀敌寇,打豺狼”的慷慨歌词宣示,把大家的悲愤化作了打击侵略者的英雄豪情。第三乐章《和平的薪火》,以《黑暗中的星星》《夙愿》《和平鸽哨》组歌,用“鸽哨声声/穿越了历史岁月的缕缕烟云/把缅怀之情传递到南北西东/鸽哨声声/记取那苦难岁月的深深伤痛/把和平之歌唱响那春夏秋冬”的婉约歌词陈述,把人们心向光明、面向未来的和平愿景表达得淋漓尽致。三个乐章一气呵成,构成一曲中华民族不忘历史、捍卫和平、自强不息的壮歌。

  这是历史的回响。歌声穿越山海,汇聚起磅礴的力量。组歌的独唱、领唱,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歌舞剧院的仝濛、范雪妍、臧妍、刘全、夏新涛、徐源媛、刘雨东、周磊,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秦天,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赵艺宇等担纲,南京铁军艺术团、南京市天正小学合唱团合唱;南京爱乐乐团演奏,指挥居蕴,特邀主持人程愫。近300人的演出阵容放声高唱,和平的歌声在博爱之都的天空回荡。

  初冬的紫金山在低头回望,澎湃的扬子江在发出激荡回响,满城的梧桐树在静静的聆听和平鸽哨的天籁之音。一首首歌曲,一声声吟唱,连接起历史、现实与未来。现场的观众感叹,每一句歌词,都是我们与祖国共同的心灵呼吸;每一串音符,都是我们用双手编织的和平花环;每一段旋律,都是我们奋进新时代的强音。

  组歌歌词主创、著名军旅作家葛逊,在谈起创作初衷时说:“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回望一段国家记忆,用心灵的歌声,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以史为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是对第十个国家公祭日的崇高敬礼。我们始终保持一种清醒的记忆,既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历史的时代担当。”飞扬的激情传承和平的薪火,祈愿的歌声拥抱和平的阳光。他告诉记者,“组歌创作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歌词在公众号发表的第一天,就收到了全国近百万网民的点赞,我深感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警醒、自我净化、自我教育。”昭昭前世,惕惕后人,《和平的祈愿》将激励亿万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心,奋进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标签:圆梦;国耻;组歌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