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双面精彩”
《新华日报》见证了苏州刺绣薪火相传的历史
2023-07-19 21:0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杨爽  
1
听新闻


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的“双面精彩”

《新华日报》见证了苏州刺绣薪火相传的历史

  检索《新华日报》旧报纸,仅是简单输入“苏州刺绣”四个字,便有19页目录近50条文章呈现。1953年至2023年的70多年间,众多记者用惊艳的字符记录下苏绣薪火相传的历史。作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苏绣独具特色,享誉世界。

2001年6月16日《新华日报》

  江南本色,苏绣姓“苏”

  刺绣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最为普及的一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等,其中苏绣最为有名,被誉为四大名绣之首。查阅史料发现,苏绣的产生和发展与苏州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渊源密切相关。古代吴越姑苏一带相比中原属于蛮荒之地,尚且保留着一些原始氏族的遗风民俗。《左传》中记载,“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这一风俗后来演化为在衣服上穿针引线,绣成图案,替代“文身以饰”,最初的苏绣即源于此。

  2005年8月26日《新华日报》D3版《苏绣技艺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写道:“苏州从建于961年的虎丘塔、建于1017年的瑞光塔两座古塔中,出土了刺绣经袱,这是目前见到最早的苏绣实物;而在宋代苏州城市地图《平江图》上,苏州就已有‘滚绣坊’‘绣锦坊’‘绣花弄’等街坊,有的至今仍在。”

  那么,苏绣又是源于苏州何处呢?1979年4月17日《新华日报》2版《绣花针虽小 贡献却不少》给出解释,“我们吴县是苏绣的发源地,农村有几万绣户,刺绣是主要的副业之一。”苏绣薪火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又有一个地方因“苏绣之乡”的称号闻名遐迩——镇湖,一个位于苏州高新区太湖之滨的特色小镇,“绣品长街贯南北,八千绣娘坐东西”指的就是这里。

2003年9月12日《新华日报》

  一针一线,巧夺天工

  “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是苏绣生产的传统特色。绣工精细、图案秀丽、色彩雅洁亦是苏绣作品的典型特征。彩线银针在绣娘们的手中,好似画家的画笔,随意勾勒,精美的图案便跃然呈现。1956年1月30日《新华日报》3版《巧夺天工的苏绣》中描写:“现在,她们用的有色丝线,已达1000多种,针法已采用到数十种,还准备继续采用更多的针法,绣出更精致、更美丽的作品来。”发展到2005年,苏绣中仅“细绣”的针法,就有缠针、旋针、滚针、松针、打子针、鸡毛针等40多种。

  苏绣技法不断创新。1980年3月20日《新华日报》头版就曾报道《苏绣新成果——“双面三异”绣》,文中写道:“苏绣技艺的又一新成果——‘双面三异’绣《济公》《小白猫与叭儿狗》,今天在苏州刺绣厂制成。这种双面异针异色异样绣是在双面异色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1年5月22日《新华日报》B02版《受李政道博士委托 苏绣针下重现“金核子碰撞”》更是见证了苏绣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如何与科学技术完美结合,“为了准确表现科学图像的艺术特点,打破了苏绣用真丝色线的常规,采用新型材料——三叶型异形丝作绣线。”这幅作品的成功制作,是苏绣艺术表现在科学实验方面的新尝试,属全国首创,在苏绣艺术史上更是前所未有。

  苏绣在传承与创新中收获众人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国家乃至世界的认可。早在1984年7月20日《新华日报》头版上,就已刊登了有关“苏州刺绣研究所获得国际博览会的金质奖章和奖状”的消息。2005年苏州市公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苏绣入选。2006年4月4日《新华日报》D3版报道《苏州刺绣入藏文化部“艺研院”》,同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国家文化部命名了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苏州刺绣被命名为“苏绣文化产业群”。苏绣在国内被认可,更驰名海外,被外国友人惊叹为“神奇的东方艺术”。

2005年8月26日《新华日报》

  薪火相续,传承创新

  早年间,苏绣大多出自家庭作坊,妇女将刺绣作为副业生产。1953年8月10日《新华日报》3版刊登的《苏州民间的刺绣艺术》谈及苏绣销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苏州刺绣的销路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除了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向苏州地区订货外,优秀的刺绣作品,也获得苏联及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的欢迎。”

  随着苏绣作品的推陈出新,表现形式也不断发展改进。1996年3月1日《新华日报》3版《苏绣精品进入市民家庭》提到:“近年来,为适应现代消费需求,苏州刺绣日趋与绘画融为一体,由传统的工笔画鸟刺绣作品向油画、壁画、装饰画方面发展,满足了现代家居装饰要求。苏绣作品正走向民间,进入市民家庭。”

  “在新中国成立后,在苏州刺绣研究所数十年的努力下,众多艺术大师呕心沥血,创作了大批艺术精品。苏绣精品先后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近百次作为国礼赠送,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2004年10月25日《新华日报》B1版《李政道论苏绣创新》中写道。文中提及的苏州刺绣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几十年来,苏州刺绣研究所将继承与发扬苏绣的优秀传统作为主要任务,造就了无数技艺接班人。

  今年5月20日《新华日报》9版《承续与转换 焕发指尖非遗新魅力》,围绕“苏绣之乡”镇湖做了整版专题报道,总结出“汇青年 创联盟——助力苏绣薪火相承;搭载体 勇创新——助力非遗苏绣万象更新;兴产业 富口袋——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三点特色,展现了苏绣产业经济社会成果转化的新画卷。

  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表现出的韧性、耐心、定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平江路的一家小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建英埋首锦缎之上,素手翻飞。‘当时我正在制作新作品《桃花太平鸟图》,一抬头正好迎上了总书记温暖的目光。”2023年7月8日《新华日报》8版刊登《赓续文脉,绣出中国式现代化“姑苏繁华图”》,透过新华日报记者的采访,人们隔着报纸都能感受到卢建英激动不已的心情,“‘总书记的到来,给了我们非遗传承人极大的鼓舞,我要继续深耕苏绣技艺,更要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努力传承技艺,让传统文化绽放更多荣光。’卢建英说。”

2023年5月20日《新华日报》

  (江南时报记者 杨爽)

标签:苏绣;苏州刺绣;苏州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