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舞先行区 提升竞争力|非遗“出圈”促江苏文旅融合共兴
2023-04-25 21:1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海盈  
1
听新闻


非遗“出圈”促江苏文旅融合共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

  4月,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交流活动中,江苏经验获点赞。在南京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一边赏景一边品尝唇齿留香的金陵茶味;在苏州拙政园沉浸式角色扮演,感受吴风雅趣,重返“丘园养素,林泉之志”的风雅时代;在泰州姜堰,乘坐游船前往溱湖湿地腹地,观赏“千舟齐发,万篙激浪”的胜景……非遗+旅游已经成为江苏文旅融合的重要一环。

秦淮灯会成为南京夫子庙景区的靓丽名片。 苏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健全机制

盘活特色非遗“矿藏”

  目前,传统观光旅游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人们期待在旅游过程中感受文化熏陶,满足乡愁情怀。

  江苏有各类非遗资源项目超2.9万个,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78名。丰富多元的特色非遗“矿藏”为江苏非遗+旅游产业打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两者在江苏融合发展潜力大,能释放出非遗巨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推动非遗与旅游高水平融合发展,江苏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实施意见、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实施意见和省级非遗工坊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举措。

  同时,在探索制定的省级示范小剧场建设指南和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实施方案中,江苏也把非遗与旅游融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引导各地打造可以深度体验非遗的新空间。去年底,苏州中国昆曲剧院、南京秦淮·非遗馆小剧场空间、徐州国潮汉风·鼓楼区文化馆小剧场等非遗小剧场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示范小剧场,江苏多地正涌现出更多“非遗小剧场+旅游”融合发展的好例子。


2023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大型沉浸式夜游以“烟花三月”“二分明月”等十大元素为场景转换,突出特色表演和非遗展示。 齐立广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创新载体

打造江苏文旅融合品牌

  “不来西津渡,不算到镇江”。数据显示,今年元宵节期间,西津渡共接待客流10.5万人次,其中元宵节当天近6万人次,创下近三年客流量新高峰。

  游客量屡创新高的背后是西津渡在文旅深度融合上的持续发力。 西津渡是首批江苏省20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单位。目前,西津渡已进驻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4项,市级非遗4项,包括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镇江锅盖面制作技艺、太平泥叫叫等,连接起西津渡1800米古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路线。

  “无限定空间就是让非遗在景区无处不在,给景区增添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同时,结合吃、住、行、游、购、娱6个要素,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实现双赢。”镇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李良武向记者介绍了镇江的经验,“在西津渡,可以品尝‘镇江三怪’——锅盖面,水晶肴肉,镇江醋;也能在尚清戏台观赏到扬剧、锡剧、越剧等多个剧种。”

  行舟在秦淮河,南京白局的雅音在耳边响起,千百年前的历史画卷借助现代光影技术徐徐展开,仿佛回到明朝时的繁华南都;假山叠石、曲折长廊化身为幕布,亭台水榭、石径小桥化身为戏台,每到夜晚,苏州沧浪亭里曲声悠扬,水袖飞舞,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带游客走进最美江南姑苏夜;走进“淮剧小镇”,听典故、咏古诗、赏淮剧、看杂技,处处都蕴藏着淮杂元素……在江苏,到古典园林、临水戏台观看非遗沉浸式演出已经成为游客的打卡“新宠”。另一方面,将非遗文化在活态保护、活态传承中融入文旅演艺中,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也让“水韵江苏”品牌更具文化性和差异化。


常州东方盐湖城上演铁水舞龙大秀。 夏晨希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文产共振

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近日,南京云锦博物馆迎来今年第一批200人外国参访团。在云锦博物馆二楼织造展示区,参访的外国游客对云锦织造工艺的复杂、大花楼木织机的壮观景象赞叹不已。“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中式浪漫表达方式,感动了外国游客们。来自孟加拉国的莫哈娜激动地说:“还没来南京前,对于中华文化的概念是宽泛且模糊的。这次亲身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才了解到,一块面料也可以这么精湛,背后会有这么多的故事。”

  目前,非遗色彩已经逐渐成为游客选择旅行目的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年来,江苏致力于用非遗提升旅游创建的内涵和特色,使之成为旅游景区度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建设的金字招牌。

  在徐州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不少游客边学边体验,临走时还要买上几个带回家。马庄村锚定“徐州香包”精准发力,将这一产业逐渐做强做优,成为文旅融合特色品牌。去年,“徐州香包”产业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香包品种也从原来的较为单一拓展到了80余个。村里成立了民俗文化手工艺合作社,马庄及周边村庄村民纷纷加入香包制作,不仅带动解决了周边人员的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也让大量的远方游客慕名而来。

  以文化为引领,推动产业发展,非遗文化成为景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促进非遗保护与创新,进一步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江苏的非遗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值得学习借鉴,希望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要更开放一些,引入更多的文化创意艺术和科技的功能。

  江苏省文旅厅厅长杨志纯表示,未来,江苏将继续推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助力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标签:江苏;旅游;津渡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