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中国传媒年会在宁召开,共同探寻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之路
金秋九月,正是一年最美时节。9月8日,260多位媒体业界精英、学界专家齐聚扬子江畔,共襄第十五届中国传媒年会,共话新时代传媒转型发展和融合创新之路。
这是一场传媒的盛宴与庆典,也是一次媒体融合的展示与检阅。聚焦“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把握大局、探讨趋势,共寻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发展之路。
瞭望时代,彰显媒体责任担当
2019年至2020年,有太多值得回顾和记忆的事情,也有太多值得感动和铭记的瞬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全国两会……作为社会进步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实践者的中国传媒,与时代一起成长,并以极大的热情和勇气参与并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崔保国指出,传媒发展理念需要做出改变,传媒人需要重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媒;要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两个维度上,重构现代传媒治理体系和体制;媒体人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坚守道义。
“中国传媒的兴盛与否,不仅仅事关报纸、刊物兴盛与否,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软实力建设,关系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舆论斗争。”在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原总编辑兼总裁周锡生看来,传媒行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特殊的使命,负有重大的责任。在当前的中国舆论场上,传媒业体现出这样的担当,国内外互联网发出的内容和主流声音主要来自主流媒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役,彰显媒体和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广大新闻单位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履行职责使命,体现责任担当;广大新闻记者践行‘四力’,展现优良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业务能力。”中宣部传媒监管局副局长段玉萍对媒体“战疫”的评价,引起与会嘉宾的共鸣。
有“融”乃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短视频、直播、虚拟主播……当前,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进融合发展步伐,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已成为各地各级媒体共同的努力方向。
无论媒介形态如何变革,内容始终是新闻传播最核心、最基础的要素。这一点得到多位媒体负责人的认可。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分享光明日报促进内容生产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的探索。光明日报不仅把传统媒体的核心内容向新媒体延伸,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生产也在反哺传统媒体,构建形成光明日报新的传播体系。
“深刻洞察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金标准’。”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说,集团始终坚持“融”字当头,强化自我革命,以技术赋能、机制重构、流程再造,催生化学反应,放大一体效能。追踪技术前沿,中央信息厨房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后,再度投入近亿元打造模块化、智能化的全媒体指挥中心,形成“策、采、编、发、传、控、馈”完整管控闭环的“最强大脑”。抢抓5G风口,打造省内首个5G融媒体实验室,加速研发5G超高清融媒体演播开放服务平台,运用语音播报、AI播报、机器人写作、人工智能,让技术开启传播新窗口,在融合下半场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
“破圈”发展,抢占传播制高点
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赋能传媒,从内容生产、传播手段到媒体格局都将发生全方位的颠覆式革命。
“媒体融合只是手段、渠道、方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才是方向目的价值。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功能,让中央的声音、各级党委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思想引领功能,让大家在信念理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的观点,得到与会嘉宾的高度认可。
推进传媒和科技结合,新浪微博副总编辑汪抒提出一个概念——“破圈”。他说,在科技迭代的当下,传媒发展面临无数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拥抱新科技,不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通过“破圈”来扩大影响力,“在内容生产方面,需要打破一些原有的模式、规律,传统媒体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素材,进行内容生产;在商业化方面,媒体同样有能力‘破圈’,像打造文创IP、进行知识变现,都是非常好的尝试”。
中国传媒年会嘉宾发言摘编
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
金风玉露喜相逢,盛世盛会交映辉。9月8日,第十五届中国传媒年会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行。围绕本届年会主题“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 牢牢占据传播制高点”,来自全国的媒体业界、学界精英260多人深度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照亮媒体融合发展未来。
大众认可才是传媒业真正的成功
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网原总裁兼总编辑 周锡生
传媒行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中国舆论场上,传媒业仍然体现强势和优势,国内外网上发出的内容和主流声音主要来自各地党报、都市报和主流刊物,我们要始终抱以信心。传媒的对象是社会大众,他们的认可才是传媒业真正的成功。
要坚守好传媒的主阵地、传媒业主业和主流媒体发展主线,千方百计扩大声音、壮大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张首映
媒体融合,融合只是手段、渠道、方式,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这才是方向。要发挥融媒体全程、全时、全员、全效功能,让中央的声音、各级党委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要充分发挥融媒体思想引领功能,让大家在信念理想、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融合在一起。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功能,让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
融合创新跨界共生,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双传学
近年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牢固确立“融合、创新、跨界、共生”发展理念,以2017“精品生产年”、2018“服务提升年”、2019“队伍加强年”、2020“基础夯实年”的年度主题,引领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壮大主流媒体实力永远在路上,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我们将放眼时代大势,对照先进标杆,认真规划“十四五”发展,更好赓续红色基因,勇立时代潮头。
大战大考,创新“直播+”新闻发布
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 邓秀松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建立4年的长江云平台来说,是一次大考。长江云开创广电5G无接触式新闻发布会,紧急联动中国广电网络、湖北广电网络、华为等单位,以72小时“战疫”速度完成从北京启动到安装评估的所有环节。长江云创新“直播+”新闻发布形态,以疫情关键信息为重点,以“直播+新闻”“直播+海报”“直播+短视频”等符合群众使用习惯的方式,及时报道疫情新闻。
促进内容生产深度融合,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 陆先高
媒体的头部核心内容转向新媒体的传播力建设,这是今后媒体融合形成的关键,因为它涉及媒体的品牌辨识度和传播力、影响力。基于新媒体平台形成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对母媒体能形成反哺。疫情期间,我们通过互联网众筹方式建立新闻图片库,给报纸提供强大的供应能力。要以品牌融媒体活动来凝聚资源,提升媒体的传播能力,共同构成全媒体的传播体系。
构建满足人民美好视听新需要的网络视听生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祝燕南
去年以来,网络视听的宣传阵地不断巩固和壮大,精品网络视听原创内容不断涌现,网络视听产业发展新动作不断,网络视听用户和市场规模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新技术赋能推动网络视听向智慧化进一步演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网络视听行业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责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贯穿到宣传创作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立足国内市场大循环,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构建满足人民美好视听新需要的网络视听智慧化新生态。
应对大变局,传媒人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崔保国
当前,传媒产业处于国际大变局中。无论世界还是中国,原有的传媒秩序都已被打破,打破这一切的主要力量来自全球互联网媒体巨头;传媒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和成长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连我们一直推崇的科技创新模式也在发生异变。
适应国际大变局,传媒发展理念需要做出改变,传媒人需要重新理解全球化时代的新闻、传媒;传媒也需要在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两个维度上重构现代传媒治理体系;对于媒体人来说,国际大变局下我们要有自己的信念和坚守,既要面对现实,又要坚守道义,可谓之传媒的道义现实主义。
以评论引导舆论,关键节点一锤定音
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 齐怀文
疫情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不能在关键节点一锤定音,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直接决定舆论引导效果。网络评论要“掰开揉碎讲道理,深入浅出说常识,精准严密做论述”。
通过积极引导、深度解析,我们用网评进行舆论引导。天津病例到110例时,我们刊发“天津红警牌”的文章,阐明这个拐点是拼来不是等来的;随着病例陆续出院防疫形势向好,我们又刊发评论“从零开始,零新增”;部分人防控意识放松,针对无症状病例的产生,我们又发评论,提醒大家继续保持防控意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顾敏 方思伟 卢晓琳 胡兰兰 陈明慧 孙巡 整理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俨 万程鹏 见习记者 魏林娜 范俊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