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基层实践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读书心得
2025-04-10 16:0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陈加永  
1
听新闻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街道干部,我深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命题。在研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后,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我对街道层面如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有了更系统的思考。现以“制度筑基、治理增效、产业赋能”为主线,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总结如下:

  一、筑牢制度根基,构建街道生态治理的四梁八柱

  强化生态制度约束。对全街186条河道建立“常态化回头看”机制,以卫星遥感监测与网格员巡查相结合,动态更新污染源清单。针对邹圩片区水环境突出问题,投入280万元实施综合整治,对37.7公里长的12条河道开展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和水生植修复。编制“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将河道管护责任细化到沿岸21个村(居),纳入村级年度考核指标,实现从“突击治理”向“长效管控”的制度性转变。

  健全生态管控机制。针对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难题,推行“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累计完成2450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同步建立养殖户环保信用档案,对问题突出的15家规模养殖户、53家散养户实行“红黄牌”动态管理,将整改成效与农业补贴发放挂钩。以制度约束和正向激励相结合,为落实排污许可制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本。

  二、创新治理路径,激活乡村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

  创新实施综合治理模式。实施工农一体化治理,建立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全覆盖体系,对跃进河等重点河道实施排污企业溯源管控,同步推进尾水治理“三池两坝”改造;实施街村一体化治理,构建“污水管网+微动力处理”生活污水治理体系,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生活垃圾处理站2个;实施河田一体化治理,将生态河道建设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度融合,通过秸秆集中收储、粪污处理设施升级等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深化机制创新激发治理动能。构建“河长制+网格化+智能化”监管体系,实施水环境治理专项督导制度,建立周督查、月通报、年考核全周期管理机制。创新考核激励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居实绩考评体系,实行五星书记评定与环境治理成效挂钩的奖惩机制,通过考核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打造“全民共治+标杆引领”示范体系。蔡河社区通过村容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户厕改造,获评省乡村振兴民生实事示范村;立新社区融合生态环境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创成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协同的生态治理新格局,有效激活乡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育绿色动能,打造低碳发展的生态样板

  模式创新助力生态治理。建成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通过生产有机肥反哺农田,形成“养殖——处理——种植”的绿色链条。对散养户推行“户用沼气+种养结合”微型循环系统,解决粪污直排问题,节省农户燃料支出。实现“变废为宝”,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绿色农业赋能低碳发展。茂兴水产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顶汁味公司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强化生态农业技术,老沙村组建的“梨果产销合作社”响应号召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实现“环境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启示与展望

  基层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硬制度”与“软治理”协同发力。河道整治的成效得益于河长制的刚性约束,而养殖户行为转变则依靠信用监管的柔性引导;工业污染治理凸显法律政策的威慑力,而乡村生态振兴更需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当前仍面临环保基础设施运维资金不足、生态补偿标准偏低等挑战,需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化“智慧河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水质监测数据实时共享;推广立新社区“微改造、精提升”经验,打造更多生态宜居样板;探索建立“生态积分银行”,将村民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绿色资产。通过制度创新持续释放生态红利,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工作者和街道干部,我们既是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者,更是绿色变革的推动者。从河道沟渠的蝶变到和美乡村的崛起,从养殖尾水的治理到生态红利的共享,这些实践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唯有将顶层设计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才能在广袤乡土间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

  第12期乡镇(街道)长(主任)班 陈加永

标签:治理;生态文明;乡村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