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丰农商银行审计部紧紧围绕全行中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联社审计中心部署要求,始终以“科学”“规范”“激励”为出发点,提升审计成果的影响力和价值,实现审计成果的“生产力”转化,构建了“良性循环”的质量提升机制。
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提升审计监督效能
开展“审计主题月”活动。组织开展“审计主题月”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主题讲座,分享审计工作的最新理念、技术和实践经验,加强对重大政策、发展现状和改革方向的研究。举办专题研讨会,针对审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促进全行员工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知识共享,增强审计监督合力。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分析案例中的审计策略、方法和技术应用,提炼经验教训,把审计工作放到金融行业发展大背景中去研究分析,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提升撰写审计报告能力。聚焦审计活动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根据年初工作目标制定审计计划,细化月度工作安排,组织开展全面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每个项目明确各审计人员的责任,按照召开项目推进会,重点做好审前分析、审中研讨、审后总结。定期开展项目“回头看”工作,推动深入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同时,积极组织审计人员参与省联社的优秀审计项目、优秀审计模型或优秀审计案例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激励审计人员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定期开展审计培训,将日常的审计成果和审计经验与各条线进行分享和总结,深入剖析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点,推动被审计单位改进管理和控制措施,提升风险识别、问题整改、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分析研究
扩大审计结果运用广度
建立审计发现问题库。加强审计问题归纳总结,建立审计发现问题库,系统收集和整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分类和分析,追踪问题的落实整改情况,通过持续的监控和改进,提升全行的整体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将问题库作为历史数据的积累,为未来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审计人员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和管理漏洞。
强化风险提示。结合年度开展的审计项目,重点关注模型跑批中发现的业务漏洞和风险点,将审计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管理建议或风险提示,详细说明问题的性质、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改进措施,为管理层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南,帮助被审计单位识别和改进管理中的不足,增强全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持续督促审计整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以清单制跟踪被审计单位认真进行整改,加强整改成果的运用,坚持“重实效、重风险、重证据、重效果”原则,从部署及时性、风险针对性、整改真实性、落实有效性四个方面进行整改评估,防止整改流于形式,做好审计“后半篇文章”。
实施成果共享机制
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深度
联合纪检、风险、合规、人事等内部监督力量,协作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等工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效果。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通过各监督部门的协同工作,共同维护全行利益。还能够增强监督部门之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提升整个二三道监督体系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坚持“审计+业务”“分析+揭示”,查找风险管理漏洞,及时为风险、合规部门修订制度、完善流程提供有力依据。进一步加大审计惩处力度,及时将问题和责任人处罚情况在全行“曝光”,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剖析,切实发挥震慑作用。
(徐斌 卞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