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由吴中区长桥街道主办的“书香澹台·运河阅享会”在述色艺术空间举行。本次阅享会请来了儿童文学作家石若昕分享她的新书《住在冬天里的姑姑》。石老师围绕“从名字开始”这一独特主题,与现场吴中少年文学院的小作家们展开了一场充满温情与智慧的文学对话。
书名,是一部作品的“门面”,它直接影响着读者的第一印象。石若昕老师以“珍珠翡翠白玉汤”和“青菜豆腐汤”作比,生动地说明了书名的重要性。在书籍创作分享环节,石若昕老师透露,本书的灵感,源自于她帮朋友整理的一则新闻:一位渐冻症患者与表姐一家相互扶持的故事。她以“冬天”为隐喻,将疾病、育儿压力、人际误解等困境化作书中的“季节”,赋予苦难以诗意。姑姑的冬天是渐冻症,知南妈妈的冬天是家庭重担,老葛的冬天是超市里的误会……但冬天终会过去,春天藏在人与人之间的微光里。
书中角色的灵感来源同样丰富多彩。老葛的形象以石若昕老师的外婆为原型,阿土则融合了外婆养的狗以及救助的其他狗的故事。这些真实的生活元素,与虚构的情节交织,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对于热爱写作的小读者们来说,石若昕老师分享的写作方法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她强调,在写虚构人物时,要学会自我代入,回忆生活中类似的人,将其细节运用到人物塑造中,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移花接木的技巧则能让不同人物或事物的故事相互融合,使情节更加丰富精彩。多收集素材也是写作的关键。生活中的小事、不同艺术形式的灵感,都可以成为我们素材库中的宝藏。善用比喻,更是能让作品脱颖而出。好的比喻句能够突破审美的局限,让作品更具文学性。石老师鼓励小读者们多练习、多阅读,写出贴合且不常见的比喻句,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
这场作品分享会,让孩子们在名字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在书籍的创作背后领略了文学的魅力,在写作方法的分享中收获了成长的智慧。在运河畔的书香中,文学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述色艺术空间多次举办作家分享会,作为读者与作者之家的桥梁,述色艺术空间将会继续搭建平台,让书香飘溢在澹台湖和运河之畔。 孟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