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7月1日,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特展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据悉,本次展览共展出130余件珍贵的云冈石窟文物,将持续至10月8日。展览期间还将围绕展览主题举办学术讲座、悦读沙龙、展厅课程等活动,探索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经典与审美范式之魅力。
据介绍,本次特展由吴文化博物馆联合云冈研究院、大同市博物馆、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主办。展览共分为“平城时代”、“创造经典”与“成为范式”三个单元,在江南吴地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诠释“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独特的时代魅力。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大同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这些依山傍势、层叠错落的石窟,是中国早期石窟的代表,北朝艺术的滥觞,史称云冈石窟。
第一单元“平城时代”展品围绕北魏的日常生活展开。提到云冈石窟,北魏政权是无法绕开的话题,北魏的繁荣为开凿修建云冈石窟提供了物质、精神基础。公元398年~494年,在北魏政权的影响下,平城得到跃进式的发展,作为新兴王朝的京师,平城迅速汇聚百万人口,传统的农耕文明渗透入西域文明和游牧文化的活力,从而创造出多民族交流的、融会贯通的北魏“平城时代”。观众们可以在第一单元通过展示的和日常生活有关展品,感受到当时北魏的丰富生活,体会政权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云冈石窟作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相融相生的结晶,蕴含着对文化多元共荣的探寻。北魏在融汇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过程中,促进了唐汉文化的交融。今天,从云冈到吴中,亦是南北的贯通与交融。
第二单元“创造经典”通过一座座造像壁画解读了云冈石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经典,并借助近几十年考古出土的文物,向中国学者以及中国考古致敬。北魏和平初年(460年),来自凉州的沙门统昙曜在武州山川主持开凿昙曜五窟,成为云冈石窟的滥觞。自文成帝至孝明帝,云冈石窟在北魏一朝营造构建60余年。60余年中,云冈石窟逐渐脱离古印度和中亚佛教造像的影响,融入中国的艺术特点,体现出佛教造像从“像法西来”而逐步本土化的演变过程。
吴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业内关注度很高的博物馆,在开馆3年内做了28个高质量展览,这在博物馆界是非常难得的。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表示,此次特展题目“经典”与“范式”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经典”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的脊梁,经典既是过去又是常看常新的,我们需要做好经典的保护、经典的研究以及经典的展示和弘扬。云冈石窟作为北方地区第一个皇家石窟,在北中国树立了一个“范式”,对中国早期大量石窟影响深远。此次特展立足于考古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大量“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出土的文物,此次特展也是“云冈模式”的第一次展览。
第三单元“成为范式”展出了包括定州市博物馆、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了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的云冈石窟,是如何以其艺术风格影响到其周围地区,成为周边范式的。这也是本次特展与以往的云冈展的不同之处,它立足于云冈但不仅仅局限于云冈,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都是其他石窟所不能比拟的。
定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秦鹏先生表示:吴文化博物馆策划这次展览让定州佛教造像有机会走进大众的视野,与它们的范式来源——云冈模式的佛造像,在同一展厅进行时空的对话,定州作为河北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此次特展定州博物馆精选的10件馆藏石造像中有6件均是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这些佛造像也是对“云冈模式”的一个小小的补充与佐证。
吴文化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开放创新的文化交流,不仅止于吴地文化,更将目光放及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吴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曾路说,吴文化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的文化综合体,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学术为主轴,将最优质的展览内容推向大众。不仅着眼于吴地文化,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都能互相交织碰撞,产生共鸣。我们关心历史源流发展,关心造像艺术性本身,更关心日益完善的文物保护工程,通过展览的剖析与记录,将更好的保护中华文明遗留的瑰宝。李爽 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