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乔伊丝自述:不上班之后,我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3-07-02 14: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钮嘉玥  
1
听新闻

  大家好,我是乔伊丝。

  太久没有在公众号上营业了,上一次更新还是在上一次……

  但大家可能并不觉得离我太生疏,因为在这几个月里,我其实并没有停止过”表达”,只是为了顺应媒体趋势的变化,把表达的场域换到了朋友圈里。

  可是时间久了,还是会有人时不时来问我:你怎么不写公众号了?

  我会很疑惑:我有在写朋友圈啊!

  但ta仿佛不是很满意,感觉还是更想看我的公众号。

  我承认,朋友圈的表达是更轻松的、更偷懒的。因为阅读者的浏览习惯在越来越碎片化,我也在把表达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可是,当习惯了这种碎片化的方式之后,你会发现并没有“沉淀”下来什么——你看了很多,但是也不记得很多;我写了很多,但是也没有思考很多。

  很庆幸我还是有一些朋友愿意保持长文阅读的习惯,并且明确向我表达了他们愿意看我的长文。

  所以,在裸辞三个多月之际,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做一个更系统的回顾。于是就重新开张,提笔写写啦。

  写什么呢?

  我确实有太多可以说了。

  那就从“不上班”的最开始,慢慢讲吧。

  //01

  老粉可能会知道,我这“不上班”的起源真正是发生在去年的夏天。

  我从雪糕厂激情离职,觉得自己有点存款、也有点能力,就准备自己大干一场。我写了一篇《在30岁之前,总要有一场关于自由的尝试》,还收获了很多原始股东的打赏。

  可是,2022年夏季的美梦在酷暑还未消散之前就先被打碎了。

  裸辞没多久,我就查出了子宫肌瘤,并且已经到了需要手术的地步。我着急忙慌地回家,做手术,躺着。那些大展拳脚的干劲给那手术的疼痛给kuku干没了。

  在休养期间,我只靠着点以前渠道接一些留学的零碎活儿,每个月大概有几千块,勉强糊口。

  虽然住在家里花不着几个钱,但是心里的落差是很巨大的。我并没有达成我一开始夸下的宏图壮志,不仅在收入层面大幅降级,而且在心态上也陷入了谷底。

  那时候的我,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动起来,比方说做做小红书扩大留学的获客,或者用写广告案的能力搞点私活。但我都没有做。我觉得累,身体不累,但是在家给我躺得心累了。

  Pepsico的机会就是在这个时候找到我的——原来的老东家赞意给我打电话,说这里急急急需要人,要有甲方能力也要能对接乙方,主要任务就是撑住一个月,帮甲方老板把这个campaign撑起来。

  于是他们盘来盘去,发现就我一个不上班的闲人,还知根知底的靠谱,太合适了。

  我接到电话的时候都愣了:咋还有这种机会送上门来的吗?

  但是下一秒又立刻犹豫 —— 这“急急急要人”是啥意思,懂得都懂。做campaign的陈年回忆再次涌上心头,我仿佛已经感受到这一个月的兵荒马乱焦头烂额了。

  说实话,钱合适,活儿合适,就是我的身心还没准备好……

  那边催我:你不想进这家公司吗?有可能转正呢

  我苦笑:可是我的梦想是自由飞翔啊……

  最后促使我自己接下的由头是,我除了这个活儿也没有更好的挣钱渠道了。

  连续几个月没有更多的入账,也没有下一个增长点,我的“自我认同感”越来越低。

  我曾经以为自己可以承受低的收入,毕竟刚毕业时做广告业,也是从基层起来的。可是由奢入俭难,人都是只能接受进步,不能接受退步。或者说,至少得有那个“进步的火种”吧。

  我想,我需要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把自己的精气神吊起来,也许重回职场可以重建我的自我认同感。不就是忙一个月吗,咱什么场面没见过呢。

  所以,在11月底,我在家赋闲5个月后,再次进厂打工了。

  没想到,在PepsiCo的日子比我想象得要快乐许多。老板人很好,项目也很好,我做得也很好。我以为的“兵荒马乱”,比起以前做互联网项目时的状态简直不值一提。而且不同于我曾经在某外企体验到的窒息文化,这里的人际氛围是包容的、温和的。负责任地说,如果我想继续打工,没有比这里更理想的环境了。

  12月底,项目顺利上线,我的一个月打工期就应该结束了。这时老板约我私聊,她说:我需要你这个帮手,要不要继续在这里干?

  一根令人无法拒绝的橄榄枝就这样伸到了我面前,我好像没有办法拒绝这份“体面工作”的诱惑。尤其是,在我失去稳定收入将近半年之后。

  我只沉吟了一会儿说,那我干吧。

  老板很高兴。她说太好了,我再努力帮你争取hc,你就当长期的工作来做,只是社保先放在其他地方。

  我说行。那社保我自己交,这样现金可以多一点。

  现在回想起来,接下这份工作,我很难说自己是开心还是不开心。

  我感觉这条路似乎偏离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但是它又足够体面,可以满足更多人对我的期待。

  我意识到自己频繁地提及“体面”这个词,

  殊不知,这就是我在自我探索道路上投射的最大阴影。

  //02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和自己对话的习惯,反正我是经常有。

  我从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写日记。我会把自己脑子乱七八糟的想法都吐在纸上,然后再去回看、审视,从这些胡言乱语中找到一些逻辑,理解自己真实的想法。我觉得这是一种很爽的“分析自己”的过程。

  现在,即使不写日记,我好像也能经常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当一份工作、或者一份感情与我心中的那个自己冲突的时候,我总能听到警铃大作,仿佛有个小人在大喊“您已偏航,请掉头!”“您已偏航,请掉头!”

  喊了几次之后我一般就受不了了,我很容易向这个心里的小人人妥协——听到了听到了,掉头掉头!

  所以,在外人看来,我好像是一个特别容易“掉头”的人。

  其实不是啦,是我心里这个小人人,ta真的很吵。

  当我以长期打工的身份接下这个工作之后,我的心态好像突然就发生了变化。

  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我开始想办法摸鱼了。

  当然也是因为项目刚结束,大家都在期待元旦;元旦回来后,大家又都在期待过年。所以我后来的这两个月里,全办公室都洋溢着一种快乐又散漫的氛围。

  而我尚未从做campaign的紧张状态中抽离出来,精力还是很活跃……于是,搞副业的小心思又开始动起来了。

  大家都知道我现在是保险经纪人。其实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 我开始经营起的这个身份。

  我在南大的学姐Sherry,原是芝士圈留学平台的创始人,后来罹患甲状腺癌 她转型做了保险经纪人。

  她创立的芝士圈 帮助我实现了“留学辅导”这个副业;后来在我生病住院时,她又帮助我理解了保险的意义、也邀请我自己开启这个身份。

  说实话,我以前只在南大的创业讲座上见过光彩照人的Sherry,那时候她是南大的明星创业者,而我还只是个小啰啰,加她微信也不敢跟她讲话。现在我居然获得Sherry的邀请,内心除了突然,还有一丝奇怪的诚惶诚恐……

  但,你说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吗?

  肯定还是有的。

  我数次提到“体面”这个词——这是“高学历症候群”都很难过去的一道坎。

  读书人好面子。

  我们认为稳定工作是体面,而自己找活儿是不体面。

  我们觉得解决中后端的交付是体面,而冲在前端的销售是不体面。

  更甚的,是当这个关键词变成“保险”,似乎就给“不体面”的buff叠满了,简直是不体面中的不体面max。

  我承认,我对待这个行业的态度一开始很拧巴。

  我并不讨厌保险本身,因为我早就给自己配置了保险。

  但是我好像很排斥“卖保险的”这个身份。我讨厌这份职业奇低的社会地位、和那些先入为主的审视眼光。

  Sherry跟我说,没关系,你试试看,你获得这个执业资格,就是获得一条可能性,最终怎么经营,还是你自己的事情。

  我想了想,也是。考一个保险经纪人执业证,对我来说肯定不是什么难事。我就当作点亮一个新的技能点,借助Sherry的力量给自己打开一个供应商库,未来就是多一条路子。

  于是我反复确认:我不需要打卡喊口号吧?我会不会被洗脑啊?

  Sherry笑了:你放心,我们不是入职一家保险公司,而是合作全球的保司供应商。这是个中立咨询性质的职业,我们靠知识挣钱。

  我又想了很久,后来终于决定,那就先试试,如果敢给我洗脑我就跑。

  学习能力咱还是有点的,很快我就获得了执业证。我发现洗脑倒是没有,就是要学的东西还真多啊……原来从获得执业资格,到真正理解密密麻麻的条款,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在2023年的1月、2月,我一边上班摸鱼,一边研究法律、研究条款、对比公司、对比产品。

  在我觉得自己还没有“学透”之前,我其实并不想营业。因为我总觉得这份和生死相关的合同,太沉了。我战战兢兢、谨小慎微,生怕自己有一个字没有看懂,误导了别人。

  更大的障碍是,我不敢跟身边人说我在做这件事,我很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我只能委婉地向一些好朋友测试:哎,你说,如果哈,我是说如果,我做这事儿,你怎么看?

  结果可能是我大多数好朋友都太铁了,他们一点都不带犹豫地说:很好啊!别人做这个我都会觉得是骗人,但你做这个我肯定放心!(也不知道有几分真心在里面……

  这还不算,我还听到很多好朋友立即回复 “我肯定找你买!”

  我天!这真的是我最害怕听到的一句话。

  奇怪吧,我太害怕听到这句话了。因为,我觉得ta说这句话就是在预设我肯定会向ta推销、并且ta会在自己也不明白需求的情况下为了我俩的情谊买单——这简直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再三说,不不不你不要为了我的人情买单,求你了,我只是问问你的看法。

  结果ta们跟我说,不不不我是真的想买,我刚查出浑身结节,你快帮我看看。

  ……

  于是就这么误打误撞地,我开张营业了。

  我开始挣钱了。

  //03

  我一直觉得自己和“钱”的关系很奇怪。

  有时候我好像真的不在意钱,我宁愿放弃高薪的机会,从月薪几千的广告业开始做。

  有时候我又好像很在意钱,我扣扣搜搜地记账、研究理财,我夸张到所有零钱都必须转进货币基金里,我不允许荷包里的任何一块钢镚儿躺着不工作。

  我到底是爱钱,还是不爱钱呢?我也搞不懂我自己。

  但是在我后来不咋挣钱的那几个月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钱”之于我的意义。

  我可以现在不挣钱,但我必须有挣钱的希望。

  我可以不靠上班挣钱,但我必须有自己挣钱的能力。

  钱是自由、是底气,是我遵从内心那个小人人“掉头掉头”的动力原由。

  我还发现,当我真的靠某个业务挣到钱之后,我才获得了内心的舒展,我才开始愿意承认它。

  我回想起自己最开始做留学的时候,我也挺不好意思的。我真正自洽,还是因为业务卖出去了、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因为你能卖出去这份钱,哪怕只是一笔小钱,就说明有人认可你的价值。

  有人认可你的价值,你就会觉得你提供的服务/产品一定是有意义的,你会更坦然地去吆喝。

  这是一个正向激励的循环。

  所以,慢慢地,在私下已经开展了一些业务之后,我也敢在朋友圈里讲述自己“在做保险经纪人”这件事了。

  当我突破了我心中的“不体面”枷锁,我变得更坦荡、更舒展,于是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欣赏我、靠近我。而后,前来咨询我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几乎是没什么悬念,我很快就从公司请辞了,老板其实早就看出来了我的心不在焉。

  她说:我每天中午都不敢问你去干什么了……

  我嘿嘿一笑:去搞钱呀……

  我其实真的很喜欢这个老板。她做事飒爽雷厉、风风火火,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她也能把生活经营得丰富多彩,下班去攀岩、周末去户外,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我时常想,可惜了,要是在职场道路上早点碰到她,我可能也不会那么想自己干吧……

  Anyways,在三月 美好春天开启的时候,我正式开始了第二次自由飞翔的尝试。

  和第一次试飞失败不一样的是,我的心态更好了,我对自己的认可程度更高了。

  我觉得到PepsiCo工作3个月真的是一个极好的决定,因为我确实在老本行的业务中再次获得了价值感、并且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吊起了精气神儿。

  E值充满,我抬头挺胸,迈向了新的生活。

  //04

  很多人都觉得我一定是个E人,但其实不是的,我是一个E值容量比较大的I。

  只有在状态好的时候,我的E值才能充起来。

  我的mbti是INFP,浪漫诗人的角色。我非常认同这个结果。

  测评里说这个类型的人最适合做作家、诗人,不适合过规规矩矩的生活。这简直就是我。

  倘若真的能靠浪漫情怀的写作、写诗就能挣钱,那简直再完美不过了。但因为现实的原因,我只能把自己的浪漫情怀,藏在实用性赛道的业务里面,以期获得一些些生存与理想的平衡。

  为了在实用世界中获得生存资源,我也在调整自己身上自由散漫的部分。

  比如我的I在向E靠近(更积极向外社交),我的P在向J进化(更有条理地组织)。

  不过我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N和F:N是直觉,F是感受,这两点在我身上简直拉满。

  作为一个E值比较大的I人,我在自由职业的几个月里,也在探索令自己舒适的社交方式。

  我发现自己不喜欢一群人社交玩耍的大场子,而是更倾向于小圆桌、4人以内、以及1v1的交流。

  我感觉大场子的社交需要搞气氛,是比较外在化的;而小场子里,会有更多深入的交流,我的I人灵魂才敢跑出来与别人交互。

  因此,在不上班后,为了保持恰到好处的社交,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些小规模局。

  我见了各种同样也不上班的人,也见了很多创业者,有自己从未谋面的学生,也有许久不见的老同学。

  其实大多数局都不是我主动联系的,而是当我开始在朋友圈输出之后,很多人看见我,也会有很多人来约见我。

  我想,这也是因为我身上能提供各种价值吧。

  绝不只是懂保险的价值,也有可能是情绪价值、是转行的经验、是裸辞的心得……种种。

  我也很乐意大家抱着不同的目的来找我聊天。

  我也能从不同人的身上,看到不同的生活状态、职业选择、人生思考、以及合作机会……

  在这种多样化的沟通中,我每天的大脑都在疯狂激荡,我时常因为接收到了太多信息、又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兴奋难眠。

  总之,当我把注意力从公司的那些破事儿中转移出来,我才真正开始观察这个花花世界,我发现脱离打工轨道,原来生意有无数种碰撞的方法,原来人类有如此多生活的选择。

  不上班之后,我的世界越来越大了。

  //05

  叭叭了这么多,但我想,作为2023年的年中汇报,各位股东应该最关心的应该还是我的经济状况吧hhh……

  可能有人已经在朋友圈里看到,我用3个月的时间就达成了MDRT(Million Dollar Round Table),那这Million Dollar是我的收入吗?

  哈哈哈,当然没有。

  MDRT的计算规则很复杂。但我粗粗算了一下,Million Dollar差不多是我现在的保费规模。也就是说,有大概Million Dollar的合同在我手上打理。

  为什么会这么多呢?这肯定不是小小的重疾险医疗险能达到的数额。

  其实主要是因为,大额保单还拥有财富传承、养老资源、财富增值以及资产隔离的作用。吃透了这些模块,我就能帮客户利用保险工具规划资产,而不是为了卖保险而卖保险。

  其实我没有接很多客户,只是可能因为在这鱼龙混杂的行业里我显得过于专业(叉腰),所以单子的规模都比较大。我选择的是一种做精不做多的策略。

  从我自己的收入层面来看,截止目前,我的净收入已经超过了去年1年的工资。

  运气好的时候,各项业务加起来,一个月有以前三个月的收入。

  由于我一开始给自己的自由飞翔计划预设极低,所以我现在已经算是超超额完成任务啦。

  当然,比起我那些年入百万的同学们,还是不太能比的哈。

  虽然还没有年入百万,但我觉得,不上班总比上班 要更有盼头一些。

  因为选择自己经营,总是要向上看,上面的顶是无限的。

  可是我也知道,如果我向下看,下面也是没有兜底的。

  “没有兜底”这件事,还是会给我的心里造成一些恐慌和焦虑。

  因为我不知道这个月入账了这些钱、下个月是否还能挣到钱。

  所以,我虽然现在挣得多了点,也不敢花得更多——谁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呢?

  还有一些灰色的情绪,是隐藏在不经意的细节之中的。

  比如有一次,我爸带我去茶园买茶,老板娘问他:呀,这是你女儿呀,做什么工作呢。

  我爸支支吾吾地:啊,她做点自己的事情。

  我突然意识到,我心中的不体面枷锁,原来也在我父亲的心中牢牢地拷着。

  我曾经从小到大都是他骄傲的“体面”,而如今,我爸爸不知道怎么跟别人介绍我了。

  我由记得当我跟他说我要做保险的时候,他忧心忡忡跟我说:做保险不要去求人。

  我当时心里划过一丝苦涩。因为我爸爸希望我是个昂首挺胸的人,而不是一个卑躬屈膝的人。他眼中的“卖保险”,就是一个弯腰求人的工作。

  我说你放心,你女儿不求人,都是别人来问我。

  他仍然不太理解,他说好吧,老爸不是很懂。

  画面滑到我妈妈这里,她对我的失落又是在另一个层面。

  我妈对我的期待其实从小到大一直都很简单,就是找个稳定的工作,做个轻轻松松的女生就行了。她觉得我在上海太累了,还不如回南京考公务员,或者当个老师,入编制。

  不仅在我妈眼里是这样,在我曾经男朋友的父母眼里 也是这样。在传统婚姻关系中,女性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发生太多变数,这样才能支撑起一个家庭的稳固运转。所以那些“不稳定”的女孩子,仿佛就不适合过安稳的日子。

  所以,我妈对我的失落是,我可能不好嫁了。

  那 怎么办呢?如果要嫁人,就要把我掰成我不想成为的样子吗。

  后来我也想通了,因为我发现,没有人真的能完全活成父母和社会期待的样子。无论我辞职还不辞职,稳定还是不稳定,冲突也总会在各种层面发生。所以,我觉得不必过度去夸大它。

  这些灰色的情绪毕竟还是很短暂,我只是太敏锐地捕捉到了。

  没关系,我还可以再捕捉一些积极的情绪,来照亮它。

  说个积极的情绪吧,就是,我好像现在有了“说不”的底气。

  比如上个月,有个留学中介想要卡我的结算,说我的课少上了几分钟。我说:那以后就不合作了。

  还有个学生非要让我保证他能上hec。我说:你可以问问别的老师。

  每当我感觉到心里不太舒服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事儿是在消耗我的情绪,这个钱我也不是非挣不可,那我就不挣了吧。

  我感觉我心里那个小小的乔伊丝现在非常舒展。

  它现在甚至都不用呐喊,我这辆车就已经掉头跑远了……

  //06

  关于未来,我其实有很多很多想法。

  我现在是想做的事情太多,执行的精力太少。

  一方面,我想放大自己挣钱的已经跑通的业务。保险和留学这两块,我现在已经完成了0-1,那我肯定会在想怎么做1-10,10-100。

  另一方面,我还有一些不挣钱的小理想。比如在这个不挣钱的公众号上写不挣钱的文章,那个《乔伊丝和她的朋友们》专栏,我真的想写啊!我还有很多宝藏朋友可以写呢。

  我还想做视频、做播客,探索更多的方式,讲故事和搞业务呢。。。

  有人跟我说,那你别一个人了啊,摇人吧。

  话倒是没错,可是,对于搭建团队这件事,我还是很谨慎的。

  我既有信心,也没信心。

  有信心是因为,我觉得我自己能做出来,那我应该也能教其他人做出来,毕竟我是个很会教的老师。

  没信心是因为,我一个人做没负担没压力,但万一我撑不起更大的场子、担不起组织的责任呢?

  所以,我真的一直在犹豫

  到底是一个人再跑一跑,还是试试能不能找一群人撺一撺。

  当然哈,即使找一群人,肯定也是先以兼职的形式,因为我目前还承担不起固定的人力成本。哈哈

  我想了半天,一直到这篇文章码了三天,码到最后一刻,我才想好。

  我觉得我可以不用一步到位地拉团队,而是可以试着先摇一些支持我的、有意加入我的预备军。

  比如,在保险经纪这块,我想要更多的保险咨询师——我需要学习能力强、表达能力好,最好稍微有点金融、法律、医疗、教育的背景(没有也没关系),并且能投入一定的学习时间。

  在留学业务这块,我需要兼职的商科辅导老师——我希望是比较知名的商学院背景,有行业认知,亲和力好会沟通,或者文笔好会写字,都行。如果是我以前的学生,那就再好不过啦。

  这两块业务是为了赚钱的,所以我也希望找到对挣钱这件事有动力的人。

  两件事相比较来看的话,留学业务不需要投入什么学习成本,但收益也比较有限(毕竟我去年光靠这一项也没支撑起来);而保险需要投入学习时间,但收益杠杆是很大的,做得好的话确实可以实现再也不上班的理想。 所以,看个人的想法和现实情况啦。

  除此之外,我还想建立一个与业务无关的社群,叫做《乔伊丝的精神股东们》哈哈哈

  你们不一定要加入我的业务,但是可以帮我出谋划策,或者提供精神打call。

  无论是挣钱还是不挣钱的事情,我可以放在这个群里,与我的精神股东们探讨。

  我希望我的精神股东都是真诚支持我的人

  是可以理性地友好地包容地讨论事情的人

  是不要带着judge的眼光看万物的人

  是爱乔伊丝的人

  嘿嘿

  那么,以上三件事,怎么加入呢?

  我把我的微信号放在了这里

标签:挣钱;保险;上班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