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社“闪现”的新启示
2023-07-02 18:3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凌龙华  
1
听新闻

新南社“闪现”的新启示

□ 凌龙华

  今年是新南社成立一百周年。

  2013年,苏州吴江区政协与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联合举办了“新南社九十周年纪念”研讨会,南社研究权威杨天石先生题写了论文集名,时任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会长王飚作序称“‘纪念新南社成立研讨会’是历史上第一次”。

  2023年5月,吴江区南社研究会在绸都盛泽举行“纪念新南社成立一百周年研讨会”,站到“新时代”与“百年纪念”的角度,重新审视新南社的得失。苏州是南社发源地,新南社主帅柳亚子为吴江人。笔者参与组织上述活动,亲历全程。

  如果说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进步文化大本营或灯塔,影响深广;那么新南社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或流星一闪,存在时间不过一年多,给出的信息与启示却是巨量。

  历史有坐标,那是历史事件;历史也有标杆,那是历史人物。被称作南社灵魂的柳亚子,始终在场,且冲在最前列。是创立者,也是挥手作别者,还是一位回首总结者。对新南社,柳亚子有着特殊情结,这对我们解读新南社现象与重新认识新南社价值,具有特别的“解锁”作用。

  柳亚子在亲拟的新南社成立布告中宣称:“要认识新南社的真面目,非晓得十五年来旧南社的历史,和五四以来我们和新文化运动接近的事实不行。”

  在世界潮流激荡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鼓舞下,“南社里的一部分人,断不愿为时代落伍者”,于是,新南社由柳亚子等人于1923年5月发起、10月正式成立。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新南社利用了南社的基础,“是旧南社中的一部分旧朋友,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的新朋友,联合起来,共同组织的”。

  一方面,新毕竟取代了旧,超越了旧,系“时代性跃迁”。柳亚子论:“新南社正式宣告成立以后,南社便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词。”1936年写给曹聚仁的信中断定:“无论如何,新南社对于南社,总是后来居上的。”并从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角度阐述:南社始终不能走出浪漫主义一步,“是诗的”;而新南社好像已经走出浪漫主义的范围,“却是散文的”。《新南社成立布告》响亮宣言:“新南社的精神,是鼓吹三民主义,提倡民众文学,而归结到社会主义的实行。对于妇女问题、劳动问题,更情愿加以忠实的研究。”

  另一方面,新南社包涵在广义(文化意义)的南社中,承前启后。1935年成立的南社纪念会,其宗旨即为“纪念南社及新南社过去在文坛历史上之光荣”。柳亚子续任会长,发表的宣言中明确指出:“南社的文学是绝对不需要复活的了,南社的精神却还有可以纪念的价值”,“新南社和南社,性质虽然不同,精神却是一贯的。我们现在纪念南社,也就包括纪念新南社的意义在里面了”。直到1949年4月,在北平中山公园,柳亚子主持了“南社、新南社联合临时雅集”,任主席。

  有了前后参照,再来审视新南社,其光耀更显明。柳亚子说:“南社的成立,是以中国同盟会为依归的;新南社的成立,则以行将改组的中国国民党为依归,在契机上可说是很巧妙的了。”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会长王飚先生说:“新南社虽然只存在于历史的瞬间,却对于考察新文化运动在地区层面的传播和影响,对于探究国共合作在基层和在文化界的发展等等,都具有历史解剖学的意义。”

  ——新使命,现代性。

  新南社宗旨有四项,概括起来是“两种使命”:一是批判性继承——整理国学,发挥民族的精神。柳亚子特别声明:“整理国学,并不是甚么主张华化,迷信国学万能。”二是放眼看世界——引纳新潮,提倡人类的气节。引纳新潮,是新南社最大的出新,超越旧南社之所在。后来又增补一项“指示人生高远的途径”,提升到人生观、世界观层面,甚至让人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美好愿景“人的自由发展”。

  新南社肩负“两种使命”,实缘时代使然,顺应世界潮流。《新南社发起宣言》开宗明义:“南社的发起在民族气节提倡的时代,新南社的孵化在世界潮流引纳的时代。”

  ——新作为,先进性。

  无疑,新文化运动对新南社影响巨大;反之,新南社对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卓有成效。新南社成立之际,正是孙中山先生行将改组国民党、实行新三民主义之时,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柳亚子一方面积极投身党务,另一方面当仁不让任新南社社长。总编辑的《新南社社刊》,尤其是《新黎里》报,以白话文开道,如一面令旗,引领出吴江地区十种左右“新”字报刊一时齐上阵。

  南社内讧,本质上是新旧之争,结果是分裂后的分立。应运而生的新南社,不遗余力为新文学呐喊,为新诗叫好。柳亚子在一封公开信(1924年6月《新黎里报》)中告诫:“旧体诗可以运用新学理新事物,难道新体诗反而不能吗?我以为诗的格式是一个问题,内容又是一个问题,是不应该混为一谈的。……我有一句忠告的话,二十年前,我们是骂人家老顽固的;二十年后,我们不要做新顽固才好,你以为如何?”

  风云际会,激浊扬清。可以说新南社是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标本。陈望道回忆道:“拟议成立的新南社,是在党(中共)发起的初期,想把南社改造成新的。”南社的特质聚焦在一个“新”字上,它不是一般的流星一闪,而是一颗彗星光耀贯长空。

  新南社轰轰烈烈诞生,却悄无音信终止。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宏观原因,世界与时代大环境变化,新南社的宏大“宣言”正是应和时代的最强音。中观原因,南社内讧、新旧相争,如分立的南社湘集公开以“发扬国学”“(对社刊的要求)均以文言文为准”与新南社抗衡。而最直接也最耐人寻味的原因,恰在社长柳亚子。

  对柳亚子,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有一个精辟评论:“是一位典型的诗人,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

  思想激进,行为率性。有“人中麒凤”“今屈原”美誉的诗人,不免“以革命先进自居”。晚年发生的那段“牢骚诗”公案可反过来作一注。作家夏衍对此感叹:“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政治家之间,还是有一道鸿沟的,亚子先生实在也太天真了。”

  1909年,早在南社第一次雅集时,柳亚子即因唐宋诗之争与人论战,尽管“争不过,大哭”。后又斥逐同光体诗人,致南社“内讧”。1912年南社第七次雅集,柳亚子提议修改南社章程,改编辑员三人制为一人制。他说:“我觉得南社的编辑事情,老实说,除了我以外,是找不出相当的人来担任的。”并毛遂自荐:“这是为了南社的前途,我认为用不着避免大权独揽的嫌疑。”1914年第十次雅集,条例最终修订为:“本社设主任一人,总揽社务,并主持选政,由社友全体投票公举。”

  “一人制”带来双重效应:一是体现担当,另一方面则造成无人接替。南社如此,新南社更如此。

  1923年底,柳亚子以同盟会老会员资格加入即将改组的中国国民党。1924年8月柳亚子受命建立国民党吴江县党部,主持党务。因为要追随孙中山的国民党从事革命的政治活动,遂无暇顾及新南社工作。柳亚子自我解释:“我们知道……要革命,非唤起民众不可,于是替方新的中国国民党努力,连新南社也丢在九霄云外了。这便是新南社停顿的真原因。这样,新南社从成立到停顿,有一年半的寿命。”在《新南社的始末》一文中,柳亚子直截了当说明:“从第三次聚会以后,就没有举行聚会,新南社就此无形停顿了。因为我已直接参加中国国民党的斗争,无暇再做外围工作。”南社老人郑逸梅在总结南社纪念会同样不了了之时,也曾不客气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总之亚子的精力不济,是主要原因吧!”

  因为“一人”之故,社团便无从续存。新南社“闪现”又“闪失”,或能给出如下的启示与警示——

  首先,革命先行者义不容辞走在时代前面,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来启蒙大众,激发社会进步。这是进步知识分子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士”之公共担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当代知识分子不可丢弃这份可贵的大担当。

  其次,不忘本来,走向未来。文化自信是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不断提炼,发挥;文化自觉是迈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必要。两者不可偏废,一旦割裂,发展就断链,创新更难实现。同时,必须强调,世界性、现代性,是文化转型、文明攀进的必由。

  第三,组织必须建立在制度层面。权职不能独揽,“激情”“激进”不能替代制度(规章)的制订与落实。诗人的理想主义必须与事务的现实主义相调和。那种“一人制”与“押宝”式的组织方式,或能取得一时特效甚而创造奇迹,但不可持续,更不可靠。

  (作者为苏州吴江区政协原文史委主任、吴江区南社研究会副会长)

标签:南社;新文化运动;中国国民党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