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4月22日下午,2023“世界读书日”回望主题系列《一寸丝绸一寸金,连通古代世界的丝绸之路传奇》——“丝意的悦读”文化讲座在苏州东太湖畔上书洲书院举行,上海博物馆馆员、“通识型”人类学学者张经纬与作家、《丝绸之路密码》作者宇文欢联袂分享对谈,上海99读书人编辑张玉贞主持,共同为现场嘉宾、读者及丝绸企业代表奉献一道意味浓郁的丝绸历史文化“主题大餐”。
在人类学领域,吴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说是人类学家必达之地,张经纬自称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吴江。“提到人类学、吴江和丝绸,自然绕不开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那就是费孝通先生,费老的家乡就在吴江七都”,张经纬认为他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江村经济》不仅仅是在介绍1930年代吴江地区乃至整个江南农村的生活、农村经济、民俗文化等,它其实有个核心,就是蚕丝业。“第一个证据是,费老的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在为此书写的前言中评价说,《江村经济》是一本以农村丝绸产业为核心的作品。第二个证据是,直到2016年才有人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发现了费老在1930年代创作的、从未向大众公开的一部中篇小说,名字就叫《茧》。”“从《茧》这个小说也可以看出,费老在英国求学时心系故乡,他的小说也是围绕咱们吴江的丝绸展开的,从小说也可以看到中国丝织业经过传统和现代化的矛盾冲突,从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契机和过程。”
张经纬表示,丝绸在我们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不光是今天中国的丝绸重新占据了世界纺织业、丝织业的领导地位,其实中国的丝绸在几千年以前,至少2000多年以前就已经是世界范围内非常畅销的一种商品。那个时候古希腊人编的著作里还专门给中国的丝绸起了一个名字,叫“赛里斯”,拉丁文“Serica”“Seres”,意为丝国、丝国人;“赛里斯”对应的英文是“silk”。
接续“赛里斯”,对历史、边疆史地、西域交通等有着深入研究的宇文欢,展开了对古罗马丝绸以及丝绸之路的探讨。宇文欢以共和派贵族刺杀恺撒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以及世界名画《恺撒遇刺》为例,证明了丝绸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行销海外。同时,宇文欢结合自己的小说《丝绸之路密码》,详细介绍了设置在丝绸之路上的驿站、集市巴扎,以及行进在丝绸之路上的来来往往的过客,并从狭义的丝绸之路到广义的丝绸之路进行了梳理。“这些驿站、集市巴扎,在《丝绸之路密码》小说里也是重要场景,有些是中原样式的,有些是西域样式的,也成为西域各种势力角逐的场域。在丝绸之路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吐蕃人,还有一些来自粟特的商人,他们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影响、扩大他们在丝绸之路上的影响。”宇文欢强调。
张经纬同时表示,他觉得丝绸之路其实就像一个人的血管一样,除了这三条大动脉,还布满了毛细血管一样的小通道,比如最近考古发现,在青海发现了都兰吐蕃墓,在古墓里面还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锦,花纹多为希腊罗马神话或拜火教的神祗,在《丝绸之路密码》这部小说里也提到织有拜火教女神的织锦。“那么谁是丝路上的运输者?有人要经营这些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才能有熙熙攘攘的团队,骑着骆驼、赶着马行进在这些路线上,把丝织品从中国运输出去,宇文欢的小说《丝绸之路密码》就精心构思了一支商队的冒险故事。”张经纬说。
吴江区委宣传部新闻出版与版权管理科科长房晓表示,吴江是“丝绸之府”,丝绸文化起源上溯自马家浜、良渚时代,《马可波罗游记》亦有关于吴江丝绸的记载,明清时期更达到鼎盛,这两天恰逢吴江丝绸企业在意大利米兰举办“2023米兰设计周中国日版权主题展览”,可以说是古今“丝绸之路”的一场美好相逢。“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文化讲座能够为丝绸企业挖掘更多历史内涵,提升文化附加值。”房晓最后说。
此次讲座作为第十八届吴江阅读节子活动,由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宣传部、苏州市吴江区阅读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顾问指导,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与苏州上书洲书院联合主办。
孟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