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迎来文心美食原乡论坛,“莼鲈之思”乡愁文化主题宴首发吴江
2022-10-24 19: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江南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从张翰的莼鲈之思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垂虹雅集到南社,文心雕“鲈”,恰好吴江。鲈乡之往,宛如中国乡愁的“原乡”。10月23日下午, 2022“莼鲈之思”首届文心美食原乡论坛在苏州上书洲书院举办,来自餐饮、文化艺术界的二十位嘉宾跨界联袂,在二十四节气霜降之日仿佛应景“玉破鲈鱼霜破柑,垂虹秋色满东南”里的乡愁在场。当晚六点,莼鲈之思乡愁文化主题宴在吴江鼎记嘉年华酒店首度发布。

  论坛在古琴演奏家吕继东操缦《醉渔唱晚》的悠扬琴声中开场,与会的嘉宾围绕着“文心”、“美食”、“原乡”等展开讨论,苏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民俗专家沈建东认为,“吴江拥有最好的鲈鱼,因为这是有文化的鱼,古往今来,有关鲈鱼的诗词数不胜数。这是传承自张翰的,一条寄托了无数游子乡愁的鱼。”她提议,吴江有许多文化资源可以有所作为,最好是可以达成以张翰为中心的文化项目,莼鲈之思可以更好的向外输出,甚至可以走出国门,成为举世皆知的“乡愁”名片。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唐文治书院常务副院长季进认为,中国的餐饮文化是独具特色的,相比于西方国家,有着自身的风味。而吴江又是中国美食版图中极为特殊的一块,可以用多种方式打造IP,促进文化宣传。

  吴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费飞特别强调,到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吃出意境,吃出文化”会显得更加重要,她期待能够联动政府、企业以及文化学者、艺术家们等多方合力,做成一道真正的“文化大餐”。

  苏州烹饪协会会长、江南雅厨金洪男认为,“苏州味道”是一种需要“品”的文化餐饮,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饮食,可以代表一种苏州的精神。著名作家、诗人车前子表示,江南的餐饮需要文化情怀,苏州的餐饮因为有文化底蕴而具备了更多的潜力,车前子还特意为论坛活动创作绘画作品《莼鲈之思》,画家郑正祖也为本次活动绘制了乡愁主题扇面,通过绘画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的“莼鲈之思”。

  吴江区餐饮商会会长、鼎记嘉年华董事长徐卫新以自己的经历谈到,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扬传统文化美食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企业要有勇气去承担这份责任,应该有意识地传承美食文化,实现企业内在价值的提升和更高质量的发展。“我是土生土长的吴江人,今年在老家开玄弓村刚做了江村1936项目,大概也算是一种莼鲈之思吧。”徐卫新说。苏州百盛餐饮总经理潘洪表示,“莼鲈之思”思的是家乡的风土人情,这种情怀是需要继承的。一百年后人们的“莼鲈之思”应该思些什么,不应该被当代人所“垄断”。作为餐饮人,应该更广泛地传承美食文化,让后代子孙有更多的选择。吴中区作协主席葛芳近年来致力于青少年文化通识教育,带领孩子们体悟苏州的文化传统,她认为“莼鲈之思”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应有更多的文化宣传和普及,非常值得从小传递。

  作为“新苏州人”,故乡文学代表作家邓安庆表示,本来以为苏州文化是统一的整体,而细致了解之后才发现吴江文化是同而不同的独立个体,值得细细揣摩。小说家李云认为,苏州是一座雅俗融合的城市,在雅与俗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平衡。这种雅俗均衡的文化,可以满足“走出去而又归来”的游子们长久的心结,消融那些乡愁,真正地认同这些文化。

  资深餐饮顾问、餐创营创始人朱玉春表示,这样的跨界论坛活动确实打破常规,希望能够推动餐饮企业更深度的文化融合,自己愿意在此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诗人苏野则以张翰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了诗歌,现场通过吟诵的方式体悟跨越千年的古今乡愁之思。苏野表示,“张翰的莼鲈之思对自我、美食、故乡以及江南精神意义的价值认同。它是在对非在场之客体的召唤和想象中,安顿心灵,清洁精神,筑造并栖居理想的价值世界。”当我们重返历史现场,去体认、再造“莼鲈之思”的深味,我们就是在与张翰共享同样的意义生成路径和价值想象。

  莼鲈之思是张翰留给吴江的一份丰厚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应赋予新的内涵要义,此次“莼鲈之思”首届文心美食原乡论坛暨乡愁文化主题宴的发布所要演绎的,不仅是乘着莼鲈之思,垂虹雅集的深切回望,更有乡愁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一体两面,是一次与古为新的融合尝试。在当代中国,是文化富强而多元的时代,任何独立的书店、文化场所乃至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发展之途中的“驿站”,“莼鲈之思”首届文心美食原乡论坛也因此获得了它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江南

标签:莼鲈之思;美食;苏州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