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4月5日,九州出版社在苏州诚品书店举办“钱穆先生与苏州——《钱穆家庭档案》新书发布会”。现场,钱穆先生的次子钱行、幼女钱辉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据悉,该书披露了很多第一手材料,对于研究钱穆生平,深入了解其家庭及其精神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这批书信的保存与发现,是一件很珍贵的“传奇”事件。据该书编辑介绍,钱穆先生去世后,家人在编辑整理其全集时,发现一些遗稿背面有家书。原来,抗战期间,钱穆随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撤到大后方的昆明、成都等地,其夫人张一贯带着子女生活在沦陷区苏州,两地之间只能靠书信联系。抗战期间大后方物质紧张,书刊出版、学者的书稿、笔记等一般都是用土纸,家人写信的纸都比较好,钱穆就利用背面写他的书稿。后来书稿辗转内地,随钱先生去了香港,到了台湾。六十年后,这些书信才被整理出来,被家人收藏。这批书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钱穆家庭档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分两部分,上部是书信,主要是夫人张一贯及子女等亲人写给钱穆的家书,大量细节真实再现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也发掘出学术大师后面原来还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张一贯在苏州既要担任教师工作,又要照顾五个孩子,每天还得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尤其是抗战期间,交通不畅且物价不停地涨,收到钱穆从大后方寄来的汇款时已经大大贬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看出张一贯养家育儿的不易,确是一位坚毅不拔的伟大中国女性。虽然目前只能看到家人写给钱穆的书信,但是从回信中大致可以推出钱穆来信的内容,也可以从侧面看到钱穆是如何教育子女与晚辈的,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引导子女们读书学习的。钱家出了三位院士:钱穆本人是中研院院士,侄儿钱伟长是中科院院士,女儿钱易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五个子女皆有所成。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钱穆的影响。
下部则是回忆录,收录儿女们回忆父母的文章。这些文章,更加感性,也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钱穆先生有五个子女,都在苏州成长。钱穆先生在1939-1940年间,在苏州隐姓埋名,隐居在耦园里,其间写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史记地名考》。这一段生活,也是钱先生认为“生平最难得之两年”。钱行兄妹等人的文章,回忆了父母与家人在耦园生活中的很多细节,由此可以窥见到“大师”标签下丰富的心灵、真挚的情感。几十年之后,子女们饱含的深情,也不断地打动读者的心扉。
该书还收录了钱易的探亲日记,1988年台湾开放大陆同胞探亲之后,她成为第一位赴台探亲的大陆人,在台湾停留了接近一个月,她写下了翔实的日记。为何是她第一个获批?她的身份是什么?此行有何目的?种种方面,一度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被记者围追堵截。难得的是,她得到了沈君山、李亦园等台湾学者的帮助。种种真实生动的细节,反映了两岸在隔绝近四十年后,重新恢复交流的过程。
钱辉的一篇文章,记述了为钱穆先生归葬故里,四处寻找墓地的经过,与苏州结下永远不解的缘分。(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