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绿意萌动。沿江司法所以“润物无声”的创新实践,将法治教育融入生态劳动、非遗技艺等,开展春日版“法润青苗”系列活动,打造“可触摸普法课堂”,让青少年们在知行合一中筑牢法治信仰。
植“法治林”,答“护绿卷”。当植树节遇上法治竞赛,春意与法意共融共生,活动以“一棵树苗+一道法题”形式展开,同学们在挥锹培土、浇灌新绿的同时,认真听着法律明白人分享:“挖树坑如宪法奠基社会,筑牢法治根基;扶树苗似《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托举成长,端正言行准则;填泥土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践行承诺,夯实责任土壤。”让孩子们心中种下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种子。“我们在参加植树活动时,为什么要先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呢?”通过“你种树、我出题”趣味互动,让孩子们在劳动间学习生态法律,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法治理念扎根心田,转眼间20余株新苗连成“法治成长林”,而每株幼苗向阳生长的弧度,恰是法律守护成长的温度。
送“法治礼”,筑“防火墙”。沿江司法所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推出“新学期法治大礼包”,邀请专业律师化身“法治班主任”,为琅琊路小学柳州东路分校百余名青少年定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治课堂。课堂打破传统说教,通过“校园欺凌情景剧”“自护技能大闯关”等互动环节,“反欺凌密室逃脱”“网络陷阱连连看”等游戏化教学,破解法律知识难点,以案释法、以趣启智。课后,“法治盲盒”及“法律求助锦囊”惊喜派发,内含《青少年法治漫画手册》及法律援助联络卡,让抽象的法条化作可感可用的成长盾牌,为青春之路点亮法治明灯,更是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守护机制,为百余名学生织密法治安全网。
染“法治纹”,传“守约魂”。
当千年非遗技艺邂逅现代法治精神,沿江司法所创新推出法治“型糊染”户外法治美育,组织15组亲子家庭在江畔共绘“法治方巾”。孩子们认真学习调配防染糊,以45°斜角刮印出蓝白纹样,家长则执刻刀镂空 “法”“润”等法治符号,让法律精神随靛蓝染液渗入棉布。美育中,志愿者同步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借“一版一刮皆规矩”浸润家庭法治文化基因。“原来法律可以这么美!”孩子们举着蓝白分明的“法”字方巾雀跃不已。家长感叹:“防染糊像法律,保护该守护的地方!”非遗与普法的跨界联动,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身“代言人”,让其在艺术创作中感悟法律温度,让“布里生花”推动普法教育“活”起来、“美”起来,串起文化传承与法治教育的璀璨珠链。
这个春天,孩子们用童真解读着最质朴的法治密码,从绿意盎然的法治实践到润物无声的课堂创新,从文化传承中的规则启蒙到多元体验的意识浸润。“法润青苗”系列活动以多元形式打破传统普法边界,既植根生态保护与非遗,又紧扣未成年人成长需求,构建起趣味性与专业性并重的法治教育新格局,沿江司法所将持续深化“沉浸式普法”,让法治之光照亮青苗成长的每一程。(通讯员:丁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