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声”:我与世纪诗人丁芒的“一面”
2024-03-06 11:50:00  作者:梁 一  
1
听新闻

——回顾我的旧体诗写作兼谈《汴水恋曲》及其它

“我的姓最简单,你是最简单的名。”这是在拜访世纪诗人丁芒先生时,老先生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丁芒,这个大名鼎鼎的诗词界大佬、圭臬,是“祖师爷” 级别的江苏诗坛巨匠,今年已经100岁高龄了。随便到网络上“百度一下”,丁芒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北有臧克家,南有丁芒”的说法曾在中国诗坛广为流传。诸如此类,自不必说。在丁老家里的书柜里,我粗略数过,各种与丁芒相关的书籍不少于100个品种,足可见其在诗词界的影响力、在江苏的影响力。因为老人家上了年纪,这么多年不肯“动”也“动”不了,所以近些年关于他的动态还是比较少的,但这丝毫不能撼动他的地位与威望。

听家里人说,10多年前在一次活动中我曾有幸见过丁老,然而那时我年纪太小并不记得,又没有照片留存佐证,硬要追溯起来倒有些“攀龙附凤”的意思,只恐惹人笑话了。所以把这一次正式的见面作为与丁芒先生的“第一面”,合情又合理。

2023年4月1日的前一天,我从泗洪回到南京,参加南京大学的学术讲座。当晚,家人对我说,第二天带我去见见诗人丁芒,来得及的话也看望一下冯亦同老人。丁老已到期颐之年,冯老也住院养病,可以说这些“国宝级”的大师们都是见一面少一面。

能拜访这种“大佬级”的人物,我自然是感到十分兴奋,不夸张说,我浑身的“文学血液”都在翻涌——因为我是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能在“文学之都”见文学大家,是一件莫大幸事。文史哲学科的很多东西并非书本上就能学到,也不是电脑上搜索一下那么简单,很多时候要靠熏陶和点拨。所以,那晚睡得并不踏实。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前往河西清竹园丁老的家中,江苏省作家协会的舒贵生老师也随行同去。

上午10点,我们准时敲开了丁老的家门,迎接我们的是丁芒先生的夫人樊玉媛老师。樊老师87岁了,曾是江苏电视台新闻部主任,也是一位多产的女诗人。丁老这几年的创作,很多都要靠樊老师和他们的女儿帮助,“少年夫妻老来伴”,在这对伉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樊老师非常热情随和,跟我们点头示意之后,便把我们请到客厅沙发坐下,丁老在里侧的窗边坐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落在他的身上。我们在客厅里听樊老师跟我们分享她与丁老的往昔故事,提到她当年在江苏电视台采访丁老的情形,又特别讲了当年她积极参与筹备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的故事——说起来算是我这个南大新传院研究生的前辈,可以称得上老师的老师。

走到丁老跟前,舒贵生老师指着我对丁老说:“丁老,您收一个学生吧!”丁老笑着缓缓说道:“好啊,好啊。”一边的樊老说:“丁老这么多年不收学生,今天答应这么爽快啊!”

“你叫什么名字?”丁老示意我到他跟前,我马上到他椅子前俯下身:“丁老师好,我叫梁一,梁山伯的梁,一帆风顺的一。”“我的姓最简单,你是最简单的名。”接着丁老还用手指在我的手心写着字,能感觉出那是一个“丁”字,和“一”字。

丁老对樊老师说:“给我的学生送本书吧,1999年的小年轻人,跟我们隔了几代,我们一起合影留念。”接着,我跟丁老与樊老师夫妇合了影,并拿到了丁老的一本书和樊老师的诗作手札。——这便是我与丁老的“一面”。我期待着下一次与丁老的见面。

丁老是江苏诗坛鼻祖,虽然这些年被无数的新人“刷新”,但是他永远是文学之都最璀璨的一颗星星、最瑰丽的一颗珍珠。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从滚滚硝烟炮火里走来,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史诗里走来,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来,丁老和他的诗歌是文学国度的见证者、建设者。无论旧体诗如何发展,新诗如何出新,丁老永远是矗立在诗词界的丰碑。

同一天,我们跟冯亦同老人的亲属联系,因为老先生住院不方便探望,未能成行。在那十多天后不久的一个晚上,便看到了交汇点新闻的最新报道——诗人冯亦同病逝,真是令人唏嘘。

再谈一谈我的旧体诗写作之路。我对诗词的热爱,来自学生时代,在石头城的城墙上,在晏公庙的小道上,在电视塔的脚下,我背诵了很多的古诗古文,有些词句已经记不太清,但总会在灵光一闪之间重新捕获感动。我写诗也很早,从小学记日记的时候就喜欢用“打油诗”作为开篇,在十运会、青奥会等大型活动期间也写过一些儿歌,大学期间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也常常按照音节韵律创作一些诗歌,有旧诗也有新体诗。工作之后,写诗的习惯也没有放弃,围绕泗洪县古称通济渠的老汴河、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双沟下草湾醉猿等等,我创作了以《汴水恋曲》为代表的系列诗歌,包括工作所在地石集乡的柳山湖、棋盘夜市、大稻田等等也进入了我的诗歌之中,在字斟句酌间咀嚼记忆种种,在遣词造句中诉说深厚感情,这是作诗的本意和本心。

自从拜访丁老回来之后,我又攻读了许多丁老的诗歌。2023年全年,大约写了将近80首旧体诗,其中前50首主要是为丁老诞辰100周年的作品集准备的,这既是对恩师的感谢和祝福,也是给恩师教导的回报,更是对自己旧体诗写作的一次总结。梁 一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选调生,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石集乡团委书记兼石集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标签:
责编:杜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