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2024年春节,南京又多了一处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景地。2月4日上午,纷纷扬扬的漫天雪飘中,“我从长江来——盛世龙腾雨花石精品展”开幕式在六合区横梁雨花石地质公园举行,“龙腾盛世”“千禧龙”等一批平时难得一见的极品雨花石,走出藏家门庭与观众见面。展事由中国观赏石协会指导,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办事处、南京雨花石协会、六合区雨花石收藏家协会主办,南京雨花石地质公园承办。
开幕式现场
94岁高龄的南京雨花石协会创会会长池澄先生,为展览开笔书写“龙腾盛世”展名,相当于为展览点睛。当天上午10时许,六合地区下起了大雪,为雨花石精品展增添了更加唯美的气氛。开幕式上,主办、承办方领导分别致辞,对展览如期举办,丰富观众春节文化生活的举措表示赞赏。
池澄先生书写“龙腾盛世”展名
南京雨花石协会会长戴康乐说:“雨花石鉴赏已有6000年历史,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在雨花石地质公园逛博物馆、赏雨花石、观雨花台组地质遗址,就如同赴一场时空约会,不仅能学到地质常识,还可从观赏雨花石中获得沉浸式体验和丰富愉悦的精神感触。”
戴康乐致辞
王道林致辞
刘荣平讲话
雨花石地质公园董事长王道林感慨道:“南京是一个被水偏爱的城市,也因此生成了独特的城市气质与文化基因。雨花石依江而生,伴江而兴,可以说,长江滋养了雨花石,使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目前,雨花石地质公园正在推进‘雨花石与长江’的专题性研究,让雨花石文化的传播更多更广。”
雨花石“龙”
身为民营企业家的王道林,对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很用心。他说,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山脉,距今约4000万—300万年前。由于喜马拉雅山山脉运动造成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挤压,使青藏高原剧烈隆起,当横断山脉生成后汇集的水流加大,巫山被切穿并形成三峡,从此使古长江东西贯通,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长江中下游形成众多辫状河流,在南京六合横梁雨花石地质公园能看到的沉积岩剖面,就是距今1500万—300万年前古长江支流所形成的特殊地貌。
邹健藏石《龙腾盛世》(协会供图)
林笃岭的《米芾拜石》(协会供图)
1924年世界地质大会上,由地质学家刘季辰、赵汝均创名“雨花台组砾石层”,雨花石在来到地质公园前已经历了火山喷发(原生)、地震、风化和水流冲刷搬运(次生),最后“定居”在雨花台组砾石层中。
横梁街道宣传委员刘荣平代表街道讲话,他说,“我从长江来——2024年盛世龙腾雨花石精品展”开幕,为进一步弘扬雨花石文化,宣传横梁雨花石之乡品牌,扩大六合文旅知名度,将产生积极影响。此次展览是大力弘扬雨花石文化和传承‘雨花石鉴赏习俗’省级非遗的重要载体,也是擦亮六合‘四乡’名片之一——‘中国观赏石之乡’名片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务实之举。展览‘石’话‘石’说新征程,‘石’心‘石’意创品牌,‘石’事求是谋发展,必将让广大游客在‘美丽石乡’雨花石地质公园与雨花石来一次心动的约会。”
此次展览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揭幕,意义不同寻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具有威严、力量和神圣的象征意义,龙年象征着吉祥和繁荣。展石主题为“龙凤、花卉、人物”三大类别160枚,包括邹健的《龙腾盛世》、张云龙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戴康乐的《赤龙》、林笃岭的《米芾拜石》、王富坤的《蝴蝶兰》、陈思嘉的《禧龙闹春》、屠义杰的《春之声》、贾媛的《梅香四溢》、唐志虎的《花开富贵》、张琴的《红佛齐天》、蔡康健的《我从长江来》(组石)、杨有祥的《龙腾华夏》、王彤的《阿诗玛》、刘兆江的《咏梅》、彭桂林的《大风歌》徐彬的《金凤凰》、王晓明的《飞龙在天》、王凌志的《高僧》、黄书喜的《玉龙》、姜娟的《怒放》等。
在展览现场,电视大屏滚动播放着南京市六合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南京市六合生态环境局联合摄制的专题片《六合矿坑“蝶变记”》,记录了一片荒山成为雨花石地质公园的过程,让人感慨不已。冒雪赶来的市民王斌、吴静夫妇,观展后当即向南京雨花石协会提出入会申请。他们对雨花石心心念念,家中藏有不少珍品。
部分嘉宾在展厅留影
展览开幕式由南京雨花石协会秘书长夏存新主持。
观展的文艺评论家张澜涛说:“一枚枚美轮美奂的雨花石,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岁月流转,石路花雨;还有以石会友,无穷无尽的百味人生。”
据悉,展期自当天起至2月29日结束。
撰文/梁平 摄影/范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