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提交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进行一审。
“条例的制定,将为引领、促进和规范南京中医药事业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支撑。”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研究室主任王利民表示。
满足百姓多样化医疗需求,传承好金陵医派文化
中医药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等中药新药,作为抗疫“三方”获批上市,更是充分展示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现代化成就。
在南京,中医药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历代名医辈出,在中医药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刘奇志介绍,南京市中医院成立了“金陵医派中医药研究中心”,专门发掘整理经典方子、研究金陵医派古籍,传承、培养金陵医派的特色人才。
南京中医药事业在资源总量、服务体系、医疗能力、科学研究等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据南京市卫健委主任夏海鸣介绍,比如对金陵医派的保护传承和推广不够,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中医药产业规模偏小、产品不多、市场覆盖有限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就是要通过立法,研究提出相应的制度设计,在法治轨道上促进解决问题、补齐短板,提升南京在中医药发展方面的首位度。”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主任、一级巡视员张孝科说。
中医名家、人大代表等为条例“把脉开方”200余条
作为第一部省会城市的中医药立法,如何确保出台的条例真管用、有特色?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联合市卫健委、市司法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立法调研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南京市中草医院中医皮肤外科诊疗中心副主任中医师刘玉兰,是南京市的名中医,行医半个多世纪以来,早已誉满杏林。她告诉记者,希望条例对南京特色的经典名方加以保护,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把“老祖宗”留下的秘方传承好发扬好。
中医名家的期盼也是众多人大代表、基层医务人员的希望。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邵蔚表示,大部分的中草药价格低、利润空间小,有些企业不愿意生产,希望条例对医疗保障等行政部门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作出规定。
秦淮区人大代表、石门坎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周雪梅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治疗病患的参与率还不高,中医药床位数也不多,希望出台的条例能够加大对中药的扶持力度,更好地提升中医药服务率与服务质量。
据了解,类似这样的座谈会、论证会、专题调研,自去年3月开展立法调研工作以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开展了2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200余条。“之所以这么广泛的征求意见,就是要确保出台的条例真管用、有特色。”张孝科说。
《条例》拟加强中医经典病房建设,保护挖掘经典名方
据悉,提交一审的条例草案共47条,分为总则、服务体系、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监督保障和附则六章。
记者注意到,条例草案就推动中医药传承研究、挖掘保护经典名方、传承保护中医药文化等方面,拟作详细的规定。“条例草案既继承宣扬了中医药传统文化,又为中医药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为配合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南京样本。”长期从事立法研究的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三法律师事务所主任孙勇说。
条例草案还专门就推进中医药服务数字化建设拟作出规定。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开发的南京大经中医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友告诉记者:“期待条例尽快出台,这既是对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促进,也给我们从事中医药数字化研究、护航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更好的法治保障。”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