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5月27日下午,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慢慢告别》,在南京牛首山“牛首十二讲堂”举办新书分享会,以“妈妈也曾是少女”为主题,此书作者不良生在现场为读者们细心讲述这部以“告别”之名“告白”的动情之书,回忆了他与母亲相守相依的感人岁月。
《慢慢告别》是作家不良生于母亲故世九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本书以苏北小镇上一对寻常母子横跨三十年的半生轨迹为脉络,动情讲述了十二段中国家庭悲欣交集的生命故事,关于母亲、关于父兄、关于原乡依旧枝繁叶茂的家族树,不无交织出扣人心弦的人间温暖,是一幅中国式家庭群像的纸卷。
分享会也邀请到一位特别嘉宾——中国内地知名演员刘畅。刘畅曾出演过《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等多部优质影视剧。嘉宾刘畅和不良生是老乡和同学,书中写到的苏北小镇与朴素乡亲,对他这个曾经的小镇青年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故事,有着更为亲切的感受与体悟。
活动现场,不良生回忆了自己写作《慢慢告别》的历程,他表示,从《云上》到《慢慢告别》,时隔六年之久,像是从河流的这一岸渡到了那一岸,完成了与母亲的告别,也告别了从前那个耽溺往事的自己,也对“告别”这件事有了另一种层面上的理解——庆幸能慢慢告别,才让这种种告别的情意也更加绵厚了些。
聊到母亲短暂的一生,他选择用“坚韧”两个字来形容母亲,她身上具有野草一样性格,即使被风吹雨打,被命运击倒,都能再次挺立起来。这也概括了千千万万普通又伟大母亲的形象,她们总先是“母亲”,然后才是自己,甚至为了孩子忘了自己。聊到如果能穿越回母亲的少女时代,希望能对母亲说些什么,不良生颇有感触,他希望母亲能对自己好一点,多为自己活一活,不要再活得那么辛苦。
“如果她能过得好一些,我宁肯她没有我。”演员刘畅对母亲为子女的付出深有体会。而面对故乡与亲人的渐渐衰老,他表示有些无所适从,也总感觉故乡的一切常常在“召唤”他。因此,即使拍戏再忙,他都会定期抽出时间回一趟老家,及时陪伴的意义不言而喻。
刘畅与不良生作为老乡,曾在同一个小镇读书却不相识,时隔多年,彼此在不同领域闪闪发光的时刻,缘分将两人重新联结起来。刘畅说,在读这本书时,他的脑海中都会有意无意的在“画地图”,不良生与母亲待过的地方,走过的路,交往过的乡民,都能唤醒他关于地点、时间、乡音的记忆。
相较于上部分写母亲的篇章,刘畅坦言,他更喜欢下部分写母系家族其他亲人的故事,是不良生首次将笔触伸向从未涉足的亲情关系。外婆、大姨、大舅、小舅、表弟等关于人类情感关系的记录,暧昧不明却血浓于水,有着更值得探索的空间。作为演员的他,看到了故事的可塑性,期待其中的某个故事未来能实现影视化,“会是一部很独特又很好看的电影”。
“亲情”与“告别”的话题,总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不良生说,写作《慢慢告别》的初衷,并不是想呈现脆弱和沉重,而是希望与读者一起体味人生“来不及”的仓促,从而更懂得“珍重”的弥足宝贵。面对人生的告别,他不希望用“走出来”作为自我疗愈的终点。他说:“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表达的爱,不得不经受的告别。我们带着未完成的爱与告别,不是走出来,而是走下去。”
《慢慢告别》看似是一本关于告别的书,其实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陪伴。它终究像是一阵春风、一剂良药、一道微光,帮助许多人复习伤痛、修复伤痛,然后继续往前走。我们珍惜一个离去的人,其实是珍惜他和我们在一起度过的那段时光。我们经历过的、体验过的与亲情有关的事,它们虽平凡细微,却感人至深,都将成为温柔贴肤的生命印记。
姜业雨 钱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