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贻广:国画《燕归来》创作随笔
2025-05-16 09:5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汪贻广  
1
听新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国画《燕归来》的创作,深受余光中先生《乡愁》的启发。先生笔下对亲人的思念、故土的眷恋,如潺潺溪流,缓缓淌入我心间。那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同胞深情遥望,恰似一根无形丝线,紧紧牵系着中华儿女共同的乡愁。

  画中,海浪以层层墨韵涌动,好似岁月长河奔腾不息,又如同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即便其间有波峰浪谷,两岸同胞始终同源同流,一心归向同一方热土。海平线尽头,朝阳缓缓升起,柔和光晕逐渐晕染开来,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这束光,照亮的不只是海面,更是两岸同胞对团圆愿景的共同憧憬。

  《燕归来》(国画 180cmX90cm) 汪贻广作

  杨柳依依,细长柳枝随风轻轻摆动,宛如母亲温柔的臂弯,传递着春天的讯息。柳树枝头间,群燕纷飞,它们的羽翼如剪刀般剪裁着春风,像是跨越万水千山的归客,正急切奔赴一场与故土的久别之约。它们振翅的轨迹里,藏着游子对根系的眷恋,对故园深深的守望。

  落墨之际,我满心希望将自己对家国的深厚情感融入笔尖,把对团圆的热切期盼调和进色彩里。只盼这幅画能多些温暖,能与观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像春日里轻柔的风,悄然拂过看画人的心间。我深知,这幅画不单单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我对两岸同胞的深情致意。燕子归巢,是自然本能;游子返乡,是人心所向。愿画中飞燕化作跨越海峡的信羽,为两岸带去牵挂与惦念,让两岸同胞共望一轮明月,同沐万里春风。

  《燕归来》(局部)

  海面之上,海鸥也在展翅翱翔,身姿矫健得如同银箭划破霞光。它们是大海忠诚的守护者,也是团圆美好的见证者。当归燕掠过海峡,海鸥以蓬勃的姿态舞动双翼,好似在欢呼游子还乡,为整幅画面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温情。

  盼望着那一日,海峡两岸山河同春,人间皆安。待得群燕衔来两岸新绿时,愿这幅《燕归来》的墨痕里,终能映见所有游子归巢的笑影,共谱一曲月圆人圆的盛世长歌,让这份跨越海峡的乡愁,在团圆的喜悦中慢慢消散,成为历史长河中温暖的记忆。

  《燕归来》(局部,含题图)图源:本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汪贻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炎黄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南京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家。曾任陆军某部上校主任,获授国防服役金质纪念章,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现供职于南京市某区行政机关。作品参加全国、全军书画展览数十次并有获奖,出版艺术类专著四部,多幅作品被有关艺术机构收藏。

标签:燕归来;两岸同胞;乡愁
责编: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