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婴(1911—1989),原名韩云平,山东胶州人。6岁学画,师从匡师傅(前清秀才),后考入山东美术专科学校,受业瞿世玮(瞿秋白父亲),早年对于诗词、周易、歌赋、古籍有很深的学养。韩少婴在山东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瞿世玮爱其才,力促其赴京继续深造,遂考入北平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继续学习,转师齐白石、王梦白、吴镜汀、徐燕荪等名师,课余常至故宫博物院遍观历代名迹,颇有心得,为今后的绘画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韩少婴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71年退休后客居南京,继续潜心著书立说,传授弟子书画艺术。生前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南京郑和书画院会员、江南诗画社顾问、胶州画院顾问、胶州市文化艺术志顾问。著有《爱韵楼诗稿》行世,是一位集诗、书、画为一身的文人画家。
新中国建国以后,尤其七十年代后期、八、九十年代,南京地区崛起了一批重要的绘画创作群体,活跃在学术机构、社会团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等院校、中小学校以及民间。相继出现了“新金陵画派”、 “南京四老”(“南京五老”)、“江苏工笔花鸟画派”、“徐悲鸿画派”、“刘海粟画派”、“陈之佛工笔花鸟画派”、“傅抱石画派”、“新文人画派”、“新院体画派”、“新金陵画派三老九大家”等等,构成人员者众,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了南京地区绘画创作的繁盛。在这批具有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中,“南京四老”(“南京五老”)的出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支长期活跃于民间的一批重要的画家群体。“南京四老”之说的提出比较早,并一直延续下来,组成人员也略有变动。一种说法以李味青、赵良翰、张正吟、韩少婴为“南京四老”,这是最早的说法。这一说法来源于他们在南京博物院主持的太平天国壁画复制项目中的经历,韩少婴曾有对联记其事:
牛头山上,叠嶂飞瀑流泉,接栖霞平添树色,三秋天迥丛林染。
燕子矶边,连樯吞吐潮汐,等望楼远眺风帆,五月江深草阁寒。
(《南京堂子街太平天国某王府壁画,奉中央文管部令、江苏省文化局命壁画复制组绘之,婴作画完成后,以联咏之》)
在长达两年之久的壁画复制过程中,这批画家于工作之余进行花鸟画的创作,度过了令人难忘的大好时光,当时就被人们戏称为“南京四老”。这一时期他们精美的作品也开始大量流向社会,为社会所认可。与他们有相似经历的画家还有许祖泽、胡国仁等,又有以李味青、赵良翰、胡国仁、许公泽为“南京四老”的书法出现,或者以李味青、赵良翰、张正吟、韩少婴、胡国仁为“南京五老”。无论如何,以上种种称谓和群体划分大致均指向南京地区民间比较有名气的这几位画家,其间也暗含有对他们的师承、弟子及再传弟子辈的认同和肯定,“南京四老”、“南京五老”也就成为颇具分量的地域性绘画流派的称谓和概括。相对于处于画院与正规的美术学院的专职画家而言,他们的艺术创作与艺术活动毫无疑问属于民间性质。现在为他们进行艺术定位,可将他们称之为“金陵民间花鸟画派”,亦或较为允当。
韩少婴对于中国美术史有精深的见解。六十年代他曾注释《南宋院画录》、《玉台画史》、《画禅》(未版)等,精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俞剑华教授曾介绍他与日本友人远藤光一相识,为远藤光一译《石涛画语录》作序,如果没有精湛的美术史论方面的知识和个人见解,他不可能被俞剑华、刘汝醴、王敦化等著名的专家学者所深知。居留南京期间,韩少婴常与郭影秋、刘隽甫(号南天竹影)、傅抱石、俞剑华、刘汝澧、王敦化、赵良翰、张正吟、李味青、黄养辉、亚明、许莘农等美术名家、诗词名家友好往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社会交往对于他的绘画创作和美术史论研究也带来了非常有益的影响,使他获得了很好的助益:
先生晚年与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王敦化、江南诗画社刘雋甫(号南天竹影)、刘汝醴、宋志伊、赵良翰、张正吟、李味青、黄养辉、靳潜诸同仁过从甚密,常言谈竟日,不知疲倦。
(萧平韩少婴绘画题跋)
如果当初他选择美术史论专业作为自己的攻击方向,必定会作出重大的贡献是可以肯定的,可惜由于社会的原因,同他的绘画一样长期不被人们所知晓,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韩少婴非常喜欢古诗词,不断学习、阅读古人诗词,创作诗词,诗画资鉴、诗词入画,使他的绘画有着更为浓郁的诗意境界的出现。如他题赠友人傅抱石、钱松岩、亚明等人的题画诗,诗意非常浓郁,从中可见其精湛的古典文学修养:
摩天高欲摘云星,峡口烟峦列画屏。
终夜有声图画水,澎湃气势傲西陵。
(《赠傅抱石画西陵峡诗》)
海外名山掇几峰,笔端已变宋元风。
精研六法传新意,水色天光气韵中。
(《又赠傅先生》)
从他自己的题画诗中也可见他的诗才之不凡:
一笔拳拳体态端,国家几见稳如磐。
闲来写入丹青里,免使人间行路难。
(《甲戌题画册画石》)
前浓后淡雨三竿,雨露风晴得自然。
风尾斜枝摇夜月,龙孙脱颖接云天。
掎猗滴露睢园里,节节蟠根水石间。
笔墨生涯真乐趣,此君日日报平安。
(《竹》)
其诗词造诣不凡,为他的绘画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息。正是美术史论、诗书画方面的全面综合修养,使他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写意花鸟画家。
韩少婴的画路颇为宽泛,山水画、人物画、花鸟、走兽、鱼虫并工,以后又转向写意人物画,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1934年公开出版的《白描慈容五十三观》可以看出,他的人物衣纹流畅简洁,造型优美,从中可见其对线条的惊人驾驭能力,为他今后的写意花鸟画艺术的拓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韩少婴的绘画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取法吴镇、陈淳、徐渭、李鱓、华岩、虚谷、任颐笔意,用笔纵横潇洒,不拘成法,水破墨,水破墨,以水墨为主施以淡色,给人以气韵浑穆、纵横、潇洒之感。他也非常善于用水,将雨中花鸟的形象、菊花冒雨开的意境逼真地再现出来,他的“雨菊”充分发挥出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能力,在软烂狼藉的神态和审美意象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认识,确实自辟蹊径,成为善画“雨菊”的一代圣手。
南京书画收藏家周日康先生收藏了韩少婴不少的中国画作品,包括人物画、写意花鸟画,《竹下群雏图》(甲寅)、《洞房昨夜春风起,吹作江南第一花》、《群蟹图》、《柳浪闻莺》、《芙蓉鸳鸯图》(75岁)、《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暖泛桃花浪,春风逐水流》(73岁)、《榴花群雏图》等都是其收藏的韩少婴的写意花鸟画精品之作。《洞房昨夜春风起,吹作江南第一花》作两只麻雀飞舞盘旋,红梅绽放,一片春日的气息,将红梅报春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用笔灵动自如、洒脱自然。又以唐朝诗人岑参的诗句“洞房昨夜春风起,吹作江南第一花”点题,为画面增添了浓郁的诗意成分,自见匠心。《三蟹图》作芦苇之下三蟹群居情形,笔墨简略,纯以淡墨湿笔而成,给人以疏落秀拔、清润浑脱之感,颇有边寿民、李鱓等人的审美情调。《柳浪闻莺》作柳丛之中两只黄莺正相对啼鸣情形。以淡墨、嫩绿、藤黄作柳叶在风中飞舞,似乎与啼声相应和,带活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氛围。《芙蓉鸳鸯图》(75岁)作芙蓉花下水中一对鸳鸯互相依偎情形。芙蓉花花叶饱满低垂,似乎为雨后情形。鸳鸯造型带有浓郁的装饰性意味,充满拙趣。全幅笔墨洒脱藏润、清新明快。《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则绘兰、石相偎,兰花在清空中怒放,为典型的传统文人画题材。画家以淡墨湿笔聊聊写出兰、石的轮廓和细节,笔法简洁明快,挥写自然,不拖泥带水,深见写意的意趣。从题跋可知,画家以刘禹锡诗句“光华童子佩,柔软美人心”为题,为兰石注入了文化生命和灵魂,确为点睛之笔,升华了此件作品的审美情调。全幅清新自然、潇洒秀逸。《暖泛桃花浪,春风逐水流》(73岁)则作桃花盛开一鳜鱼正迎风逐浪的情形。此件作品充分发挥用水的技能,以淡墨湿笔勾勒物象,亦给人以清润明秀之感。全幅呈现出秀逸明丽、古拙淡雅的绘画风格基调。
韩少婴的花鸟造型简约生动,很具有虚谷精简劲峭的韵味和蒲华率意挥洒的绘画格调。萧平对他的绘画特征作出如下分析:
婴老鲁人,擅作大画,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能,落笔有山东大汉气度,率直浑朴诚可喜也……先生右臂有疾,故练左笔,能书能画。喜石涛、八大山人水墨,仿其小册页甚多。大气磅礴,水墨淋漓。
(萧平韩少婴绘画题跋)
韩少婴自己也说:“十亿神州垂化雨,古时未必胜今人”,对于自己的中国画艺术也充满着充分的自信和认同,肯定了自己付出努力所取得的艺术进展。
韩少婴如其他活跃在南京画坛的其他几位写意花鸟画家一样,在继承我国传统写意花鸟画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确立出自己的艺术风格,不仅在南京地区,即使在江苏、全国的写意花鸟领域,都应该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在二十世纪中西融合、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的过程中,作为传统大写意花鸟画的继承、延续者和开拓者为人们所铭记。韩少婴与李味青、赵良翰、张正吟等其他大写意花鸟画家一起,以他们自己独特的中国大写意画审美观念和精湛的大写意笔墨技法为中国画多元化的发展提供了鲜明的个案,如一抹亮丽的文化的晖光洒向大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