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儒|藏在大山里的“布达拉宫”
2024-08-23 14: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尚儒  
1
听新闻

  河北省涉县大洼村是一处极具魅力的特色古村落,位于赵国古都邯郸市境内,这里保留了大量的古色古香的老建筑物。今年初夏,热浪滚滚,我有幸应邀参加全国杂文作家邯郸采风行活动,有机会一睹大洼村的真容。

  大洼村,位于邯郸市涉县东北部二十多公里的太行山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庄不大,背靠青阳山,占地25平方公里,受地理环境影响,村中土地稀少,最多的资源就是太行山石。于是,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凿石续壁、前筑高崖、后拓山坡、木头搭拱、青瓦铺顶、建造屋院,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如今,这里的石头房一座接一座,石头路一条接一条,峭壁嫁接峰崖,石堰续高悬壁,一家一崖,一户一峰,院搭院,院叠院,房搭房,房赶房,参差错落,颇具“布达拉宫”式建筑的立体感。

  我们随导游从乡道跨过护村河上的桥,沿着石板路进入大洼村。左边一行新植的针松,右边长方形石条,形成一字石龙,走在石路上的行人,顿生神秘、曲折、深邃、寂静等疑团。走不多远,石碾房外墙上的半锥形芦苇席,头戴草伞帽,迎面大书一“丰”字,让人联想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跟随延伸的石路,一新建的古色古香的大戏台喜迎来客。据导游介绍,每逢旅游高峰,各村的文艺宣传队一批又一批在舞台上表演。精湛的技艺、风土故事、民俗轶闻、多彩服装,让我们挪不动腿脚,大饱眼福。

  紧挨大戏台的右边小石路沟上,长着一颗房梁大小的木了树,正是挂果时节,满树花椒般的红果,向游人炫耀着沧桑百年依旧身强体键。眼前石桥、石房、石路的巧妙排列组合,使游人的思绪回归自然、平实、古朴、恬淡的乡村生活。

  最值得一提的是村中的标志性建筑——石拱桥,人称“石头立交桥”,高五米,宽有七八米,横跨在路中间,桥身没有雕花装饰,朴素大气,中间一个四米宽的拱券,正好供驴车、行人从下边通行。据导游介绍,这“石头立交桥”是一户有钱人家捐资所建,距今有500年历史,属于独拱石桥,很有赵州桥的风韵。石拱桥全部由石头垒成,中间不含任何粘合剂,完全是大石头搭小石头、小石头搭大石头的积木式“力学奇迹”,令人赞叹不已。

  拾阶而上,站在石桥上,目睹“板凳式”石条栏杆,亦可坐下休憩;桥面可走人过驴行车,桥的一侧有个面积很大的平台。既是一家的院子,也是另一家的房顶,还是公共娱乐场地。桥下晴日走人过驴行车,雨天流水潺潺,加上两侧壁垒石屋,大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据邯郸文友说,村内像这样的石拱桥共有五座,大小规格不同。2015年,一位涉县籍的摄影家以该村为题材拍摄的《家乡的桥》摄影作品,在国际摄影展中,获得了金牌和评委推荐奖,由此, 让深藏太行山深处的大洼村引起四方宾朋的关注,并迅速火爆四方,走红网络。

  我与杂文家彭友茂老师在桥上合影后,便踏进一小巷。小巷幽深,或石阶或石坡,巷中有巷,坡上有坡。巷中有庭院,坡上有人家。都是石头院落,石屋石墙石门楼,门楼的立石上刻有意喻深刻的对联,门垛上雕刻吉祥图案,门斗上书有警言,大门上的春联依然腥红。巷的尽头是一户人家,看似无路可行。我从敞开门的一户人家院里穿过,沿着一条登坡小径,到达村后高处,一窥小村全貌。小村依一个S形山谷而建,房屋都建在山腰上,谷底应该是泄洪沟,现在修成了公路,属于人和洪水共用通道。小村多数还是原始的石头房舍,但也出现了一些钢筋水泥建筑,而且有扩大趋势,毕竟村民要改善居住条件。

  据史料记载,大洼村始建于明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据张氏家谱记载,其先祖自明朝嘉靖年间迁来立村,拓荒造田,繁衍子孙至今已28代,这个村10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全部为张姓,无外姓掺杂,“一山不容二虎”的传统,延续至今未变。由于地理偏僻,历史上没有遭到过大的战争破坏,所以村中保持着原始风貌。明清古建筑较多,村中有山神庙、火神庙、龙王庙、奶奶庙等建筑,筒瓦石墙,木柱梁檩起架,棱格门窗,曾经的彩绘已斑驳褪色,沧桑中仍带着古色古香。据导游介绍,逢年过节时,香客们都到庙里烧香拜佛,祈福还愿,大家捐钱说书唱戏,表演民间社火、舞狮舞龙、踩高跷、高台、跑旱船等节目……全村男女老少都来观看,邻村三乡五里山民也赶到这里看热闹助兴,各类小商小贩趁机将山外物品带到这里贸易交流。

  2016年,大洼村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2月,大洼入选国家森林乡村,同时还被评为“美丽河北•最美古村落”……如今的小石头村,在传承中成长,在成长中让世人了解它,熟悉它,喜欢它。现已成为海内外宾朋慕名而来休闲旅游、写生摄影、避暑养生的好去处。

标签:石头;涉县;古村落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