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景祥|论蒋力余美评的跨界融合
2024-08-20 10:47: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曾景祥  
1
听新闻

  诗书画印是我国精华文化之象征,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蒋力余作为一位能将文史哲与诗书画印打通的美评家,‌其美评的跨界融合不仅体现了深厚的艺术造诣,‌还彰显了对文化、‌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他近年来出版的《沈鹏诗书研究》《沈鹏诗艺咀华》《求索何辞远~张海书艺探幽》《言恭达书艺研究》等系列专著,尤其是以50万字规模论言恭达书艺的鸿篇巨制,能从哲学美学的高度将诗书画印打通,将篆隶楷行草五体打通,体现论述的深度、广度。蒋力余论黄永玉、范曾、林凡、周俊杰、西中文等先生的创作,都采用了跨界融合的形式深入论述,旁征博引,条分缕析,紧扣本体,饱蕴深情,拓展联想空间,彰显唯美色彩,对艺术的创新与审美深有启迪,体现独创性的美感特征。

  跨界融合是华夏艺术的优良传统,发轫于唐,成熟于宋,繁荣于明清。王维是大诗人,也是大画家,人们称其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是诗书画全才。明代文彭为诗书画印四绝艺术家。“扬州八怪”多为跨界奇才。吴昌硕、齐白石以“四绝”著称,林散之、启功为诗书画大家。当然,这种跨界融合不是“躯壳”的融合,而是意境的融合,艺术功力、综合素养的融合。跨界艺术家不是“万精油”式的杂家,必须是优长突出,对其他艺术造诣甚深的通才,他们的优长甚为明显:画家在画,书家在书,没有优长的跨界杂家无足轻重。有人说:齐白石、林散之自称诗为第一,果真如此吗?答曰:非也。艺术家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文学,尤其是综合素养的重要性。齐、林两位大师首先还是画家和书家,单纯论诗,跨界艺术家的诗词特色鲜明,而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难与专业诗人等量齐观,因为任何人是人而不是神。所言跨界融合,更多的是强调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当今时代各类艺术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不可能要求每位先生都是跨界艺术家,但这种优秀传统值得弘扬,艺术家要努力充实自我,朝突出优长、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方能彰显艺境的高度。为艺不能搞一目之罗,齐白石对林凡说:“诗书画都要上,不搞单打一。”林凡记了一辈子。王羲之、八大山人是艺苑的高山大海,学艺者如果以毕生精力模仿二家的线条、构图、墨彩,不在综合学养方面下较深工夫,学习古人不能遗形取神、借古开新,这样的艺术家是袁枚所说的高山之上一樵夫,海船之上一舵工而已。

  跨界融合创作不易,论述亦难。蒋力余论艺重跨界融合,其美评体现鲜明特色。首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艺术触觉。蒋力余长期潜心于文史哲及诗书画印的研究,‌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跨界融合的艺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评论中挥洒自如地跨越界限,‌将各种艺术形式打通论述。‌在评论沈鹏、张海、言恭达的书法时,‌他不仅关注笔力、‌墨色、‌章法等技法要素,‌还努力将书法与文学打通研究,深入到书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情感的起伏与变化,‌从思想载体与物化形式双向切入展开深度论述。论林凡的《海岸无风》和系列李白诗意图、郭沫若题范曾的《文姬归汉图》,诗书画三者打通为一,强化情感表达,构成立体空间,使艺术审美更加全面深刻。‌其次,独特的审美视角与深刻的艺术见解。蒋力余的美评以其独到的审美视角和深刻的艺术见解取胜。蒋力余认为,物化形式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而‌艺术的高境界体现在瑰美的诗意,幽邃的哲思。‌在评价艺术家及其作品时,‌他不仅能够精准地把握作品的形式美,‌更能深入到作品所传达的意境与情感之中。‌例如,‌在解读沈鹏的代表作《‌心经》《杜甫·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等‌大草横幅时,解读张海《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柳永·望海潮》等草书横幅时,努力将书法与文学、哲学打通论述,不仅分析了作品的技法特点,‌还深入探讨了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他论述言恭达各体的自书诗,指出诗化内涵与哲学意蕴的浑化为一,这种跨界的解读方式让读者对作品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解。

  又次,鼓励跨界融合的探索与实践。蒋力余鼓励艺术家们勇于尝试跨界融合的探索。‌他认为,‌诗书画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关系,‌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风格多元、意境‌深邃的艺术佳品。黄永玉、林凡、王阔海、周俊杰等先生的创作,诗意盎然,境界幽深,蒋力余对其艺境的论述纵横捭阖,灵光闪烁。‌他论述言恭达的书法,就是突出专长、跨界融合的典范。言恭达以高迈瑰奇、清逸空灵的大草蜚声海外,而从艺术本体而言,体现了技法语言的兼融性:打通五体,各臻高致。从意境与综合修养而言,其诗词、篆刻、绘画的功力甚深,正因为有如此卓异的综合修养,他的书境才会瑰奇高华,飞动纵逸。蒋力余本身是诗人,他的美评往往诗书合一,天机流淌,彰显艺境的清逸瑰奇与唯美色彩。

  蒋力余论艺重视跨界融合,无论从美评本身还是从促进艺术创新而言,意义是深远的。首先,拓宽了艺评的视野与深度。跨界融合使艺评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内涵。‌他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解读作品,‌使艺术审美深刻而独到。‌蒋力余的艺评体现求实精神,他对艺术本体进行深度挖掘,以翔实的论据、精深的分析、严密的论证解读作品,让作品自身说话,而对艺术家的历史地位没作过多的评价,蒋力余关注的是作品美不美,而没有太多注重艺术家的地位高不高。他认为艺术家的历史地位应由后人评说。他的美评重在解读,朴中见华,浅中见幽,平中见奇,不讲空论套话,这种评论方式不仅丰富了论艺的内容,‌也提升了艺评的价值。‌其次,促进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交融互渗。跨界融合打破了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壁垒,‌促进了它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蒋力余艺评的跨界融合,期盼艺术家们能够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从而推动各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书法家可以从绘画中吸取灵感,‌画家也可从书法中领悟线条的韵味。沈鹏的创新,最大特点是书境诗化,根植传统,崇尚清雅,荡涤俗尘,这种跨界融合对于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又次,提升艺术作品的综合价值与影响力。跨界融合使艺术作品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文化载体,艺术意境不仅仅体现高度、宽度,而且体现深度、厚度。书法绘画是尚技艺术,没有精湛的技法、丰富的语言,幽情何来,诗意何在,理趣何托?重视技法语言的精湛丰富,这是艺术审美的起点。而高境界的艺术创作单有技法的精湛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家没有文史哲学的修养,没有广泛的人生阅历,就很难有跨界融合、境臻高致的艺术创造。我在创作中对这一点也感触甚深。蒋力余在评论中经常将作品与人文修养、时代背景、‌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紧密联系展开论述,‌从而赋予作品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彰显艺术家的个性。‌他对言恭达的《‌奥运长卷》‌《‌世博长卷》‌《军魂颂》等作品的解读,‌不仅让审美者欣赏到了作品的技法之美,‌更感受到了作品所传达的时代精神和爱国情怀。‌复次,激励审美者不断追求艺术的真谛与人生的美好。蒋力余的跨界融合美评,不仅展现了一位美评家的专业素养与独特视角,‌更激励审美者不断追求艺术的真谛与人生的美好。蒋力余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深刻解读和精到评价,‌引导读者进入艺术的殿堂,‌领略艺术的感染力与震撼力。

  蒋力余美评的跨界融合是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积极的跨界实践来实现的。‌提倡跨界融合,这对艺术家提出了很大挑战,克服浮躁心理,体现殉道精神,创造优质产品;同时对美评家也提出了挑战,没有文史哲的深厚学养,没有对各类艺术史的充分掌握,没有对各类艺术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就不可能从跨界融合的角度论述艺术。他的这种跨界美评,也含蓄地告诉读者:对古人应有敬畏之心,逼近不易,超越尤难,单纯技法语言的超越不易,而从意境的高度超越有蜀道之难。蒋力余美评的这种跨界融合不仅拓宽了艺术评论的视野与深度,‌促进了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提升了艺术作品的综合价值与影响力,激励审美者不断追求艺术的真谛与人生的美好。著名画家黄铁山先生说:“蒋力余的美评本身是艺术品”,此言不虚,体现独创性的美感特征。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首任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标签:跨界;艺术;跨界融合
责编: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