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长干桥的前世今生
2024-02-02 08:1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军  
1
听新闻

  南京长干桥位于城南中华门城堡外,横跨秦淮河,连接明城墙,因它所处的位置在长干里,而得名长干桥。长干桥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交通要道。新中国成立初期,长干桥恢复了重建。在江苏省档案馆珍藏有1951年重建长干桥的一些文字记载和图片,讲述了重建长干桥背后的故事。长干桥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

  长干桥

  1、长干桥沧桑的历史

  金陵城南,中华门外,商代晚期建长干古城(史称“越城”),距今有3100多年,古称长干里,春秋战国时期已是物产丰饶、商贾活跃之地。古人明智,眼看着城门外秦淮河横亘,泛舟虽便利,但惟有造桥铺路才是稳妥长远之计,于是五代十国杨吴建造了长干桥,用于连接中华门和长干里,自南唐起,长干桥就成为南唐宫殿御街直达城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南宋咸淳五年(1269),户部尚书马光祖重建长干桥,更名长安桥。明朝初年再次改建此桥,又叫聚宝桥。

  长干桥旧影(来自网络,侵删)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里有两句千古名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的是男孩、女孩从小在一起玩耍,天长日久,互生情愫,长大后结为连理,白头偕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典故就来源于长干里,随之长干桥也名声大噪。

  长干桥旧影(来自网络,侵删)

  长干桥曾屡遭战火损坏,几经重建维修。1937年12月初,南京保卫战打响之际,中国军队为阻止敌人快速通过护城河,炸塌了清代光绪二年重建的长干桥桥身中段,又经日军炮火轰击,桥身严重受损。随后,侵华日军在中华西门的西侧架设浮桥攻城。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长干桥受损(来自网络,侵删)

  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和傀儡政权为恢复城南的交通,拆除附近建筑后获取木料,在原长干桥遗址上搭建了一座临时木桥,以维持交通。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始终没有重修长干桥。旧桥的部分桥墩,甚至因年久失修出现塌裂。

  长干桥旧影(来自网络,侵删)

  2、决定重建长干桥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南京人民政府决定重建长干桥。当时,长干桥是南京主城区通向南京南部最主要的陆路交通要道,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这条交通要道也日渐繁忙,因此重建长干桥在当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951年,重修的长干桥为钢筋水泥桥,桥碑“长干桥”三个字是由南京第一任市长刘伯承亲书,用汉白玉碑镶嵌在桥头栏杆左右。当年主持设计改建长干桥的是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随着交通发展的需要,并且为了提高秦淮河排涝能力,1975年又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长干桥长100米,宽24米。

  1951年首任南京市市长刘伯承亲书“长干桥”

  据馆藏档案记载,为便利城乡物资交流、保证水陆交通安全,1950年10月南京市二届一次各届人民代表会议决定,重建长干桥。当时正是抗美援朝运动第一个阶段,钢筋水泥是军用建筑材料,须有华东工业部统筹分配,经查明确属必要才核准。修桥工程任务交给了南京市建设局筹办。1951年1月,组成长干桥建筑委员会和长干桥工程处。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对长干桥水文资料、河床地质和桥基情况都缺乏具体的了解。工程处一边拆除旧桥,一边了解水文资料等情况,并拟定计划,赶制预算,设计工程。

  原计划建成悬梁式三孔钢筋混凝土桥,在旧桥墩之间打桩做桥基,建造新桥墩。经过勘查,旧桥基负重在2600吨左右,经历了500多年无大变动,可见非常牢固。在拆桥时还发现旧桥各孔底都铺有很大的石板,而大石板下则有泉水涌出,无法打桩排水。经苏联顾问、华东交通部工程师以及专家们研究鉴定,决定在旧桥基上建筑新桥。当年由柯庆施市长批准,改建五孔钢筋混凝土简支式桥梁,桥长49米,高10米,桥面总宽21米,两边各留3.5米的人行道。

  《南京人民》创刊号封面长干桥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长干桥的重建工程从1951年1月中旬动工到7月底建成并举行通车典礼,总共用了85888个人工,780吨水泥,105吨钢筋,2700公方石子,600万条石块石,20吨铁件,26300板尺木料;耗资约40亿人民币,历时200天。重建长干桥是南京解放后第一项大工程,是南京建设事业的胜利,而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合作是获得这个胜利的决定因素。

  重建长干桥文字记载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3、依墙畔水换新颜

  重建长干桥经历了哪些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据馆藏档案记载,工程分四个阶段,遇到了洪水和坝内涨水问题,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用智慧和汗水排除了困难。

  重建长干桥图片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第一阶段:了解旧桥及河道情况,架设便桥。由于当时是正月,天气比较寒冷,水位不太高,仅留南面一孔流水。2月下旬山洪暴发,水位激增,激流漫过了坝顶,淹没了施工现场,这是工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工人们积极努力抢救施工场地器材,一周后洪水退去时,完成拆除北部桥台和3个桥墩的任务。3月初开始在桥的西侧架设钢质便桥,维持中华门内外的交通。

  第二阶段:筑坝挡水,修北部桥墩桥面。在北半部施工过程中,工程处领导提出了“战胜洪水、做好桥基”的口号,通过开展红旗竞赛活动,激发了工人们的生产热情,日夜三班轮流工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拆除了小铁轨,改用人工抬石,平均2人每天抬6000斤。吊车工人杨林标(最后评功为一级劳模)创造了新技术,用拉绳与吊绳相连的方法创造了吊车起石的新纪录,使吊车效能增加了5倍之多。

  第三阶段:修南部桥墩桥面和1至4号桥墩。在改坝修南桥台与第4号桥墩时,发现坝内蓄水抽不干净,水位又不断上涨,长干桥建筑委员会接到桥工处报告,想停工等待冬季水枯再进行复工。消息传来,长干桥800多名工人和干部、工程师们一时情绪激奋,纷纷提出要克服困难,加强水坝,争取在八一建军节前完工。工人们运用智慧,创造了找坝上漏洞、在坝内添筑月堤的方法,使防护得到了加强,水位也停止了上涨,终于挡住了空前泛滥的桃汛,工人们增强了信心,苦干加巧干,提前2天完成了任务。

  长干桥胜利建成图片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第四阶段:主要是桥面的施工。安栏杆、装灯塔、铺车道柏油路和清理工作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桥工处全体人员的保证下,在群众一致支持下,长干桥终于胜利建成。

  长干桥胜利建成报道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

  当时重建长干桥,工人们热情高涨,感动了附近居民,端午节那天,中华门附近居民万余人,自发携带酒、肉、粽子等赶来慰劳修桥工人。

  长干桥

  如今迈上长干桥立桥观望,古老的明城墙与重修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千年对望,川流不息的车辆和熙熙攘攘行人从桥面经过,与蜿蜒的秦淮河相映生辉,脚下走过的每一寸都是斑驳而又壮阔的历史。夜晚降临,华灯初上,流光溢彩,支撑起南京古城的繁华似锦。长干桥真是一座名不虚传的聚宝桥、长安桥,是城南秦淮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标签:网络;南京;江苏省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