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骐|苏州,我时常念想的一座城市
2023-12-07 19:1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王慧骐  
1
听新闻

  通常我们说想念某一座自己生活以外的城市,落到实处,其实是想念那座城市里曾经和自己在某一段有过交集并留下较深印象的人。然后围绕这个人辐射开去,会想起一些场景一些有特色的物件,甚至风土人情等等。

  比如苏州,我就时常会念起,而且总是会和一批人联系在一起。那些人自然便是我的朋友。不妨随意地挑几个说说。先说周良老先生,他是一位国宝级的人物,终身研究苏州评弹,写过和编过若干这方面的书。2006年前后有好几年,我为他配合出过近六十本“评弹书目库”的书。他当时已离休好多年了,但却还忙得正欢。苏州锦帆路上有一处章太炎故居,那里面有两间办公室,是供“江浙沪评弹工作领导小组”开展有关工作用的。周良先生和他的编辑团队每周会有两天在那儿碰头,商量或布置一些编书方面的工作。周边的环境很安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悄无声息地衬托着这处名人故居的安谧与雅致。为了那些书稿,我与周良老在他那间放了好几张办公桌的房间里多次碰头、交谈。赶上中午时间,他会领我到附近一条弄堂里的一个小饭馆,点几只口味甚好的苏帮菜,陪我喝一小杯黄酒。那家馆子里的炒虾仁,手艺绝对一流。由于菜做得好,价格也实惠,所以生意看上去特别好。在那儿吃饭,听着邻桌人的交谈,很直观地感受到那种属于老苏州的市井气息。已有好几年没和周良老联系了,听说老人家还常在报纸上写文章。我没算错的话,他今年已九十六岁了,真是个人瑞啊。

  次说谭金土先生,一位沉迷于老照片收藏的作家。早些年帮他出过几本书,基本是书信往来。近几年他在热闹的山塘街上搞了个老照片收藏馆,也是为他出书的事去过那儿两次。他已七十多了,身体挺硬朗,每天从家里倒两部地铁到山塘街他的工作室来坐班。天南海北来这儿玩的人,有不少饶有兴致地爬上他的二楼,看他收藏的那些老照片,顺便歇歇脚,喝他免费提供的茶水。有时候他也会为一些好奇的游客说说老照片里的故事。我每每想起金土先生,也会很自然地想起那条平日里总是人头攒动的七里山塘。

  (号称中国老照片收藏第一人的谭金土先生)

  还想说说已故的陶文瑜老弟。最后一次见他是在2018年5月,老朋友薛亦然陪我一块去的,在青石弄五号那个好多作家描写过的院子里。他为我洗壶、泡茶,趴在他平时办公的那张老式书案上,在《红莲白藕》《磨墨写字》两本他的书上给我题签。我当然很开心,老顽童似的,捧着他的书,拉亦然和文瑜同我拍了照。谁料一年多以后,这个小我将近十岁的风趣幽默的江南才子却因病走了。他说话时的那个很特殊的调调,和我合影时穿的那件对襟扣袢的中式夏衣,时不时地会在我对苏州的念想里浮现。

  工作的关系,二三十年里苏州跑得较多,各个界别的朋友名字可以报出一大串来。这中间有两个重要的人物一直在我心里,他们相当于桥梁,让我和这里更多的人与物发生了关联。一个便是前面讲到的薛亦然,他不是苏州人,但读书时谈了个苏州的女朋友,后来成了苏州女婿。在这儿待几十年了,写了好几本在苏州产生影响的书,成苏州通了。通过他,我结识了不少有意思的文化人。比如后来去了北京定居的诗人车前子,专注于民间文学发掘的潘君明先生,画兰花出名的蒋风白先生,在多个文学领域均有建树的语文教育家秦兆基先生,活到一百岁的书法家瓦翁先生,等等。这些人是苏州的一道风景,苏州在人文历史上的厚重,我以为也正是由这样的若干个点来呈现的。

  (著名作家薛亦然先生,他是我进入苏州的一把钥匙)

  另一位对我了解和认识苏州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早几年已不幸离世的吕锦华女士,那些年她对我的工作一直有所帮助。当时我在搞一本综合性文化月刊,她帮我出面组稿,陪我一道采访相关人士。苏州所辖县区她都陪我走过,特别是她的家乡吴江,她陪我走得最多。同里、平望、盛泽、黎里、青云、桃源、七都、八坼、金家坝,差不多每一个乡镇都跑到了,她竭尽所能地帮助宣传家乡的经济发展和有关行当干出了成绩的人。而在这个过程里,等于是她给了我一卷不光有风情地貌同时还站立着许许多多活生生人的吴江活地图。

  (出生于吴江的散文家吕锦华女士)

  ——还回到小文开始的那几句话上。对一个地方,我们不会凭白无故地喜欢上它,哪怕那儿景致再美,风光再好。我们需要有一些具像而实在的“抓手”,这个抓手其实就是人,是人赋予那座城市可以感触的体温。想起它,会是一张张面孔,甚至是他们说话时的语调和神态;某年某月你和他(她)在某一条街弄里出没,某一处亭子里喝茶……这就是你记忆中的城市,它因为那些亲切而生动的身影,而令你长久地怀想。

  2022年3月25日夜于盱眙天泉湖畔

标签:苏州;中国;著名作家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