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春读史】“摄政”与“托孤之臣”“顾命大臣”(二)
2023-12-06 12: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束有春  
1
听新闻

  二.伊尹:敢于把天子流放的“摄政”者

  历史进入夏商周奴隶社会后,“摄政”现象频繁出现了。但摄政者最后的政治结局及后世口碑要想再达到虞舜的程度,已经很难,几乎不可能。但在夏商政权交替时期出现的一位摄政者伊尹,其传奇人生及摄政时期的强势程度,也是令后人经常论道的。

  根据《史记•殷本纪》“索引”引《孙子兵书》称,伊尹名“挚”即“伊挚”,亦称“阿衡”。“尹”就是“正”的意思;“阿衡”亦有解释为官职,依倚而取平正之意。伊尹的一生,与夏王朝最后一位帝王夏桀、商王朝第一位帝王成汤(即“商汤”)有关,他更以商王朝四朝元老的身份,与商王朝第四位帝王“太甲”之间发生恩怨,直至将太甲流放,成为历史上最牛的摄政者。

  首先,伊尹并非常人,他的出生充满了神话传奇色彩。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天问》中有:“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屈原之问中的“有莘”是国名,“小臣”指伊尹,“媵”是陪嫁送给的意。在夏王朝时,作为方国的殷商国国君成汤东巡时,来到了有莘国,得到了吉善之妃,又得到了有莘国作为女方陪嫁而送给成汤的伊尹。

  这里隐含了一段因洪荒而滋生的神话传奇故事。

  东汉王逸在注《楚辞章句》时指出;“言伊尹母妊身,梦神女告之曰:‘臼灶生蛙,亟去无顾。’居无几何,臼灶中生蛙,母去,东走,顾视其邑,尽为大水。母因溺死,化为空桑之木。水干之后,有小儿啼水涯,人取养之。既长大,有殊才。有莘恶伊尹从木中出,因以送女也。”是说伊尹母亲在怀伊尹时,梦见有神女告诉她说:家里舂米的石臼和煮饭的锅灶里面如果有青蛙出现,你要迅速离开家门,一直向东走,不要回头看。没过多久,果然出现了“臼灶生蛙”现象,伊尹母亲听信神人指点,快速离开家门向东奔去,但她在逃跑的过程中,实在忍不住好奇,就回头看了一下家乡,发现她住的地方已全部被大水淹没了。水势汹涌而来,作为孕妇的伊尹母亲早已腿都吓软了,根本跑不快,转瞬间被大水淹死。虽然如此,伊尹母亲最后化为了一棵空心桑树,用树身保护住了腹中胎儿的生命。洪水退去后,人们听见水边有婴儿的啼哭声,有人就将婴儿抱回家哺养,这个婴儿就是伊尹。

  伊尹长大后,聪明绝顶,有特殊才能,但他所在的有莘国中,人们讨厌他是一个从空桑树中出生的孩子,感到不吉利,后来就将他作为陪嫁奴隶送给了成汤。

  这个神话传说告诉我们,伊尹是他母亲化为桑树后,在桑树空腹中出生的。屈原对此也感到不可理喻,所以就有了发问。而“臼灶生蛙”后来又衍变成了成语,形容水患水灾非常严重,连青蛙都逃命到人家的锅灶杵臼中了。

  关于伊尹生于“空桑”一事,《吕氏春秋•本味》篇亦有记载,与王逸的注略同。“有侁氏女采桑,得婴儿于空桑,母居伊水,命曰伊尹”。这里又告诉人们,伊尹是有莘国的女子在采桑时于桑树空洞中发现,而伊尹的母亲似乎还活着。

  其次,成汤与伊尹相识及伊尹出身的种种异说。《吕氏春秋》称“(伊尹)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莘)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娶妇为婚。有侁氏喜,以伊尹为媵送女。”这里告诉我们的是,有莘国并不是因为讨厌伊尹的出身而以之为媵作陪嫁,而是作为人才被成汤相中了,成汤通过娶有莘国女子的方法,让伊尹作为陪嫁而来到了自己身边。

  但《史记•殷本纪》记载则刚好相反,是伊尹主动要接近成汤的,是伊尹“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这里的“奸”字通“干”,即“干谒”的意思;“媵臣”即指伊尹随着有莘国嫁女,作为陪嫁的家臣而来到了成汤身边。伊尹“负鼎俎”离开有莘国,是自带一应炊事用具、锅碗瓢盆砧板俱全,说明他在有莘国就是一名技艺高超、但社会地位又低下的“御厨”。《墨子•尚贤下》篇又记载:“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使为庖人。”《韩氏外传》卷七又云:“伊尹,故有莘氏僮也。”综合起来看,伊尹正是以自己高超的厨艺、尤其能煲得一手好汤而在有莘国的宫廷中当御厨,现在又博得了殷商方国的国君成汤青睐,通过当“媵臣”的方式与成汤接近,最后成为知交和得力助手。关于这一点,后人多有描述,屈原《天问》中所谓“小臣”,其地位应在僮仆之间,由“庖人”可知,伊尹就是由现代意义上的“大厨”而发展成为“御厨”。

  从上面的历史文献分析可以看出,伊尹的出身应该是微贱的。但《史记》“索引”引晋代皇甫谧的研究又认为,伊尹是黄帝大臣“力牧”的后裔。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力牧这个人能够“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其力大无比而又能驱羊数万只,不仅是天下第一号牧羊人,更具备“牧民”即导民为善的本领。如此看来,伊尹还是名门望族的后裔呢。

  第三,伊尹是相貌难以恭维的奇人。《荀子•非相》云:“伊尹之状,面无须糜(眉)。”也就是说,伊尹面部没有胡须,也没有眉毛,异于常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又载:“伊尹黑而短,蓬头而髯,丰上兑下,偻身而下声。”这里的“髯”与“无须糜”又出现了矛盾。伊尹相貌丑陋,身材矮小又驼背,面部黝黑又篷头污面,讲话声调低下,真是好一个“丑”字了得。《荀子》《晏子春秋》二书在记载伊尹相貌上文字有异,但认定伊尹相貌丑陋却是一致的。

  也正因为相貌奇特丑陋,加之出生于“空桑”之中,虽然有奇才,加之又是从有莘国被作为陪嫁奴隶而来,所以成汤虽然欣赏伊尹的才华,但还是要举行法事仪式,以去除伊尹身上的不祥之气,同时也为了在未来交往中能够降服住伊尹。《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爟火,衅以牺猳”。汉高诱注曰:所以祓除其不祥。在举行了庙事活动后,“明日,设朝而见之。说汤以滋味。”第二天,成汤召见文武大臣上朝,宣布正式接纳伊尹为臣。

  伊尹是一位烹饪高手,通过烹饪来悟出菜肴制作的道理,以此来引导成汤如何治国治民,如何与夏桀争夺天下,伊尹“以滋味说汤”,成为千古佳话。屈原《天问》中又有:“初汤臣挚,后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朱熹《楚辞集注》解释为:“言汤初举伊尹,以为凡臣耳。后知其贤,乃以备疑丞。辅,翼也。”经过伊尹的辅弼相助,“终使汤为天子,尊其先祖,以王者礼乐祭祀,绪业流于子孙也。”伊尹不仅使商汤成为天子,而且还强化礼制,最终使商汤的事业得以让子孙传承有绪,不断发展。

  第四,伊尹鼎力襄助成汤夺天下。屈原《天问》中有:“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喜何肆,汤何殛焉?”屈原发问的内容是指:夏桀在伐蒙山国的时候,得到了一位美女叫妹喜(亦作“妹嬉”),从此就肆情纵意,沉湎声色,不问朝政,更不关心民生疾苦了。《史记•夏本纪》记载,从夏桀的曾祖父孔甲开始,就不断出现诸侯国背叛夏王朝现象,到了夏桀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诸侯都归顺地处东部的殷商成汤去了,而当成汤率兵讨伐夏桀时,夏桀逃到“鸣条”这个地方被活捉打败,最后被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境内)而死亡,夏王朝宣告结束。《国语•晋语一》又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 有施国为世居蒙山的古老部族,《天问》之“蒙山”与《国语》“有施”为同一地域所指。

  但《国语•晋语》将夏王朝的灭亡归咎于妹喜的同时,又告诉我们,妹喜不仅惑桀,更与伊尹“比而亡夏”,联手把夏王朝搞垮了。那么,伊尹在助汤灭夏过程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他们二人又是如何配合的?《吕氏春秋》认为,伊尹“五就桀、五就汤”,都是“以谍于夏”,完全以殷商高级间谍的身份一次次打进夏王朝高层。《淮南子•泰族训》称,伊尹曾经“五就桀、五就汤”。“五”是数量词,在这里不可坐实理解,而是言其次数多而已,告诉我们,伊尹曾经先后数次往返于夏桀、商汤二人之间。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作为夏王朝的一个方国首领,成汤曾经一次次地派遣伊尹到夏桀身边去刺探军情国情,乃至于让伊尹直接与夏桀的宠姬妹喜建立了友好关系。

  关于“五”字之数,《史记•殷本纪》亦记载:“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这里的“处士”指隐居民间的“高士”,“反”通“返”,说明成汤是经过五次反复邀请,伊尹最后才确定出山辅佐,向他讲述“其道质素”的三皇五帝及夏禹“九主”事业,协助成汤推翻“为虐政淫荒”的夏桀。商汤求贤若渴的举动,比起后来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三顾茅庐”还要多两次!

  《吕氏春秋•慎大》篇记载:“桀为无道,汤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亳。曰:‘桀迷惑于末嬉(妹喜),好彼琬琰,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曰:‘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汉高诱注曰:诗,志也)’。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

  从汤“亲射伊尹”看,双方是唱了一出“苦肉计”,给人们造成假象:伊尹是被汤用箭射杀时逃到夏桀身边的。三年后,伊尹果然从夏朝国都斟鄩(zhēn xún)(今河南境内)回到了殷商方国都城亳(也在今河南境内),向汤汇报夏桀如何被妹喜迷惑、不恤国事、民怨沸腾之事,二人遂建立同盟,立志灭夏。

  紧接着,成汤又派伊尹再次打入夏桀朝廷内部,直接与夏桀的宠妃妹喜接触,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于是,“伊尹又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告汤。”值得注意的是,文献中的妹喜话语,应该是体现了她对夏桀的忠心,尽管她知道东边有个殷商方国很强大了,犹如两个太阳相斗,但东方的太阳仍然斗不过西方的太阳。因为夏都在西边,殷商国都在东边。关于文献中的这段记载,后世也有认为,殷商是东方之国,妹喜的话应该是“东方日胜,西方日不胜”,并且认为,妹喜实质是“与伊尹交”,为之内应,以速夏亡。如果这样理解,完全是把妹喜也当作殷商在夏桀身边的“卧底”了,大有曲解拔高之嫌。这一点,从《国语•晋语》中就出现端倪。

  成汤在等待进攻夏桀的机会。《吕氏春秋》接着记载,“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商汤选择方国内出现旱情、河水干涸、庄稼收成不好的不利时机发动对桀战争,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战略眼光与用兵计谋,让众生在困境中寻找顺境,寻找活路,不失为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原始版本。

  第五,伊尹“摄政”并“流放”殷商天子太甲。夏桀无道,“虐政淫荒”,当时最先出来造反的是昆吾国。商汤终于有了名正言顺、起兵造反的借口,加之国内粮食经济崩溃,旱情严重,他趁势“兴师率诸侯”,开始给人以“勤王”假象,谁知他在“自把钺以伐昆吾”国后,“遂伐桀”,对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夏桀发动进攻。成汤还对其他诸侯国军队发出统一出师号令,要求他们共同发誓,都听从他的指挥,参加伐桀军事行动,如有不听从誓言者,“予则帑僇(tǎng lù,指刑戮连及子女)女(汝),无有攸赦”,这就是《尚书》中《汤誓》一篇的由来。

  在伊尹辅佐指挥下,成汤的军队追击逃亡的夏桀军队,到“鸣条”这个地方时,双方再次开战,最终是“夏师败绩”,夏桀灭亡。伊尹向成汤汇报,“诸侯毕服”,各路诸侯都拥戴服从成汤,于是成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殷商王朝建立,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即公元前1600年前。从此后,“成汤”正式成为天子“商汤”。

  统一的殷商王朝建立后,商汤任命伊尹为相国。商汤去世后,他的子孙由谁来做天子当天帝,仍然由伊尹定夺。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商汤去世后,立太丁的弟弟“外丙”为帝;外丙去世后,立外丙的弟弟“中壬”为帝;中壬去世后,伊尹又回过头来,立早卒的太子“太丁”的儿子“太甲”为帝。算起来,这位太甲就是商汤的嫡长孙,此时的他可能已经长大了,所以伊尹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又让太甲来继承帝位。

  太甲为帝时,伊尹连续作了《伊训》《肆命》《徂后》三篇训导文诰,希望太甲能够继承祖辈商汤的为政优良传统。谁知太甲为帝三年下来,不仅政令“不明”,还行为“暴虐”不端,不遵守商汤和伊尹制定的法度,出现了“乱德”现象,令伊尹等朝中大臣很是失望。于是,伊尹就进一步行使辅佐权利,将太甲直接给流放到桐宫这个地方,让他悔过自省。殷商王朝的江山直接由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继虞舜之后,伊尹成为历史上又一位杰出的“摄政”者。

  伊尹“摄政”三年后,发现帝太甲已经有“悔过自责”和“返善”的表现,在为政的德能方面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伊尹也不依恋帝位,还是要把江山还给商汤的后裔,“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伊尹在朝廷举行隆重仪式,把帝太甲迎接回宫,“授之政”,把天子帝权还给太甲,而自己又重新回到大臣相国的位置上。

  经过三年的政治流放和反省,帝太甲果然有了长进,注重“修德”,诸侯各国又全部归附殷商王朝,天下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宁了。伊尹见到国家出现这样的君臣团结、国泰民安景象,又作了《太甲训》三篇文诰,对帝太甲进行褒奖,并且称太甲为“太宗”。

  帝太甲去世后,由太甲的儿子沃丁即位。伊尹继续为相,最后在沃丁任上去世。据《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伊尹活到100岁而卒,殷商帝沃丁“以天子礼葬之”。伊尹为殷商王朝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越功勋,虽无天子之名,但能行天子之实,最后又能得到天子葬礼的崇高礼遇,堪称是成功的、善始善终的“摄政”者。(未完待续)

  束有春 2023年12月6日于金陵四合斋

标签:摄政;伊尹;殷商
责编:杨春源 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