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斌|书卷通神——林散之书法书卷气刍议
2023-10-21 21:3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启斌  
1
听新闻

  书法艺术和我国传统文化尤其古典文学有着非常深刻的关系,我国绝大部分书法家也都是非常著名的文人学者,他们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根基,且大多在文学领域也有着非凡的造诣,因而我国历史上诸多重要的书法作品其实也是古典文学作品的复写与阐释,形成文学与艺术共生的现象。相对书法的书写来说,则是审美与实用的共生,书法是古典文学的载体和形式,古典文学则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表达内容和灵魂,二者相得益彰。可以说,古典文学在我国书法艺术的长足进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由之也形成儒雅、庄严、潇洒、秀丽、古朴、高古等等不同风格类型的精神气息和审美气息。这是书卷气得以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渠道与表现要素。我国传统文化尤其古典文学为林散之的书法艺术带来了浓郁的书卷气息,即“书卷气”, “书卷气”在林散之书法艺术中有着极为鲜明的表现。

  不仅如此,古典文学对于塑造书法家的内心精神世界、提升书法家的审美档次和敏锐的艺术直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方面也起到了十分是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字里行间也往往透露出极为儒雅的书卷气息。这一类作品也因而成为备受鉴赏收藏家所激赏的书法艺术品。我国书画家一直人文学术造诣、广阔的文化修养对书法艺术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而韵似胜”(黄庭坚)、“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数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乎技,不足贵矣”(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陆维钊)、“书画家要有气质,要强调个性,不流于时俗,还须要有高深的学问”(黄秋园)……都是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林散之的书法艺术中能呈现出浓郁的“书卷气”,当来自于林散之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系统的传统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

  林散之对于书法家读书以扩充学养、要不断增加重要典籍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视野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他认为“诸病均可医,唯俗病难医”,因而必读书以医俗,变换气质,以形成书法艺术中最为可贵的精神气象和灵魂。林散之本人也是这么坚持下来的,除儒、道、释的经典一直勤读不辍外,对旧体诗和小说也有着浓郁的兴趣,《古文观止》《诗经》《唐诗》《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红楼梦》《聊斋志异》等陆续阅读完毕,一直坚持背诵唐诗、读古文、小说,这种全方位的阅读确实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文学感受力和想象力,为他的诗词创作、书法艺术创作打下基础,书卷气浓郁,给人以儒雅、灵秀质感。

  林散之首先从乌江廪生范柳堂先生学古诗、文、词时,就将其习作诗词一百余首装订成册,名《三痴生吟稿》。他的另一位老师张栗庵先生藏书数万卷,他也随之潜心研读,不断通过经典阅读来益智医俗,求实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林散之的书法艺术思想深受“桐城派”文艺理论的影响,尤其“桐城派”神韵、平淡、雅洁的文风对他书风的形成,对他的书法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书学格局深远宏大,书法气象自然不同,书卷气息自然不同于他人所感、所觉、所知,这是他的老师张栗庵先生为他打下的基础,使他受用终生。林散之又经他的老师张栗庵介绍,1929年来上海随黄宾虹求学。在求学期间,林散之继续加倍用功学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用更多的时间读书。他认为“作诗要多读书,读名家文章,不然,有上句无下句,即或有一二句较可,总观全篇就不行了”、“少年读书虽不甚解,以后备用。反刍,拿出来咀嚼”,诗词创作才能兴然有味,才能有丰富深邃的审美意境出现,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和感通。通过这种坚持阅读历代典籍、书画艺术专著的做法,林散之打通了自己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壁垒,自我精神境界获得了巨大的升华,从而也为他的书法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精神空间和审美意象。

  林散之自号“三痴”,痴于诗、书、画。他痴于诗的程度远胜于书、画,毕生用在诗上的时间和精力也远超过书、画,一生作诗 3000 余首,他也常说,“余于词不常作,诗则用力甚多,数十年孜孜不倦,比学书、学画用功深”。他也从不以书法家、画家自许,总是称自己是诗人,去世前他为自己书写墓碑:“诗人林散之之墓”,并一再叮嘱子女,在他去世后,把他葬在李白墓旁,永与李白为邻,从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他对古典诗词、古典文学痴迷的程度。林散之在古典诗词创作上有着相当高深的造诣,一生咏诵不绝,保持了极为旺盛的古典诗词创作的激情。《江上诗存》的问世,可见林散之在古典诗词上的造诣。在书法创作上林散之一生也非常喜爱唐诗的书写,留下了诸多一流的代表性书法作品。同时,林散之的个人诗词也成为他书法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主题和内容。林散之诗词作品的入书,对于丰富他的书法艺术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正是这种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浸润,对古体诗词的热情创作和书写,为林散之的书法艺术创作带来不尽的灵感和非常丰富的表现题材、主题和内容,使他的书法艺术呈现出儒雅、蕴藉、潇洒、灵秀的审美特色。

  林散之一直认为书法与文学、文化有很深的关系,书法家致力于书法创作一定要多读书才能有大出息。“学字要才、学、识……境界就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书法与旧文学是分不开的。能钻进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译才懂。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写字书卷气是从读书来的,只有读书才能去俗”、“书法是气,胸中浩然之气”、“多读书则无匠气,多写字则有笔力”、“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书匠”……一直强调书法作品中书卷气审美特色出现的重要性。林散之认为古典文学、传统文化对于诗词、书法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靠平时多积累,日久为功,必然见效。只有将平日阅读积累的才情、灵气、修养在书法中体现出来,也才有儒雅的书卷气、静气的出现,才能有高远的审美精神境象的出现,而不是下笔平庸粗俗,毫无美感可言,令人不堪。林散之的这一认识这也和他的历史黄宾虹的认识非常吻合、暗合,黄宾虹一直以读书为中国画家最为基本的修养和基本功,不能偏废,“古来画者,多重人品学问,不汲汲于名利,进德修业,明其道不计其功”、“明之文、沈、唐、董,至于明季隐逸,画中高手,不减元人,皆从学问淹博,见识深闳而来”、“诗、书、画合一,不朽也”……,虽然是谈绘画,但用之于书法,道理都是一样的。林散之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时,往往有意无意间把诗、书、画三者融会贯通,化为一气,下笔雄沉,把“气”捺入到纸里去,使作品呈现出特有的风神、神采。他说,“把气捺在纸上,(书法)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只有具备深厚的学养,有着书卷气的注入,才能使其气势流动,使其审美意境优美深远、意蕴无穷。林散之将诗词的审美意境、审美元素渗透进书法艺术中来,使林散之的书法呈现出极为浓郁的书卷气息,传统文化素养、文学气质的出现为林散之的书法艺术带来不一样的情趣、意蕴和韵味。

  总之,林散之主张以文理入书理,熔铸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为一体,将诗词、绘画的审美意象和精神意蕴纳入到书法中来,将道艺、天人、阴阳、刚柔、神气等文艺理念融入到书法艺术的理论中来,才能有书法艺术书卷气的出现,书法艺术作品也才能耐读。林散之书法艺术所具有的古典艺术气质以及审美心境完全来自于他所处的传统文化氛围、古典文学氛围,林散之个人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为他带来了极为深厚的艺术源泉和灵感,呈现出极为浓郁的书卷气息,确实远非一般书法家所能企及。林散之的绘画艺术、书法艺术能彻底挣脱粗俗、平庸和粗犷的习气,流露出非常独特的儒雅、文秀、虚灵、沉静气息,这是林散之特有的文化胸襟与文学修养所带来的积极结果,对我们致力于书法创作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鉴戒、启示作用。

  部分参考文献:

  1、《江上诗存》林散之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3 河北石家庄

  2、《林散之·江苏文史资料第113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1998 江苏南京

  3、《金陵四家馆藏书画精品集》 刘捍东 林克勤 编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5 安徽合肥

  4、《林散之》林昌庚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 天津

  5、《林散之研究》第一辑 林散之研究会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年 江苏南京

  6、《纪念林散之诞辰110周年》(林散之研究二) 林散之研究会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8年 安徽合肥

  7、《林散之年谱》邵川 编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江苏南京

  8、《中国书论辑要》季伏昆编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9 江苏南京

标签:林散之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