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康有为与茅山的历史渊源
2023-10-21 09:3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李军  
1
听新闻

  茅山数千年来不少名人志士都曾到访于此,且在此留下浓厚的一笔,如葛洪、陶弘景、康有为、纪振纲等,其中康有为这个“神仙”与茅山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

  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改良派领袖,公车上书、戊戌维新、保皇“勤王”等历史事件就像一座座路标,在历史的前进道路上,诉说时世变迁的主题。康有为作为改良派的领军人物,被后人称为思想家和教育家。但是,戊戌变法失敗后,他的一生也饱受灭族缉杀、流亡异域之苦,1927年3月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与句容赵经培

  在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珍藏了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韩国钧朋僚函札。韩国钧,江苏海安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曾任民国江苏省省长等职。朋僚函札是韩国钧在履官和乡居期间与社会名流、同僚友好的来往信函,记述了当时苏浙皖沪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在韩国钧3600余件信函中有2件为康有为致韩国钧的函,其中一件就讲述了康有为偏爱茅山并与句容赵经培交往的故事。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康有为致韩国钧函

  从信函中可以看出,康有为对茅山情有独钟,认为茅山群山环抱犹如凝固的波浪,碧水相拥犹如流动的群山,山明水秀,气势非凡,且离南京不远。信函中提到,他去茅山扫墓时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想送给赵经培(句容天王人),因为赵君曾经为其办理过先辈墓地,以此来感谢他的帮助。信函中还说,赵君很有才能,过去曾推荐他做官,而没有被采用。现因这块宝地之事,让赵君到南京进见,康有为致信韩国钧,请他给予关照,并可派信任的人偕赵君前去察看宝地,如果同意,愿意购买下来送给赵君,认为此地可遇不可求,不能失之交臂。可见康有为对茅山缘由情深,并对帮助过他的人念念不忘,感恩重谢。

  民国时期,赵经培是康有为密友,住句容天王镇赵巷村。此人通政行善,造福一方,深得民心,被推荐为七县董事。有一年春天,康有为特地到赵巷看望老友,受到赵经培的热情接待,可是好酒好菜并没有让贵宾眉开眼笑,而一杯春茶却引发了康有为的赞叹。主人赶忙起身介绍说,杯中的茶叶是来自浮山的一棵野茶树,因稀少难觅,仅出了几杯。康有为听了说:“好茶生在好地方,何不借一方灵气,选上一块场,种上一片茶树呢?”一番话使赵经培茅塞顿开,接着在浮山种植了一百穴茶树,后来发展为茶场,盛产“云雾茶”,成了远近闻名的百茶园。

  康有为晚年隐居在茅山

  据《句容掌故》第五十一集《康有为晚年在茅山》介绍,早在1916年夏,有位茅山道士去上海拜访康有为,邀请他到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茅山一游,“观山水以宽胸怀”。康有为一直对隐居山中做“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仰慕已久,故欣然前往。康有为到了茅山之后,住在乾元观,将近一年时间。康有为在茅山期间,曾为各宫观及附近村舍留下大量墨宝真迹。在元符宫内还有一块碑刻,为康有为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四月所书,上刻“众妙”二字,每字大约一米见方,字迹清楚,后列姓名及时间,具有一定的石刻艺术与书法价值,属茅山历史文物。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句容茅山图

  1917年,张勋、康有为积极策划复辟,张勋率五千“辫子军”进了北京城,把12岁的溥仪拥上帝位,康有为也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史称“张勋复辟”或“丁巳复辟”。这场复辟仅12天就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理所当然遭到通缉,一度时间性情极度悒郁似有出世之想。遂在上海新安寺公馆隐居,在过完60岁生日后,再次受邀来到茅山,便隐居在茅山。

  图源网络:康有为在茅山题字“众妙”

  康有为在茅山,有许多名人雅士、商贾政要先后来到茅山,开坛讲学,著书立说,其中有康有为的学生广西桂林人龙泽厚弃官入山,有出世之志,对于茅山颇为折慕,曾与康有为同请句容知县发布保护该山林之木告示,在元符宫创设灵学会开乩宣化,往来华阳仙境,敬求长生不老药。茅山道士在康有为等人的支持帮助下,编印了《茅山全志》《三茅全卷》《三茅帝君宝忏》《茅山地辑要》等10余种道经善书,这些为研究近代茅山道教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史料。

  康有为在茅山,曾讲授《道德经》,为茅山道院留下数幅屏条与楹联,有“龙虎排云出,玉清炼丹来”,“但见花开落,不闻人是非”等,在华阳洞边还留下了“山中宰相陶弘景,海外逃臣康有为”的一副对联,可惜均已遗失或毁于文革。目前保存下来的仅有康有为书写的“葬母碑”和“众妙”石刻。

  康有为母亲安葬在茅山

  1913年,康有为的母亲逝于香港。康有为对风水极为迷信,因此,对母亲的坟地选择非常重视。先是拟葬于杭州,后来经过多处比较,最后决定迁葬于茅山。康有为来到茅山后,住在乾元观。后来,看上了这里的风水,并亲自在茅山周围实地勘察墓址寻找宝地。他让人在相中的穴位处深挖,然后将小麦埋入,经过一段时间,挖出小麦,检查是否霉烂,如果小麦霉烂,此处就不能入选;如果小麦粒粒不腐,这里才可作坟地。他在茅山前后选了好多处都不满意。最后,在白云观西北面的青龙山脚下,他认为那里是块“龙吸珠”宝地,于是决定在这里为母亲建造坟墓。1920年6月16日,康母安葬之日,康有为举办了多日祈祷活动,茅山道士还特地做了几天道场。

  康有为对这块墓地极为满意,曾有“吾生数十年,所得只有此一地”之语。之后几年陆续将母亲劳氏、最宠爱的三太太何旃理、堂弟康广仁等亲人遗骸从广东南海家乡运往此处安葬。康有为迁葬母亲后,还在茅山东面开辟了一个农场,起名“述农”公司。他本人则常住在茅山乾云观的松风阁,为母守墓三年。在茅山隐居时,在其母坟签立了一块碑,为藏母碑,康有为撰文并亲书,现珍藏于茅山元符宫内。葬母碑为白矾石,高1.6米、宽0.9米、厚0.13米。字体为古隶,落款时间为“孔子二千四百六十八年丁巳九月六日”(1917年)。碑中记述康有为家庭情况及其母亲一世含辛茹苦,躬亲哺养子女和康有为变法失败,流亡海外,其堂弟康广仁被害于北平(1898年9月28日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就义),康有为怕母亲伤子之痛而隐瞒真情,以及未及尽孝道等事。

  2012年4月,康有为的孙女,80岁高龄的康保娥女士及其夫君徐先生,赶来茅山寻找其爷爷的手迹和其太夫人的墓葬,由于康有为母亲的墓葬在文革期间被毁,山上荆棘丛生,无法找到墓葬地,而当地村民则认为康母劳氏墓址就在此土丘上。

  康有为发妻张云珠墓在茅山

  据《中国江苏网》2014年3月20日报道,金坛薛埠镇西阳村委油榨头村在土地整治过程中,意外发现一处墓穴,随墓出土的还有2块石碑。经金坛博物馆文保科专家实地勘察,初步确认此墓是在茅山一带广泛传说的康有为发妻张云珠墓。

  油榨头村实施土地复垦工程,挖到村边时,意外发现地表下约四五十厘米处有硬物,随后挖出2块石碑,每块上面均有二三百字。工人们联系镇文化站,文保工作人员到场一看,发现石碑上刻的是康有为亲自为发妻张云珠题写的墓志铭,立即通知金坛博物馆。2块石碑被工人们交到当地派出所,随后被转交给博物馆保存。

  博物馆文保专家到场,确认了墓穴和石碑的真实性。记者在金坛博物馆看到,2块石碑大体保存完好。据文保科工作人员介绍,2块石碑长47厘米、宽39厘米、厚10厘米,由青石制成,其中一块清晰刻有“夫人姓张名云珠字妙华”字样。

  张云珠(1855-1922年),字妙华,康有为结发妻子,比康有为大3岁,性情温顺贤惠,婚后很孝敬康母,“终日勤勤,无稍暇”,并尽力支持康有为的事业。张云珠去世后,康有为亲为亡妻执拂送丧,在给亡妻的祭文中写道:“四十七载同糟糠而共患难兮,悼伤逝于千秋。”

标签:康有为;网络;石碑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