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十五)
□ 曹洋
四、文化救护⑤
第三,文心阅世诗意在。
浓厚的文化情怀,让高二适总能在平常稀松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栖息。有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高二适正是这样的人。他的悲喜无时无刻不嵌在文化这面大墙上,而且毫无掩饰。1973年9月,高夫子书《楚辞·离骚》片段:“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愿依彭咸之遗则。”书后题跋曰:
右录《楚辞·离骚》文一节。去年九月,吾东邻日本首相田中访华,恢复邦交,实为中日友好之开端。毛主席亲赠日相影宋本《楚辞》。顷悉日相新增序言,重印此书,为中日两国千百年交好永存纪念。某以中日同文,而吾华诸论文家均以上薄风骚,为中国文学之第一步功夫,以此反映中日文化交流。故旧有唱和相向、闻风而起者,斯诚奕祀之盛举也。今年九月为庆祝两国复交一年,某以骚经两美必合及内美众芳之辞,推阐游扬,故乐为书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毛泽东主席以《离骚》相赠。此举高二适不仅仅看出它的政治意义,更看出其文化复兴的价值。文坛“闻风而起”,相互唱和,高夫子由衷赞叹此是世代“盛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书以《离骚》片段贺之、颂之、扬之。
1974年2月8日,高夫子函致费在山特告喜,因为通过温州高天受知道还有人沉迷于古文化:
再温州近获三数老辈与吾通书和章,江南学问界已无人,不图浙境尚有邃于古学者,此一喜也。
此喜溢于言表,高夫子觉得在这个视传统文化为毒草的时代,竟然还有人如此坚守文化,这让他看到未来,看到希望。费在山是湖州笔庄的负责人,每有好笔总寄高二适试用。但在高二适看来,毛笔不仅是书写之器物,而且是中国书艺的一部分,它蕴涵着传统文化的诸多信息。
1973年2月,闻费在山要以鹿毫制笔,高二适兴奋不已,立刻致信费在山:
鹿毫吾拟作长歌(为贵庄张目,俾中外知吾华书艺之一斑也)。如作章,仍宜狼制之管。然用笔则大氐以墨法为难,足下以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