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脉|父亲是什么时候被称为“爸爸”的?
探寻“爸爸”称谓的演变史——
2023-06-18 21:12: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6月18日是父亲节。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值得尊敬、无所不能的盖世英雄——父亲。而历史上,父亲是什么时候被称为“爸爸”的呢?

阿里巴巴不可能是青年

  “爸爸”这个称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起的?这个问题早在清末民国时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马来亚大学博士、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宛磊教授多年前曾深入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认为,“爸爸”这个称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外来语与汉语本土词汇相互碰撞、交融的结果。

  据宛磊考证,“爸”这个字出现较晚,三国时期张揖撰训诂书《广雅·释诂》时方见收录;六朝梁时期,苏州人顾野王撰《玉篇》,对这个字做了简单明了的解释:“父也。”

  为什么会凭空出现“爸”这个字呢?在“爸”字出现之前,对父亲的称谓是“父”。但汉末魏晋时期,“父”字的书面音和口语音有了分歧,“父”字随书面音继续发展,发展到现在,读成“fù”音;而口语音则由一个新造字来承袭,这个新造字就是“爸”,“爸”的读音发展到现在,读作“bà”音。

  但“爸”这个表示“父亲”的称谓,直到清代都没有得到普及,在众多表示父亲的称谓中,它一直没能脱颖而出。在留存至今的历代古籍中,它也极少出现。明末清初的文人张自烈在其撰写的《正字通》中,对“爸”字作出了解释:吴人呼父也。可见,当时“爸”还只是吴地的方言。

  在“爸”字缓慢发展的同时,大概从唐代开始,一种发音类似“爸爸”、被写作“八八”“巴巴”的称谓进入了中国。据宛磊介绍,“八八(或巴巴)”原是阿拉伯语,是对男性长者的尊称,放在人名的后面。

  现在,扬州、镇江一带还有“巴巴”的历史痕迹。扬州的回族人,把祖父而不是父亲称为“巴巴”;镇江城内,还有“大爸爸巷”、“小爸爸巷”,可能某位有影响的老者,曾在这里居住,随后才出现这个街名。

“爸爸”何时成为主流称谓

  那么,“巴巴”“八八”什么时候变为表示父亲的称谓的呢?

  宛磊认为,外来语“巴巴”是对老者的一种尊称;而汉语“爸”指称的是父亲,是高过自己一辈的老者。从南宋到清代,阿拉伯语“巴巴(或八八)”一词与汉语固有的“爸”字有了碰撞和交融,从读音乃至涵义上,开始了向“爸爸”的转变。

  学者胡士云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在其论文中阐述称,南宋时期,汉语中的双音节亲属称谓逐渐增多,而且口语中的亲属称谓也多为叠用形式。元明清三代,话本、戏曲等广受大众欢迎的通俗文艺作品中的称谓比较接近口语,这也促进了叠音词称谓的普及。特别是清朝的白话小说,开始使用“爸爸”这一称谓指称父亲。

  但这种转变是相对缓慢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爸爸”可能是对老者的尊称,也可能是对父亲的专称,这两种涵义是同时存在的。

  甚至到了20世纪30年代,“爸爸”的涵义还引起了一场小风波。当时,小学语文课本将“父亲”依北京话改为“爸爸”。有人不赞成这种更改,认为这么改是改错了,“爸爸”不是对“父亲”的专称,“非对称”。语言学家黎锦熙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在1933年8月12日的《世界日报·国语周刊》上专门刊文《“爸爸”考》,认为“爸爸”是很古雅的称谓。

  到了1945年,上海申报刊文,倡议设立父亲节,定在8月8日,因为“八八”谐音“爸爸”。可以想见,这一时期,“爸爸”这一称谓比30年代在世俗生活中有了更宽广的接受度。

  真正让“爸爸”成为对父亲的主流称谓,则要到推广普通话之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爸”“爸爸”“阿爸”等爸系称谓,只分布在134个方言点中的39个点上,而在推广普通话之后,人们受到以普通话为标准的大众媒体的影响,到上世纪80年代,“爸”系称谓已扩散分布至各大方言,现在已成为对父亲最流行的称谓。

古人如何叫“爸爸”

  既然以“爸爸”来称呼父亲是近代才流行的事,那么,此前的人们又是如何称呼父亲的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授郭熙将其分为六大类:

  一为父类,“父”“父亲”;二为爸类,包括“爸,爸爸,郎爸”;三为爷类,包括“爷,阿爷”;四为爹类,包括“爹,阿爹”;五为大类,包括“大,阿大”;六为伯类,包括“伯,老伯”。

  郭熙认为,这六大类,父类称谓最为古老,汉语文献中对父亲的最早称谓便是“父”,在甲骨文时代,它就指称父亲了。但如前文所说,“父”这个字后来脱离口语,独自发展,它的口语音由“爸”替代。

  “爷”类称谓时间略晚,“爷”这个字在三国以后才被记录下来。这个字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与汉字构造传统并不相符,它很可能只是起到记音的作用。换句话说,这种称谓有可能是外来的。但是,“爷”最终进入了《木兰辞》《车马行》这些文学作品。“爷”能入诗,说明它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普遍使用,成为对父亲的主流称谓。

  唐代总体以“爷”称父,北宋时仍是“爷”占主导地位;但到了南宋和元以后,“爹”出现了,“爷”又被“爹”取代。“爹”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广雅》一书中。后来的辞书对它的解释是:羌人呼父;或北方人呼父曰爹;荆土方言谓父为爹。但很快,这个称呼成为主流,直到清末都很强势。郭熙就清代白话小说对“爹”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红楼梦》中有34处,《儒林外史》中有484处,《歧路灯》中有124处。“爹”类称谓的顽强可见一斑。“爸”类称谓能走到今天并成为主流,当初和“爹”类称谓是有过一番抗争的。 

(宛磊)

标签:称谓;爸爸;父亲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