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匠高二适(四)
2023-06-18 20:3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曹洋  
1
听新闻

百年巨匠高二适(四)

□ 曹洋

  二、家有莱妻③

  21岁的高二适在乡下已属大龄青年了,像他这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且不懂农事的人,一般人家不会找他做女婿的。普通的姑娘高二适又看不上,说亲的人不少,可成事的却没有。高也东夫妇也很着急。高升甫是高仕坊的儿子,在溱潼开了一个不小的六陈行粮店“高升记”。一次,高升甫恰巧回老家办事,跟高也东夫妇说溱潼乾泰昌杂货店的姑娘倒不错,个子高又俏巧。重要的是朱氏为溱潼第一大家族,是诗书之家。高家和朱家本来就有姻亲关系,高二适的姑奶奶即是朱家媳妇。乾泰昌杂货店老板朱竹成,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他的店铺请一个姓丁的伙计打点,自己办私塾,过着文化人的生活。高升甫回到溱潼跟朱先生谈起这门亲事,尽管高二适经济条件很一般,但高二适的诗文才华在周边地区已经很有名气,尤其是词和赋的创作,让许多老先生大为赞赏。文化相亲,朱先生当即爽口答应把女儿朱凤子嫁给这位“书呆子”。


1936年,高二适朱凤子夫妇合影

  朱凤子并非朱竹成亲女,实为侄女,但朱氏夫妇将其视同己出。高朱新婚,朱凤子陪嫁甚丰,金银铜木家具及各类首饰一应俱全,与家道中落的高家形成鲜明的对比。尽管朱氏夫妇俩对朱凤子胜如亲生,但俗话说,离娘的孩子乖。朱凤子自小在陌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朱竹成的南北货商店练就了朱凤子经营生活的本领,甚至在艰难情况下她都能让一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这尤其适合高二适这种只管读书做学问而不谙世事的人。他们的组合可能是上天最善意、最圆满的安排。可以说,高二适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具有强大生活能力的妻子的支撑。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岳父朱竹成喜欢舞文弄墨,也曾办过私塾,对传统文化极为痴迷,他的文化情怀感染了一家人,甚至还传递给他店铺里打工的丁伙计。高二适每有好诗不仅写给岳父,还常常另录一份给这个丁伙计。到2020年,溱潼镇老词人王慕农先生仍能流畅诵出当年高二适抄给丁伙计的一首自作诗:

  欧公宿地《鸣蝉赋》,此忆今生到后山。

  楼上似连鸠唤户,世间何物足损烦。

  基于这种家庭氛围,朱凤子比较欣赏高二适的文化背景,并且笃实地支持高二适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否则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无法容忍一个毫无生活能力的书痴且又容易犯常识性错误的丈夫。而作为敏感的诗人,高二适并没有因沉浸于书海而忽略身边这位本真的女人。我们似乎没有听过高朱俩人海誓山盟的言词,也没有见过举案齐眉的场景,但他们彼此的情感是忠贞而恒久的。她活在现实生活中,而他把她投影在诗里,因为他是诗人,他用他擅长的方式,以诗意的形象叙写他们的生活与情感。这种情形很类似于杜甫和他的老妻,一句“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就把杜甫两口子相濡以沫、相亲相敬的日常生活展现出来了。在只身一人随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期间,高二适并没有像当时许多政府人员一样搞“战争妻”,而是独善其身,坚守贞操。他一面把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夹在家信中寄回家,一面把对亲人的思念记录在诗里。1940年清明时节,高二适深夜未眠,惊闻子规声悲,故园情起,遂作《夜闻子规起而作诗》:

  我昔秣陵听杜宇,时值清明恶风雨。客里思家不可过,晚闭幽房对妻语。

  ……

  忆昨小年离母怀,桃李轻盈随父祖。二十出门使欲归,深闺早结鸾凤侣。

  长来世事□逼仄,渡淮泛江悬几许。南来困厄同党灾,西上更遭□担侮?

  忽忽三秋不得归,每念骨肉生毒蛊。

  ……

  三年离别,思家难耐。好一个“晚闭幽房对妻语”,完全消泯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1500千米的距离。诗是灵魂的乍泄,若高朱之间没有心灵共同栖息地,怎么能让千里的时空充满温情的气息。1944年,离家七年之久的高二适更是把对妻儿的思念刻印在诗里,《怀秋二十一首》第16首诗句“峭寒唤添衣,败絮无人缉。妻子隔绝久,思君常啜泣。吾年愈老大,家难殊艰急”,第17首诗句“妻孥食不饱,多病今仅存”,可见家中妻儿的寒暖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高夫子的心。而在敌占区的朱凤子带着几个孩子更不容易,但她聪明能干,不仅可以处好婆媳关系,而且与众妯娌、姑叔也相处得融洽。她变卖嫁妆,拼凑高二适寄回来的钱,买了一栋四合院式大瓦房,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她又出租一间厢房,以贴补家用。

标签:妻语;伙计;朱凤
责编:高峻